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將至 芝加哥華人談捐款

人氣 259

【大紀元2015年12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唐明鏡芝加哥報導)每年歲末,芝加哥市區張燈結綵,熙熙攘攘的人群或是欣賞梅西百貨的櫥窗裝飾,或是遊覽戴利廣場上的德國聖誕集市,或是到千禧公園溜冰。然而最讓李芬難以忘懷的卻是大大小小商場門口的紅色鐵壺(red kettle)和搖著小鈴鐺的志願者們。    
  
「聽到那清脆的鈴聲,我才注意到:『啊,新年到了!』」李芬說。她在芝加哥已經生活了超過十年,從留學生、到職場新人、再到中層經理;從孑然一身,到兩人世界,再到三個孩子的大家庭,每天往返於市中心的公司和城邊的住家,忙碌的生活讓她很難關注街頭潮流的變化,唯一能記起的是每年節假日不變的景致—救世軍(Salvation Army)的聖誕壺(Christmas kettle)。    
  
李芬回憶起十多年前剛到美國讀書的時候,還常到「救世軍」去淘舊衣服。她當時並不知道,救世軍是一個國際性的基督教慈善機構,致力於幫助窮人和救災。等她工作後,便把家裏的舊衣服捐給「救世軍」。而現在已經當媽媽的她特意帶著女兒,走到梅西百貨前搖鈴鐺的救世軍義工前,讓女兒親手把一張5美元紙鈔塞進紅色鐵壺裡。    
  
「我想讓女兒知道:節日不光是歡慶和購物,也要幫助那些困難的人們」,李芬說,她希望女兒能繼承中華文化中樂善好施的美德。 
  
李芬是美國千萬個默默無聞捐贈人中的一個。根據印第安納大學慈善研究中心(The Center on Philanthropy at Indiana University)的報告,2014年美國所有個人捐贈總額達到2585億美元,平均每戶捐出$2971;而且所有慈善捐贈中,72%來自個人捐贈,基金會的占15%, 遺產捐贈占8%,剩下的才是公司捐贈(5%)。 
  
華人希望捐有所用
   
李芬眨眨眼說,她家的年均捐款沒有達到$2971,但也常常是4位數,超過大芝加哥地區戶均$1053的水平。「當家庭有大的變化時,如剛買了房子,或又增加一個孩子,手頭就會緊張一些。」 
   
李芬表示,自己來自中國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先生出生農村,兩人在美國一起打拼十多年,收入進入中產階級,覺得應該回饋社會,「一路走過來,我們得到很多人的幫助,更是受益於(美國)這個公平透明的體制。」 
   
李芬說,她捐出的第一筆錢竟然是給了歐亞大陸的一個國家。她表示,1999年她從美國一所大學的研究生院拿到第一張超過1千美元獎學金的支票時,感覺「自己好像一下子富裕起來」。恰逢當年的8月17日,土耳其發生了7.6級地震,死亡1萬7千人。 
   
「我於是寫出了一張50美金的支票,捐給土耳其紅十字會,」李芬說。幾個月後,她居然收到來自土耳其政府的一封感謝信,讓她很驚喜,感到自己小小的善舉得到了認可。 
   
那一年,李芬也曾寫給中國紅十字會一張支票,捐助發生在中國的某一場災難,沒得到任何回音。「在美國,我開始認識到中共的統治是多麼的腐敗黑暗,特別是慈善事業有種種黑幕,我很失望,」李芬說,她很想幫助那些在中國受難的人群,卻找不到可信任的渠道和真正有效的方式。她於是把捐助的目標放在周圍熟悉的機構。 
   
李芬說:「今年我增加了一個機構WBEZ(美國公共電台芝加哥分台),因為開車時常常聽它,認為它的新聞節目很出色,特別是得知它大部分資助來自聽眾,而非政府,很讓我吃驚,決定要支持它。」 
   
林明在芝加哥市區的一家基金公司任資深分析員。他說,每年公司都會鼓勵員工支持慈善事業,發給員工一個長長的名單,上面列有數千個慈善機構,他選擇了四家:美國紅十字會、救世軍、無疆界醫生(Doctors Without Borders)和國際大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 
   
林明說:「我覺得這幾個機構是真正做實事的,他們的成績我們都看得到。」林明表示,公司會自動從他的薪水中扣除要捐贈的數額。 
  
華人也樂捐 只是低調
   
住在西北郊的杜林和太太都來自上海,他們二十多年前在芝加哥西南部的Peoria市Bradley大學相識。杜林回憶說,當時學校一名負責國際學生事務的教師曾評價道:中國人很少參與慈善事業,儘管他們常常拿到獎學金。這讓杜林很不服氣,他畢業後一找到工作,便開始以校友身分給Bradley大學捐錢,一連好幾年,直到後來轉向另一家慈善機構,數額更達到五位數。 
   
住在北郊的安吉娜則分享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已經有一雙兒女的安吉娜十多年前還曾有一個女兒,2歲不幸診斷出腦癌,4歲死亡。傷心的夫婦於是給Park Ridge市的路德綜合醫院(Lutheran General Hospital)捐贈玩具,因為女兒在那裏出生並治療。他們一做就是十年,直到搬家到不同的城市。「我先生於是給兒童癌症協會捐款,」 來自廣州的安吉娜說,她先生是第二代華裔。 
   
年近70的張老伯從中國大陸移民到美國才三年。不懂英語的他常常到南中國城的培德中心上英文課,到中華會館吃$1元午餐,到華諮處辦理能源糧食補助。他很感激這些慈善機構提供的各類貼心服務。 
   
有一天張老伯到華諮處辦手續。辦事員表示,由於州政府大幅裁減分配給社會福利機構的資助,很多福利機構財政都很緊張,華諮處也對複印文件等收費了。張老伯當即把身上僅有的10美元現金拿了出來。 
   
張老伯說:「我免費享受了這麼多的服務,也應該有所回報。」在北中國城也有數個服務華人的福利機構,如華人互助會、東南亞中心等。   

網上捐款成新趨勢
   
11月中旬,李芬收到維基百科(Wikimedia)發來的一封電郵,裡面說:「一年前,你捐出了50美金以保證我們的網站能夠正常運作,並且不登任何廣告… 如果我們過去的支持者都能夠在這一天繼續資助我們的話,我們就不必為來年的籌款而發愁了。」李芬很感動,當時便從信用卡劃$100給維基百科。 
   
李芬說,這是她第三年給維基百科捐錢了。愛讀書的她表示,自己從維基百科獲益良多,絕大部分的詞條都能從維基百科找到詳實的解釋,「這個網站只有300名員工,卻提供如此海量的信息,可見背後得有多麼巨大的付出。」 
   
李芬說,今年初當她準備報稅時,發現先生也給維基百科捐出了50元,「這真是一個意外的驚喜。」 
   
愛在亞馬遜網(Amazon)購物的李芬夫婦還加入了亞馬遜網站提供的「微笑計劃」(AmazonSmile)。在這個計劃裡,李芬從亞馬遜網購買的所有商品,亞馬遜基金會都會捐出買價的千分之五,給李芬選定的非營利機構。今年一年裡,李芬一家從亞馬遜網共購買了超過1萬美金的商品,相應的,亞馬遜基金會捐出了50美金。 ◇

責任編輯:溫文清

相關新聞
調查:芝加哥人更樂善好施
遲來的榮譽 北華埠命名「鄔亮珊、普爾街」
州府暫停撥款 培德中心2600封信請願
只花6%收入  美夫婦一年樂捐10萬美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