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什麼是「微歧視」? 專家教您應對

人氣: 2721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5年11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杜國輝紐約報導) 「錫克」(Sikh)小姑娘考爾(Almeet Kaur)在她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一次帶她上幼兒園的妹妹去學校的課後班,她看到正好有一群跟她妹妹同齡的小朋友在踢球,於是就叫妹妹去跟他們玩。但那些孩子自成一圈,就是不跟她妹妹玩。 她妹妹問她怎麼辦。她於是走過去跟那些孩子說,我的妹妹跟你們是同一個班的,你們想不想跟她一起玩呀? 其中的一個孩子說:「我媽媽告訴我,不要跟像你這樣的人玩。」
  
10月初,韓裔「紐約亞美聯合會」(Asian American Federation, AAF)執行主任JoAnn Yoo和其他九位移民權益團體的領袖,應邀到白宮參加座談,討論如何促進明年大選時「移民社區的參與」等議題,在等待進入艾森豪威爾大樓時,有三位白人客人進來,其 中一位看到她們後用很大的聲音,非常慢的語速說「你-們-是-從-哪-來-的-呀?(where-are-you-folks-from?),這 -是-你 -們-第-一-次-到-首-都-來-嗎? (Is-this-the-first-time-in-DC?)」 JoAnn Yoo回答,「實際上我們是來開政策研討會的。」 那人繼續用非常慢的語速說「哦,那-祝-你-開-好-會。」(Oh, Have-a-great-meeting!)
  
「這就是『微歧視』(Microaggression,或譯:微侵犯)典型的例子:實際上儘管我們為這個國家做了這麼多,總還是有人問:你是哪國人?給我們的感覺是:我們始終是外人。」JoAnn Yoo說。

「微歧視」的危害

考爾在10月27日舉行的座談會上說,「『像你這樣的人』,以我當時一年級學生所能知道的事,這是個非常不好的說法。那是我第一次遇到『微歧視』,這次經歷我到現在上大學了還清楚記得。」

「亞美心理聯合會」(Asia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總裁納達爾(Kevin Nadal)介紹,這些「微歧視」令人鬱悶,比如「你從哪裡來(或:你是哪國人)?」潛台詞就是:我想知道你是甚麼族裔。或者,「你能幫我修一下我的電腦嗎?」潛台詞則是:亞洲人都擅長電腦。這類潛在的歧視已經存在,令人感到些微的不快。

如何回應這種歧視?

納達爾是「約翰傑刑事司法學院」心理學副教授。他認為,「微歧視」造成的不愉快情緒會累積起來,長期會對自己形成傷害。他建議:別讓問題打敗你。「可以以幽默、憤怒或者正視它的方式回應。」比如,跟人們去談論這些感受。

華人周為,從2010年開始,即在網上建立網頁談論「微歧視」。據他表示,他們是第一個收集、整理、發表這類「微歧視」案例的網站。網頁也的確為人們認識、面對這類問題提供好的方法,釋放了積累的壓力。

但為白宮的高級幕僚提供培訓服務的「多元教練學院」(Coach Diversity Institute)高級副總裁陳思雋表示,她會建議遇到這類問題的人改變自己。「試著改變一下自己的敵對情緒、心態,你會發現所有的人、對你的態度都變了,你會覺得:每個人都會對你微笑。」

陳思雋表示,這些歧視來自幾百年來人們生活中建立的觀念,很難一下去掉。但如果大家希望建立一個沒有這些歧視的社會,「我們大家的境界就得比那些歧視高。」

所以要檢驗自己。不「過度反應」這回事,因為每個人都是在根據自己對社會的認知做出反應,所以不要讓不快存在心裡。

責任編輯:艾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