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彼得:春晚是中國文化政治化的標本

人氣 26
標籤: ,

【大紀元2015年02月20日訊】羊年春晚已經落下帷幕,央視宣佈所謂“多屏收視率”達到29.60%,但媒體已經一針見血地指出,其實吐槽的比看的多。對於其中節目,人們普遍感到失望。特別是兩個反腐小品和相聲,很多人更是覺得失望之極。

春晚創始於1979年,收視率最高曾經達到60%以上,後來逐年下滑,到2013年僅11.36%。一方面是中國人的娛樂方式多樣化了,央視春晚已經沒法壟斷人們除夕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是節目說教色彩越來越強烈,人們上當受騙的感覺年復一年,越來越多的人惹不起躲得起。至少,很多人覺得相見不如懷疑,讓學教者進行自我教育去。

我必須承認,我並沒有認真看這台春晚,只是出於職業的需要,看了下兩個反腐節目,但非常失望。巧的是,有衛視轉播了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的“諾貝爾和平獎音樂會2014”,我別無選擇,一下子被深深地吸引了。諾貝爾和平獎自然有它的“政治性”,音樂會動用了拉蒂法女皇、蘿拉‧穆拉等大批明星,但真的沒有說教的成份,而是一場音樂藝術的盛會。

央視說教的一個核心概念,是“主旋律”。所謂主旋律,不僅是對春晚、輿論的要求,而且是對“大文化”的要求。在毛澤東時代,文化的使命有一種說法叫“為工農兵服務”或曰為人民服務,而說穿了是為政治服務。江時代以來,黨已經回避舊的“左”的提法,完全摒棄“工農兵”、“為政治服務”之類的概念或提法,而改采“政治正確”,建立一個“政治正確”的體系。

黨確立一套“政治正確”的標準,是因為“政治正確”在一些西方國家也說得過去,算是一個“國際慣例”。簡言之就是,既然美國講究“政治正確”,中國依樣畫葫蘆,西方就應該無話可說。“政治正確”落實到中國,就是高揚主旋律,作為主旋律前提和基礎條件的是一套嚴格的政治審查。文化人在實踐中將主旋律發展成兩類東西:一是正面歌頌,對象是黨和軍隊的光輝歷史、改革開放、黨組織的先鋒模範作用、先進典型的先進事蹟等;二是刻劃抗日歷史、中國歷史上的英雄模範人物等。而且不是藝術地表現,而是赤裸裸地說教。

隨著政治審查的加強,當代文化實際上已走入一條死胡同,自由思考的靈魂動輒得咎,只有極端平庸才能暢行無阻。拿影視劇來說,中共建立了一套嚴格的審查制度,第一步是報選題,選題通過才能報劇本,劇本審查通過才能投拍,剪輯好了還要報送審批。很多年以來,中國影視劇先是流行武俠劇,後來流行宮廷劇、古裝戲、辮子戲,然後是神話劇、最近幾年流行抗日劇,總而言之是跟中國的當下生活無關。出現這種“厚古薄今”的情況,根本原因是這類節目政審容易通過,而如果你拍一個當代題材的東西,很可能觸犯時忌,即便劇本政審通過,讓你拍了,也可能在電視臺或院線排片時被槍斃。結果就是各種類似“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劇充斥中國,雖經廣電總局行政干預,抗日神劇仍然廣受投資者和創作班子的青睞。

春晚,只是在政治審查的夾縫中求生的中國文化的一個標本,一方面是創作人員不知如何是好,另一方面是廣大觀眾“惹不起躲得起”,兩方面都覺得春晚成了雞肋。羊年春晚安排兩個反腐節目,據說是上面授意,甚至由陝西省紀委提供素材,但反腐題材的文藝節目都要中央“特批”,這不是太過荒謬了嗎?兩個反腐節目,實際上都在掩飾中國官場的腐敗,這真的是太低估人民群眾雪亮的眼睛了。

遺憾的是,黨對政治對中國文化的戧害熟視無睹,任其繼續發展。報紙越辦越沒有讀者,電視越辦越沒有觀眾,說教越來越沒有學生和市場。他們反對西方價值觀,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卻投入西方國家的懷抱。連自己都不相信的東西,他們以為人民群眾會愚蠢到相信的地步。最後我們不妨看一看,誰比誰更愚蠢。

來源:網路

相關新聞
中國高校自主招生試題:用100字吐槽春晚
美媒:中共封歷史網站 擔心蘇聯崩潰會重演
網民吐槽中共央視羊年「春晚」
習王年前5天了斷7「老虎」 內幕解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