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日:中國失蹤的壞賬隱藏金融騙局

人氣 15

【大紀元2014年09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編譯報導)中共當局將巨大的壞賬隱藏在影子銀行構建的複雜金融系統當中,使得中國銀行得以包裝在虛構的1%的不良貸款比例之下。外媒稱之為金融騙局。

《華爾街日報》9月4日報導說,今年一月,隨著「誠至金開1號」信託產品面臨違約,中國銀行的投資者屏住了呼吸。但是就像過去許多次一樣,一個神秘的「白馬騎士」降臨拯救了由中國工商銀行銷售給客戶的30億元的基金。救助者的身份最近被披露為華融資產管理公司。這個救助引發人們質疑北京對金融系統的規劃。

以社會穩定的名義救助違約

《華爾街日報》報導說,處理四大國有銀行的壞賬,中共1999年設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他們本應在2009年時關閉,但全球金融危機給了它們新生。資產管理公司們不但沒有分拆收購的重組公司,而且還被允許保留稀有的金融執照並參與企業重組。跨越保險,證券,期貨,基金,租賃和信託,它們將自己重新定位為追求商業利益的通用金融機構。在國務院禁止中國自己的銀行收購資產管理公司之後,國際投資者在信達和華融這兩家壞賬銀行上市之前爭相投資它們,相信資產管理公司擅長從飆升的壞賬當中受益。

但是現在,就像國有大銀行自身一樣,資產管理公司也登上共產黨金融虧損的清單。它們不僅包括銀行貸款,而且包括垃圾債券和流動性差的理財產品諸如誠至金開。

華融如何融資收購誠至金開?當然不是從它自己的現金流,而是從中國工商銀行獲得。問題是,中國工商銀行和華融都沒有法律責任解決這個問題——它們這樣做是以社會穩定的名義。即使華融和中國工商銀行宣稱這個救助是「下不為例」,但是實際上這不可能。有太多未償還的壞賬,如果北京允許市場自決將產生太多政治影響。

虛構的銀行不良貸款比例

《華爾街日報》報導說,這樣一來,騙局又開始了。隨著北京尋求維持虛構的1%的銀行不良貸款比例,資產和資金從一個殼流向下一個。難怪華融董事長在公司網站上的照片顯示,他對上半年的壞賬爆炸搥胸頓足,他形容這段時間商業環境是 「嚴峻和複雜的」。也許他在哀嘆IPO的前景。也許他應當將華融重新定位為國有資產管理公司,而不是商業金融機構。

如果信達的財務報告提供了有關華融的前景的任何指南的話,那麼在過去一年壞賬市場的確顯著回升。信達在2011年的總資產是270億美元,在2013年底飆升到620億美元。以這個速度,幾家資產管理公司資產負債表的總和將很快超過它們在2005年的高峰2600億美元。

這樣快速的增長如何融資?就像誠至金開案例一樣,中國的銀行加強借貸。在過去一年,銀行借貸翻了一倍還多,達到280億美元。此外回購協議和債券發行有30億美元。銀行別無選擇,如果虛構的1%的不良貸款率要維持下去的話,它只能借貸。

金融壞賬規模無人知

《華爾街日報》報導說,今天的情況跟15年前中國首次經歷不良貸款的情況不同。那時候,即使在資產管理公司建立之前,問題的規模都是可以量化的。那時候有一個包括核銷,銷售,剝離,重組和外匯儲備在內的全面計劃,允許銀行清除不良貸款。今天,任何人都只能猜測問題的規模。在過去四年,中國的總銀行資產已經增長到國家GDP的2.5倍多,幾乎是整個美國銀行系統的兩倍。

令挑戰更大的是,通過巧妙的會計手段和繁多的表外帳目,中國增加了金融系統的複雜性和不透明度。這些行動似乎受到政府的鼓勵,不是作為金融自由化計劃的一部份,而是為了維持社會穩定。

今天信託公司跟小城市商業銀行合作成為影子銀行系統的核心,它的規模只能大致估計。這一切允許北京將債務在系統當中推來推去,甚至讓它消失。此外,省級資產管理公司和省級政府合法運營預算赤字的能力將大大增加這種複雜性。金融騙局獲得了更多的砲彈。

隨著李克強總理承諾GDP增長達到7.5%,人們的疑問是,是否中共領導人相信中國金融系統的公共數據。霧裡看花當中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中國金融改革將是一個海市蜃樓。

責任編輯:林詩遠

相關新聞
大陸地方債衝擊金融系統惡果已顯現
中共力推存款保險制度 顯銀行風險積累大
福布斯:中國國有銀行的信貸前景惡化
壞賬上升迫使大陸銀行發債補充資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