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不可「賊、暴、虐」

作者:嚴自律
font print 人氣: 49
【字號】    
   標籤: tags:

孔子擔任魯國的大司寇,有一宗父親控告兒子的官司,孔子下令將父子二人收押,三個月不斷獄,也不判兒子不孝的罪名,最後,做父親的請求撤回告訴,孔子便立刻將父子二人放了。

季孫知道了這事,很不高興地說:「大司寇(指孔子)真是太過份了,他以前曾經告訴過我;治國必先崇尚孝道。如今有這個機會,正好可以利用判處兒子不孝的罪名來教育全國的百姓。但是,大司寇卻無緣無故把他給放了,這是甚麼意思?」

擔任季氏家臣的學生冉有,把這段話告訴孔子,孔子長歎一聲說:
「唉!在上位的人,自己不能遵循正道,卻動不動就要責罰老百姓,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不先教育人民行孝,只知道動用刑罰,等於是責罰無辜的人一樣。更準確的來說:如果不先教育人民,是連作戰失敗這樣的重罪,都不應該判予刑殺,這是因為罪過的根源,不在人民的身上。」

「我聽說法令鬆弛,卻嚴行誅殺,這是『賊』(不教而誅,形同偷搶,故曰賊);搜刮百姓無時無盡,而苛貴重稅,這是『暴』;不給人民嚐試學習的機會,就直接要求法令百分之百被遵行,這是『虐』。治國要先避免『賊』『暴』『虐』三種情形,才是刑法的開始。」

「《尚書》上說:『動用刑法一定要謹慎,要合於正義,不能只憑自己的好惡,隨興而行。』意思是,必須先教導人民,才能談到刑法。正確的程序,應該是這樣的:先要把是非善惡,陳述清楚,讓人民明辨是非,以便自覺地遵循;如果有不能遵循的人,再選用賢良的官吏,來勸告誘導;若還有人做不到,再斥責他們;若還不改正錯誤,再用法令來威嚇。若能依此做法,我想只要三年時間,全國人民都能遵循正道,實在有少數不堪教化的壞人,這時才動用刑法來處置。《詩經》裡讚美師尹,說:師尹『以正道來輔佐天子,使人民都能分辨是非善惡。』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能做到法令有威嚴,而不懲民;有刑法,卻不必動用(原文是:是以威厲而不試,刑措而不用)。」

「今天的魯國,卻不是如此,教化紊亂,沒有步驟,刑綱卻很繁密,老百姓根本弄不清楚,動不動就觸犯刑法,再嚴厲地來責罰他們。所以,刑法愈來愈複雜,而作奸犯科的事,愈演愈烈。舉個例子來說明,才三尺高的牆壁,空車卻開不上去,這是因為險峻的緣故;百仞的高山,載滿貨物的車子,卻能逐漸直達山頂,這是因為緩緩上升的緣故。今天,世道人心的敗壞,正是長久以來缺乏教化,一點一滴的敗壞,所造成的。只知道廣設刑法,來威嚇人民,希望人民不要犯錯,怎麼可能呢?」(出自《孔子家語》)@*

責任編輯:梁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他的隨從人員在後園內,掘出一尊金質的佛像,呈奉給他。孫皓就把這尊佛像放置於他的廁所旁邊。
  • 在這位善良清官的心裏,老百姓的事比地大,比天高;區區烏紗帽,何足道哉!
  • 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裡記載:鄉里中,有個名叫丁一士的人,強壯敏捷,很有氣力,兼會技擊和超距騰飛的武藝。
  • 忽然有一天,楊二相公正在教人武藝,有個賣大蒜的老頭,老態龍鍾,彎腰曲背,不斷地咳嗽著,歪著身子看,嘴裡嘻嘻的暗笑他。
  • 曾有一次,兩人在夜間喝酒,喝到半夜才散席。韓平原屏退左右,促膝問那人:「我暫掌國政,外面的輿論怎樣?」
  • 敦厚堪托大任周勃為人忠厚老實,而又質樸剛毅,這種人之所以可以委以重任,托以大事,是因為他有一顆正義、老誠、永不改變的心。
  • 一天,孔子的學生顏回,來向老師辭行。顏回說:「先生,我要離開您到衛國去啦 ……」
  • 司馬光當宰相的時候,已經六十多歲了,身體有病,十分虛弱。年紀大了,不能到外面走一走、聽一聽,怎麼能瞭解民情呢?
  • 老天爺要降禍於某人時,肯定先給他一點福氣,讓他起驕傲自滿之心,看看他是否能夠承受這份福氣。而老天爺如果要降福給某人,也必定拿點小禍事先提醒他,看他能不能自我擺脫。
  • 司馬遷盡情的遊覽祖國的山水名勝,憑弔古代英傑們的業績。兩年以後,當他風塵僕僕地回到長安的時候,車裡的竹簡,堆得滿滿的,他已經記錄了大量寶貴的史料。這些史料,為他後來寫史記,提供了最生動的素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