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中國的越南博士隱居東湖古琴為伴

人氣 69
標籤: ,

【大紀元2015年01月26日訊】武漢東湖邊,曲逕通幽,兩扇古典木門鑲嵌著銅釘,匾額上刻著「南天坊」三字。僻靜的院落內,傳出悠揚的古琴聲。順著天籟之音,陸媒記者見到了古琴演奏者——留學中國的越南人阮延俊。而他彈奏的古琴,也是自己手工製作而成。
  
2005年,阮延俊來到華中師範大學留學,研究中國古代文學,順利拿到碩士、博士學位。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接觸到從小神往的古琴,從此癡迷於手工製作古琴的傳統工藝。
  

癡迷中國古文化 兒時背誦《三字經》

壁上掛著柳體墨寶,木板上刻著古琴減字譜,案几上放著整套茶具,桌上橫放著一張古琴,滿室檀香,點綴著梅花、蘭花。23日中午,陸媒記者走進阮延俊租下的3層樓別墅,就被濃烈的中國風吸引。
  
一撮飄逸的鬍鬚,加上一口流利的漢語,還時不時蹦出幾句武漢話,引用幾句中國古詩詞。讓人實在難以相信,眼前這位「木工」,竟然是個老外。
   
阮延俊介紹,他1978年出生於越南廣治省,其祖父在當地是位「老儒」。祖父從小要求他背誦《三字經》、給他講解中國歷史故事,還告誡他寫有漢字的紙是不能丟在地上的。這讓年紀小小的阮延俊,對中國這片神奇而又偉大的土地,產生了無限遐想。在越南讀大學期間,他主修的就是中文。
  
2005年夏天,阮延俊留學到華中師範大學讀研,研究方向是中國古代文學,一直讀到博士畢業。
  
畢業後,阮延俊沒有選擇回國,而是與古琴為伴,在東湖邊過起了「半隱居」的生活。「整個白天都在製作古琴,晚上就練琴、看古書,除了喝茶我也沒有別的愛好。」阮延俊說著,坐到琴前,十指輕撫,一曲古色古香的《神人暢》悠揚而出。
  
2011年初,阮延俊要參加在中國的外國留學生的才藝比賽。阮延俊選擇表演最愛的古琴。可是,市面上的古琴比較稀少,一張普通的古琴售價也高達七八千元,他決定試著自己動手做古琴。
  
阮延俊一邊查找資料,一邊通過QQ群向古琴大師請教。竟在兩個月內做出了像模像樣的古琴,又加緊學習彈琴。儘管在首輪比賽中被淘汰。從此阮延俊開始研究古琴。他周游全國各地,拜訪古琴名師,見識中國最好的古琴。
  

堅守古法手工制琴 「製出有靈魂的琴」

阮延俊說,中國製作古琴的人已越來越少,且多半是家族傳承。一代代流傳下來的名琴,多系演奏家自制,各部位的位置、尺寸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對於製作古琴的關鍵環節,比如挖槽腹,阮延俊都親力親為。用他的話說,古琴的音色決定性因素就在這裡,心裏沒有音准、沒有感悟,是制不好琴的。「把琴做出形叫制琴,但只有製出有靈魂的琴,才能叫斫琴。」阮延俊說。
  
阮延俊一直堅守古法制琴,因此整個工藝流程至少要耗時一年多時間。
  
如今,阮延俊製作出的古琴越來越好,在圈內的名聲也越來越響。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琴友前來預訂。

一張古琴價格高達一兩萬元。阮延俊說,迄今為止已出售了近200張古琴。但阮延俊笑著說:「我沒有賺到錢,反而欠了很多債。更何況,我根本不是為了賺錢。」他說,每一把古琴的材料成本高達三四千元,阮延俊還僱傭了一對夫婦幫忙。
 

「古琴能讓人內心平靜」

「古琴是君子之器,能讓人內心平靜。」阮延俊說,古琴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武漢,就有俞伯牙、鍾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這樣的文化應該傳承下去。
 
 阮延俊說,在讀研、讀博期間,他主要是研究蘇軾的詩詞、人生。自己也和蘇軾的性格一樣,追求完美、為人執著,只要認準的事,就一定會堅持到底。下一步,他將把古琴文化、中國古文化帶回越南家鄉傳播,這就是他的終極夢想。

責任編輯:心鑒

相關新聞
紐時:中國留學生留美比例最高 九成博士留下
法國土倫大學前校長將因中國留學生假文憑案受審
中國留學生論文抄襲 早稻田追回博士學位
博士留學生或可獲瑞典永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