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名家系列‧雨果《悲慘世界》

純善正信方能引導人類從地獄走向天堂

作者:文宇
font print 人氣: 767
【字號】    
   標籤: tags: ,

2012年12月25日上映的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把150年前由19世紀法國大文豪雨果的同名小說再次搬上銀幕。影片在全球引起熱烈反響,尤其受到中國觀眾的盛讚。

《悲慘世界》(法语:Les Misérables)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部不朽巨著。雖然歷經150年,《悲慘世界》的故事依舊感動著世界各國各族民眾的心。就如作者維克多.雨果(Victor-Marie Hugo)當年所言,這部書是寫給所有人的。「凡是男人愚昧無知、陷於絕望的地方,凡是女人為了一塊麵包而賣身、兒童因為沒有學習的書籍和取暖的火爐而痛苦的地方,我的《悲慘世界》都會來敲門,說:『開門,我找你們來了!』」

隨著時代、社會的變遷,人們痛苦的表面因素也許與雨果創作《悲慘世界》的150年前不同,但苦痛的本質卻是一致的。雨果通過《悲慘世界》所傳達的理念,跨越了時代,至今依舊影響著世間的人們。

作品中,雨果通過對主人翁冉阿讓一生的經歷,以及圍繞主角出現的諸多人物所思所為的刻畫,展現出各種各樣人物對人生的理解,對善惡的衡定與選擇。

這個珂賽特畫像出自雨果1862年的原著中,由艾密爾.貝亞德(Emile Bayard,1837年-1891年)所繪製的插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這個珂賽特畫像出自雨果1862年的原著中,由艾密爾.貝亞德(Emile Bayard,1837年-1891年)所繪製的插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世上的每個人都會在人生經歷中遭遇各種不幸與幸運,當遇到這些事情時,人應該如何選擇,決定著個人及人類未來的命運。

冉阿讓剛剛出獄便遭遇種種冷遇不公,而米里哀主教卻親切招待救助了他,甚至把冉阿讓恩將仇報偷走的銀器說成自己送他的,從而使冉阿讓免於再次的牢獄之苦。在社會的鄙視與主教的救贖之間,冉阿讓選擇了聽從米里哀主教的教誨,聽從內心善念的呼喚,決定棄惡從善。

靈魂昇華,做正直好人的冉阿讓,最後事業成功還當上了市長。

從苦役犯到功成名就的市長,冉阿讓卻再次面臨選擇。為了救一個因自己被冤枉的陌生人,冉阿讓失去了市長的榮耀,成為被追捕的逃犯。這裡,冉阿讓沒有因為變得有錢有勢而改變做一個正直人的初衷,選擇了正直與誠實。

另一次人生的抉擇,冉阿讓被賦予處決追蹤其一生的宿敵沙威警長的權利,而他卻選擇放走了仇人,因為冉阿讓認為沙威沒有做錯,作為警察,追捕犯人是他的責任。這一舉動,表現出冉阿讓內心的純善與寬容大度。

在作品中,種種人物都會遇到選擇的關頭,每個人都以自己的理念選擇並走下去。通過描述不同人物的不同遭遇和選擇,作者展現出世間不同人生的善惡美醜。

而主人翁冉阿讓正是在人生的一次次選擇中,從惡走向善,從地獄走向天堂。

《悲慘世界》中,作者還表達了另一層理念,即對嚴刑峻法的抨擊。雨果認為,「嚴刑峻法只能使人更加邪惡,應用道德感化的方式來處理。」甚至提出,「將來人們會把犯罪看作一種疾病,由一批特殊的醫生來醫治這種病。醫院將取代監獄。」

因為監獄並不能使罪犯棄惡從善,而正信卻能治癒人類被惡念所感染的精神疾病。

正如米里哀主教對於本性善良卻由於生活所迫導致行為犯罪的冉阿讓的善意引導,救贖了一個正走向墮落與罪惡的靈魂,造就了一個全新的正直人類。

《悲慘世界》作為維克多.雨果醞釀了40年才完成的一部文學巨著,150年間收到多少評價論說都不如作者本人在著作最後的總結來得精闢且畫龍點睛:「從頭至尾,從整體到細節,全是講述人從惡走向善,從非正義走向正義,從假走向真,從黑夜走向光明,從慾望走向良心,從腐朽走向生命,從獸性走向責任,從地獄走向天堂,從虛無走向上帝。起點是物質,終點是靈魂。始為九頭蛇,終成為天使。」#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巴黎是一座浪漫的大都市,也瀰漫著書香氣。從塞納河岸邊的舊書攤、拉丁區林林總總的書店到遍佈全法的書店(FNAC),都能看到人頭攢動的景象。無論是在公園、咖啡館、地鐵車廂、火車上還是飛機內,都能看到閱讀者的身影。據法國國家圖書中心(Le Centre National du Livre)公佈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法國平均每人每年讀書約16本,可謂是一個閱讀大國。那麼法國人喜歡讀些甚麼書呢?
  • 作為歷史學家、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我們一定要問問發生了什麼,了解過去並不只是為了拾起火炬前行,也是為了理解藝術史、明白所發生的事情。那麼新一代的藝術家們就能基於美術真正的成就和潛力把自己的基礎打牢,因為美術正是牢牢紮根於人類心靈及人類進行視覺溝通的希求——在這方面,美術獨具「精良裝備」。我們必須繼續改寫過去150年來的藝術史。我們必須讓真理進入教授下一代的課本,我們必須教給他們寫實視覺語言的正當性、力量與美。
  • 那麼,讓我們來看看19世紀晚期的學術派藝術家究竟做出了什麼貢獻。事實上,那一時期作家和藝術家真正驚人的成就是在表現人的尊嚴的領域。我最喜歡拿威廉‧布格羅作例子,在有生之年他被視為法國最偉大的藝術家,畢竟他的作品與藝術貢獻當時被很多藝術家崇拜和效仿。後來有人指摘他僅為小資產階級客戶作畫,實際上,能隨心所欲描繪各類對象正是他引以自豪的;對他作品的需求是如此巨大,大多數作品被在顏料乾透之前就賣掉了。他是個「工作狂」,每天作畫時間長達14到16個小時。
  • 在動盪不安的年代,在饑饉貧困、病痛折磨和不被認同的辛酸中,米勒竟畫出了曠世傑作《晚禱》。遠處教堂的鐘聲傳來,一對年輕的農家夫婦在田野裡站起來祈禱,感謝上蒼賜給他們食物,保佑他們平安地度過了一天。挖出的馬鈴薯放在籃子和小推車上的麻袋裡。農夫脫帽,少婦合十,完全沉浸在禱告中,那麼虔誠靜穆,那麼純樸祥和……
  • 在前仆後繼的難民湧向西歐逐夢下,難民再度成為世界關注焦點。他們有些人一貧如洗、陷入絕境。然而,不少改變世界的名人,卻有鮮為人知的難民背景。
  • 處一室,J從不主動問候、攀談。為此,我看到的是冷漠、失禮;但妹妹卻另有一番解讀:「J不幸的童年,艱難的成長過程,造成不夠圓融的性格,其來有自啊!」
  • 茉莉:「鼴鼠」斯維拉娜與理想傾向
  • 十九世紀法國大文豪、世界文壇巨匠、十九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領袖、浪漫主義作家代表人物等等,諸多頭銜指向一人,那就是維克多.雨果(法語:Victor, Marie Hugo)。
  • 老話講「妖不勝德」,在《西遊記》中,作者對一些小妖出場的描述也很真實生動且耐人思量。
  • 不一時,將出酒肴,無非魚肉之類。二人對酌。朱恩問道:「大哥有幾位令郎?」施復答道:「只有一個,剛才二歲,不知賢弟有幾個?」朱恩道:「止有一個女兒,也才二歲。」便教渾家抱出來,與施復觀看。朱恩又道:「大哥,我與你兄弟之間,再結個兒女親家何如?」施復道:「如此最好,但恐家寒攀陪不起。」朱恩道:「大哥何出此言!」兩下聯了姻事,愈加親熱。杯來盞去,直飲至更餘方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