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克堅:中國GDP破7背後說明了啥?

人氣 704

【大紀元2015年10月29日訊】2015年10月19日,官方統計局公佈了第三季度經濟資料,其中倍受矚目的GDP增長資料為6.9%。

6.9%的資料被認為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時代的結束,是GDP破7時代的開始。經歷了6月份以來股市持續暴跌和8月份人民幣貶值的衝擊波,各種經濟危機的感知開始流行,公眾對經濟前景的焦躁情緒前所未有,在這種社會心理氛圍下,官方統計資料的變動可能帶來一系列非意圖後果,因此是一個頗具當量的政治事件。

官方對此有充分自覺和警惕,因此在資料確定上往往綜合了各種政治考量。反映經濟真實面的客觀統計資料,或許內部核心圈層有所掌握,但對外公佈時必須綜合各種情勢,服務於政治目標。6.9%的GDP增幅看起來像是一個恰到好處的資料,既部分回應了經濟蕭條的現實,應和了公眾不安的情緒,但也沒有屈服於市場上唱衰的論調,為官方說辭留下了相應的表述空間,這種表述很多時候體現為一種複雜的雲裡霧裡的修辭,比如官方發言人聲稱,雖然經濟增速略有回落,但是總體平穩的基本面沒有變,穩中有進和穩中向好的態勢沒有變。一些和官方立場親近的學者也紛紛發表意見,認為這個資料顯示了經濟新常態的特徵,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甚至習本人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也說:中國仍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增長最快的,中國經濟正經歷新舊動能轉化的陣痛,但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的前景十分光明。

不過一些立場更加中立的評論顯然沒有那麼客氣,數位服務於華爾街投投行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官方GDP資料持續穩定,將進一步強化外界對這些資料可信度的擔憂。中國公佈的GDP資料令人遺憾的未能提高投資者對中國國家統計局的信任。中國公佈的第三季度GDP增長6.9%,只能令人對第二和第三季度資料的真實性產生懷疑。

當然,對中國統計資料公信力的質疑由來已久,僅僅依賴官方統計資料,幾乎無法做嚴肅的國際對比。6.9%的資料放在任何一個主要經濟體,都會被認為是高速增長,但要說中國目前經濟依舊在高速增長,恐怕官方自己也不會認同。

對經濟運作有基本常識的人們,通過對相關經濟資料進行一番分析,基本可以確定第三季度6.9%的資料,以及之前公佈的第一、第二季度7%的資料,都是高度存疑的。根據曾經廣為流傳後來神秘消隱的所謂克強指數——也就是發電量,鐵路貨運量以及銀行信貸來看,經濟真相可能大相徑庭。根據公開資料,1月至9月份發電量同比增長0.1%,幾乎沒有增長,1月至8月份全國鐵路完成貨運量22.6億噸,同比下降10.9%,2015年前三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1.94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少5786億元。根據這些資料來推演,很容易得出經濟負增長的結論。

經濟衰敗跡象難以掩飾

從區域經濟表現來看,經濟衰敗跡象也已經難以掩飾,作為傳統經濟增長極的長三角和珠三角,自從2014年以來就低位徘徊,而東北經濟斷崖式下降,資源大省山西經濟一蹶不振,整個經濟版圖中,除了重慶等地有令人懷疑的亮點之外,幾乎都乏善可陳。

從行業來看情況同樣如此。房地產行業泡沫積累嚴重,但由於地方政府和銀行業深陷其中,因此行業一直得不到有效調整,市場清空的力量一直沒有發揮作用,雖然有包括降息降准放鬆限購降低房貸首付等眾多刺激政策,但房地產成交額和投資額繼續在低位徘徊,2015年1月至9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70535億元,同比名義僅僅增長2.6%。房地產行業的蕭條,也把眾多關聯行業比如鋼鐵、水泥、玻璃等等帶進寒冬。鋼鐵行業可以用哀鴻遍野來形容,網路上流轉的前十大鋼鐵企業高負債可謂觸目驚心。而作為經濟先導信號的汽車行業,生產和銷售資料都十分低迷,而受到經濟蕭條拖累,中國民營玻璃巨頭華爾潤玻璃產業股份有限公剛剛宣佈全線停產清算,公司將與全部職工解除勞動合同。

此外,從進出口資料,PMI數值都也表明經濟活躍度顯著降低,而官方曾經寄予厚望的所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經濟發展動能,已經淪為政策口水,在短期內根本不可能有實質性的意義。而受消費者支出放緩影響,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新興經濟業態的阿裡巴巴網路平臺表現不及預期,增幅明顯下滑,其股票市值已從最高值跌去一半。

如果有必要,還可以列舉出更多現象和資料來證明中國經濟不可能像官方資料顯示的那麼靚麗,但對於熟悉中國經濟情景的人們,其實已經沒有必要,公眾對官方資料已經形成了某種心照不宣的解讀機制,大抵兩位數以上的增長可以被認為是繁榮增長,8%至10%可以算是正常發展,而8%以下的增幅基本意味著經濟步入衰退(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時,官方曾經推出保八運動),6.9%的資料無疑已經寓示著經濟蕭條了。

可以預見,隨著經濟蕭條持續,即使是公信力欠佳涵義特殊的官方統計資料,也將會不斷下滑。依靠土地,人口和資本等要素資源粗放組合驅動經濟發展的模式,已經走到盡頭,中國經濟結構亟待調整,而因為體制約束,經濟結構幾乎沒有調整的空間。有些對改革有幻想的聲音,希望通過所謂改革紅利來刺激經濟發展,但從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政策落空,到前不久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都表明受制於意識形態和既得利益的約束,經濟改革已經停滯,經濟體甚至面臨著市場化逆轉的風險。

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而政府原來掌握並使用的政策工具,比如積極財政政策與寬鬆貨幣政策,都到了埋單時刻。政府主導的大量投資除了形成過剩產能,浪費項目以及眾多鬼城之外,也積累了巨額的債務,中國債務/GDP比例已經超過250%,巨大的債務壓力意味著中國經濟實際上已經到了一輪大規模貸款投資的「清算期」,「明斯基時刻」陰影高懸。而與此同時,國際資本流動格局生變,人民幣貶值預期依舊強烈,第三季度資本外流已經接近3000億美元,對國內資產價格和人民幣流動性都構成嚴重壓力,外匯危機爆發的風險比之前任何時候都要大。

面對危機的態度差別,可能導致完全不同的危機後果。東南亞金融風暴,美國次貸危機這類對經濟危機的認定和符號化表述,促使人們切換到和危機相應的特定編碼系統,導致心態,意識和行為調整,無數個體自主自覺的調適行為,疊加和綜合起來就是社會走出危機的過程。而在中國經濟情境下,經過粉飾的官方資料會很大程度的影響大眾心理,官方也會因為政治需要而限制對經濟真相進行深入討論,這種拒絕直面危機的鴕鳥姿態,或許可以在短時內維持某種穩定的幻覺,但客觀上把社會大眾拋入到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景地,影響公眾對危機的正常認知,等危機真正襲來的時候,往往會造成更強烈的恐慌和非理性行為,整個社會將為之付出更大的代價。

──轉自公共微信帳號:思亨學人2

責任編輯:南風

相關新聞
《江澤民其人》:中國經濟謊言及危機
《江澤民其人》:被肆意揮霍的人民血汗錢
大陸企業債佔GDP達160% 過去5年急劇惡化
中國經濟增長7%不斷遭質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