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偏差兒童的輔導(十三)

技巧缺陷的兒童案例分析與輔導方法(下)
font print 人氣: 145
【字號】    
   標籤: tags:

作者:黃金源 (特教博士,兒童問題諮詢專家)

案例三:獎勵與打罵無效的孩子(購物技巧缺陷)

家長問

我家斜對面就是統一超商(7-11),有一天我想喝牛奶,打開冰箱一看,發現牛奶喝光了。於是我要我那讀小學五年級的孩子,幫我到對面的統一超商買一罐牛奶,孩子不肯。我心裡想這個孩子這麼大了,幫媽媽買罐牛奶都不肯,於是拿起棍子作勢要打他,他也無動於衷。我後來想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就拿出一千元放在桌上,告訴孩子說:「你去買罐牛奶回來,這一千元(台幣一千元也是很大的獎賞),當你的走路工。」孩子依然拒絕。

請問:「怎麼會有這樣的孩子?賞罰都無效!我該怎麼辦?」

互動分析

這位母親平常對孩子呵護無微不至。所有事情都是母親代勞。孩子沒有到超商買過東西。不知道超商的牛奶放在哪裡,他心裡害怕:找不到牛奶會被其他顧客嘲笑。既使找到了,也不知道如何結帳。這是過份能幹的父母,事事替孩子代勞, 孩子沒機會學習購物技巧。孩子購物技巧缺陷,無法用獎勵或懲罰讓他勇敢去購物。

處理策略

我告訴這位媽媽:下回要到統一超商買牛奶,務必帶孩子一起同行。在超商內來回走幾趟,讓孩子知道麵包在哪裡?牛奶在哪裡?餐盒在那裡?當孩子知道超商各種物品的擺設位置後,拿著牛奶到櫃臺結帳給孩子看。依照這種作法,帶孩子幾趟之後,他就會替你買所有東西。多多誇獎他,甚至不需要走路工獎勵,他也會高高興興地跑著去買。

* * *

案例:人際技巧缺陷的攻擊行為

性別 :女

主述問題:

1、 不如意時,常會大聲吼叫,聲響徹全校,安撫後仍依然故我,甚至變本加厲。
2、 生氣時會抓傷人,拒絕學習。
3、 喜歡擁抱老師、同學,不分同性或異性。

診斷分析:

1、 喜歡擁抱老師同學,不分同性或異性,這是一種溝通行為,用來表示我喜歡你。這種行為有兩個意義:一是該生為智障生(因技巧缺陷所造成的不適當的行為),二是該生家庭的溝通方式。處理策略是用正確行為(如握手)替代不適當的行為(擁抱)。

3、 不如意時,常會大聲吼較吼叫,聲響徹全校。這也是溝通行為,其目的是要表達請大家注意她。處理策略仍是教導正確行為替代,如「老師請你看看我的卡片好嗎?」

4、生氣時會抓傷人。這也是溝通行為其目的是要表達我很生氣。處理策略仍是教導正確行為替代,如「請你走開」或「不要理我」等正確表達的方式,依當時情境而定。

建議事項:

對教師:

該生是智障生行為問題屬於技巧缺陷。瞭解攻擊行為的原因或目的,教導正確行為取代攻擊行為。這是智能不足兒童經常會表現的行為。

(待續)@*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嘉義榮民醫院精神科主任黃敏偉表示,小新因家庭生長背景缺乏關懷、讓他產生了不安全感,缺乏自信心;這時笑臉迎人的少婦,讓他有親切感,而偷藏高跟鞋的行為,主要在吸引少婦注意,希望因此得到更多關懷。
  • 家有男孩的父母注意了,許多人認為,親子關係不佳與基因及孩童本身的個性有關,但最新研究顯示,家庭環境所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親子關係不良將導致男生更易出現偏差行為,影響較女生來得大。
  • 【大紀元3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國芳嘉義縣8日電)嘉義縣警察局少年隊今天帶領8名行為偏差國中生至社區作公益,協助2名獨居老人打掃家園。少年隊長王豐榮表示,這8名迷途少年本性並不壞,盼他們從付出過程,激發善良本性。
  • 【大紀元7月1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0日電)年少輕狂難免一時迷失,輔導有偏差行為的學生,一直是教育單位的難題。台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想到好辦法,結合社區友善商店,讓少年跟著「師傅」學習,順便培養職業技能。
  • 根據德國最新研究結果,父親工作時間超長,男孩行為偏差的機會高。研究人員認為,歷來政策專注於母親的工作和家庭責任取得平衡,而給與較多的彈性,但這項研究結果揭示,政策上應獎勵父親和母親均等機會,共同分擔育兒及工作責任。
  •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懷孕的母親若吃不健康的飲食容易產下有行為問題的小孩,而小孩吃太多垃圾食物也會增加憂鬱焦慮的比率,變得比較有攻擊性與愛發脾氣。
  • 14名輔導行為偏差青少年的志工,今天在台中市獲頒「金舵獎」表揚,輔導青少年26年的吳嫦娥獲個人特別獎。
  • 為主義興起於1930年代。由行為主義推演出來的行為改變技術也被廣泛應用於修正兒童的偏差行為。行為改變技術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增強,運用增強物使行為增加;一是懲罰用於消滅不適當的行為。用一般的話說,就是紅蘿蔔和棍子。用紅蘿蔔誘導父母或老師所認定良好的行為;用棍子壓制所厭惡的偏差行為。
  • 行為改變的主要途徑是:瞭解行為者的目的,並教導他正向的行為,以達成其目的。一旦行為者能用正向的方法達成其目的時,自然而然會放棄原先的不正確行為。
  • 首先說明自卑感的來源,它與父母老師的管教有關,如果知道原因,父母或老師可以預防它的發生,這樣可以大量減少行為偏差兒童的出現,預防永遠勝過治療。依據作者一生的體會,自卑感唯一的來源是生活上的挫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