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臺國史館發布《蔣中正年譜長編》再現史實

人氣: 1599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5年12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今年適逢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週年,中華民國國史館館長呂芳上表示,戰爭不會有贏家,戰爭的錯誤可以原諒不能遺忘。歷史事實需要嚴肅面對。只有在一定高度、廣度和深度下,才能綜觀全局,才能有較好的歷史詮釋。

國史館出版《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全套十二冊

國史館21日舉辦《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新書發表會,該書全套十二冊,凡七百二十萬言,4月3日出版1-6冊,12月21日出版7-12冊,完整呈現蔣中正一生的史實。國史館表示,7-12冊從抗戰後期至蔣中正逝世,內容極為豐富。

以反攻大陸一事為例,論者多認為蔣中正早已認識反攻之不可能,其所以不斷大張旗鼓宣傳反攻,是為安撫臺灣內部民心。國史館強調,從《年譜長編》的記敘來看,蔣中正的確心心念念於發動反攻,為此不斷構思反攻戰略、戰術,並與美方持續商議,最後甚至有自力反攻之計畫與行動。

《年譜長編》引述許多最新公開的第一手史料,讓蔣中正還原成一位客觀的歷史人物,完整呈現其真實的一生。

如果沒有中日之戰,中共能否獲得政權大可懷疑

《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新書發表會後,國史館繼續舉行「戰爭的省思」論壇,呂芳上以「戰爭結束七十年」的省思為題提到,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中國人總算渡過如夢魘般的戰時悲慘歲月。其實,若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蓄意侵略中國算起,「中國的二戰」開打最早,時間拖得最久,地域蔓延最廣,人力、物力的犧牲與損失最大。

如果說抗日戰爭是八年,那麼「九一八」至「七七」間的六年是中國忍氣吞聲、一再退讓的隱忍時期。「七七」事變則是中國人吃盡苦頭、退無可退的情況下,為求生存而全面奮起的開端。此後的97個月,在烽火下的中國軍民,過得何止漫漫長夜。八年中,前53個月,中國孤軍奮鬥,後4年才有盟軍並肩作戰。期間大小戰鬥無數,國軍確實是勝少敗多,即使是勝利前夕,說國命堪危也不為過。

呂芳上表示,由於敵我國力懸殊,國軍對上現代化的日軍,靠的是堅忍和毅力。1940年在湖北棗陽戰役中,第33集團軍司令張自忠與敵激戰九晝夜,至彈盡糧絕的境地。張仍命令部隊死守陣地,沒子彈用刺刀、用大刀、用石頭、用牙齒與敵纏豆、拼個死活。這便是以原始身軀對付現代化武器的場景。

松滬會戰的結果,雖震驚世人,也譜下「八百壯士」這樣的史詩篇章,惟國軍精銳部隊在上海的耗損,終八年抗戰不能完全恢復。1942年3月,戴安瀾將軍率領另一支為數有限的精銳之師,陸軍第200師。入緬甸遠征作戰,外人印象中的「草鞋兵」,竟能以寡擊眾殲敵五千,不得不教英軍司令佩服,戴安瀾以英年最後魂留異邦。這又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呂芳上說,從戰前到抗戰末期,國軍在裝備、補給和訓練,都未上軌道,多半官兵素質不佳,竟能打垮強悍的日本「皇軍」。已故的史學家易勞逸(LIoyd E.Eastman),對國民政府的施政常有批評,但仍舊說過一番「公道話」:「它(國民政府)與一個組織、訓練、裝備上絕對佔優勢的敵軍戰爭中,堅持了整整八年。」

易勞逸說,「它與法國相比,法國對德國的抵抗,僅僅六個星期便崩潰了;和英國相比,英國從美國獲得大量的物資支援。所以中國軍隊的抵抗,乃是一個決心和自立的奇蹟。」「如果戰後沒有內戰,有一個穩定的國家,現在的史家一定會把這些抗日的歷史寫成一篇大無畏的英雄史詩。」

呂芳上表示,抗戰迫使中國走向近代化的進程中挫,耽誤至少半世紀。1992年美國史學家Steven Levine 在一本討論中國抗戰史論文集的序言中,說了一段十分中肯的話:中日之戰確未能引起世人足夠的注意,中國八年苦戰絕對比美國空中力量及原子彈更重要,如果沒有中國人53個月(1937年到1945年12月)的苦難,孤軍對付日本,亞洲及世界局勢均會大大不同。

呂芳上說,Steven Levine 提到,如果沒有中日之戰,中共能否獲得政權,大可懷疑;同樣,如果沒有八年苦戰,1945-1949年的內戰,國民政府的失敗亦無從解釋,而這些都深刻影響著我們今天的生活。他強調,歷史學家所能做的,便是繼續挖掘歷史的材料,增加公眾對歷史的認識和了解。若能讓更多歷史真相走入人群,那麼歷史學者的工作與使命便已經展現。

責任編輯:林詩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