以「正面暗示」代替「負面暗示」(下)

教養 從改變說話口氣開始(二)

總是「警告」孩子,教養只會繞遠路
font print 人氣: 116
【字號】    
   標籤: tags:

作者: 若松亞紀
譯者:卓惠娟

「警告」太難理解,「直接鼓勵」教養效果更好

當你把斟滿飲料的杯子小心翼翼拿到嘴邊,有人在一旁柔聲提醒「輕輕地」,你會有什麼樣的心情?是不是認為對方「真體貼」?是不是會因為輕聲細語的提醒,小心地端起杯子?

相反的,如果對方大喊:「不要打翻了!」你可能會嚇得手忙腳亂打翻杯子。孩子也是一樣。如果你對孩子說「輕輕地」,天真無邪的孩子就會照你所說的,慢慢、小心地倒水。把「輕輕地」這句話徹底傳達給孩子,比「不要打翻」有更好的效果。因為它會成為「輕輕地就能做到」的正面暗示。

「不要……」是繞遠路的思考方式。腦海中先出現打翻水的場面,然後修正為不要打翻。腦子裡先想像了檸檬,然後再設法消除,告訴自己不要去想像。這個思考過程不僅麻煩,而且對孩子來說相當困難。既然如此,一開始就告訴孩子「輕輕地」,不是更直接了當嗎?

*以「保持安靜」代替「不要吵鬧」。
*以「慢慢走」代替「不要跑」。
*以「離開那裡」代替「不要靠近」。

「正面暗示」做什麼都順利
*「不要打翻」讓孩子聯想到「會打翻」
*告訴孩子「輕輕地」,他就能小心行動
*正面、直接地表明要求:「保持安靜」、「慢慢走」

只要以正面的說話方式和孩子溝通,自己和孩子都能鎮定從容地面對各種狀況。

─ ─摘自:《教養,從改變說話口氣開始》采實文化提供@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目前忽略型的父母正急劇增加,最典型的是父母離家工作,孩子留在家中,這種現象逐年遞增。由於這些孩子缺乏規矩又缺乏愛,心理發展不健全,出現厭世自閉、反社會人格、空虛、自卑、膽怯、沒有精神寄託等現象,最重要的是缺乏愛。這些孩子不懂什麼是愛,更不知道什麼是敬畏,最後對自己和別人的生命極端地不尊重。
  • 教養孩子不容易,生活時間安排好,父母會輕鬆不少。
  • 孩子的行為有所改變時,要理性地給予肯定,也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孩子的行為反覆,是在考驗你設立規矩的界限是否堅定。父母第一次認真地立下規矩,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 很多父母常捨不得孩子受罰,這是讓孩子失去對規矩的敬畏。例如,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些家長每次看到孩子認錯,就開心地誇獎起孩子,根本沒想到還需要處罰。孩子可以認錯值得肯定,但不代表可以不處罰。
  • 打小孩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孩子對規矩的敬畏。傳統家庭中的家法,目的是要孩子每看到一次就受一次警惕,受一次震懾,直到內心產生一根無形的杖而實現自律。
  • 中文的「家法」一詞明確地表達「杖」是象徵規矩、象徵著法。父母用杖而不是用手打孩子,是要傳達兩方面的重要訊息。首先,是規矩要打你,而不是父母要打你,你挨打是因為觸犯了規矩。
  • 我對體罰的觀點非常明確,孩子可以打,也應該打。但是對父母來說,有幾項要求。
  • 愈來愈多研究證實,能否成功地在嬰兒的吃睡上設定界限、建立規律,關係到孩子的身體健康,也會影響智力和行為發展。能否做好人生的第一個規矩,不僅對寶寶的成長很重要,也會影響父母今後為孩子建立規矩的意識和信心。
  • 有句古諺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意思是調教媳婦要從媳婦剛嫁進門開始,教育孩子要從嬰孩時做起。但是「嬰孩」還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零到兩歲左右都可以稱為嬰孩。
  • 我們所提出的問題,將會影響我們能在孩子身上看到什麼。許多父母之所以無法發現子女的才能,是因為父母本身就已經提錯了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