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出書盼臺灣成一流國家

人氣: 23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5年04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中華民國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教授發表新書《台灣如何成為一流國家》,他提出包括「承認人一定勝不了天」、「盲目經濟成長付出多少代價」、「水回收再利用、檢討水價」、「讓城市不再淹水,海綿都市提供一個解答」、「公民參與及全民對話」、「民主精神真正落實」等建言,盼臺灣成為一流國家。

李鴻源歷任內政部長、行政院政務委員、工程會主委、臺北縣政府副縣長、臺灣省政府水利處處長等要職。他表示,美麗寶島臺灣是全世界少數島嶼,擁有百座接近4千公尺高山,且幾乎都集中在中央山脈,好處是可以阻擋從東部上岸的颱風,削弱颱風的破壞力。壞消息是因為地形效應的影響,降下的每滴雨水都會下到地面。一年有9百億噸的水量降落到島上,但因為山高、河川陡,水流入海的速度太快,不利蓄水儲存,讓臺灣擁有了諷刺的稱號──多雨的缺水國。

極端氣候帶來的災害,臺灣更要開始有警覺性

「承認吧!人一定勝不了天」,李鴻源說,面對極端氣候帶來的災害,臺灣更要開始有警覺性,不能再用傳統思考方式,一昧認為人定勝天,只要花錢做堤防、抽水站,就可以永絕水患。政府的運作方式更要改變。因為面對極端氣候,所要做的任何決策,都是要跨專業、跨部會。在臺灣,治水的人不懂都市計畫,都市計畫專家又不見得懂水利,即使在部會內也是各有專業,在這情形下規劃過程中的跨領域整合愈形重要。

「我們為盲目經濟成長付出多少代價」,他表示,一直以來,臺灣在國土治理上,強調硬體建設、一昧追求經濟成長,卻缺乏指導準則的無限制發展模式,讓臺灣早已承受始料未及的惡果卻仍不自知。從工廠四處林立、養殖漁業違法超抽地下水,造成北從宜蘭到中南部沿海地區地層下陷,就是最好的例證。他說,在拼經濟的同時,如果能考慮到生態保育,同時保有自己的特色,這才是城市發展的關鍵。

臺灣缺水的未來即將到來

經濟部水利署曾經做過估算,到2030年時,全臺水庫的有效蓄容量將降到一半,也就是只剩下約十億噸,即使一年如常裝滿4次,每天仍會缺水多達143萬噸。李鴻源表示,以目前用水量,新北市人口約4百萬人,一天要用120萬噸水,意味著到時全臺灣將有超過4百萬人無水可用。他說,臺灣能蓋水庫的地方已經全都蓋了;既有的水庫容量又不斷萎縮,面對缺水的未來,到底該怎麼辦?

他表示,臺灣在廢水回收在利用上還有極大空間,「我們只要將285萬噸的污水回收一半處理後,轉供工業使用,騰出自來水作為民生用水,就能順利解決可能面臨的缺水危機。」他說,臺灣水價全世界第4低,但政府蓋水庫、開發原水的成本一度約新台幣20元,臺灣人用水卻只付10元,形同賣一度水至少要貼10元。「我們斤斤計較水價,拒絕調漲。卻不去計較因為水價太低,只能任由管線設備生鏽腐蝕,家家戶戶要花更多錢蓋水塔蓄水。」

李鴻源並表示,大家都贊同,政府要為人民看緊荷包。有個事實必須先釐清,臺灣人拒絕水價調整到合理價位,但以用水量而言,近8百萬的民生家戶每年用水不過35億噸,工業用水戶約10萬,卻消耗多達30億噸,造成的結果是政府都在補貼財力雄厚的用水大戶。

「過去的都市發展模式,傾向於無限量開發,地表鋪上柏油路面、水泥和磁磚,讓原本應該滲透到地面下的水無處可走。」他說,政府興建排水設施的速度,永遠也比不上都市發展規模,隨著暴雨愈來愈常發生,城市水患也愈來愈嚴重。他提出低衝擊開發的思維模式:設計一個海綿都市,運用透水道路、透水停車場,乃至於在公園綠地規劃滯洪池,讓每一滴水都能滲透到地底下。「我們曾經評估在地面上種樹、種草,並不會比鋪磁磚需要更多費用。」

全面擴大公民參與 回到根本面健全民主制度

「翻轉城市需要靠公民參與」,他表示,都市更新絕不是建立SOP(標準作業程序)就能成功,因為要更新的不是老房子,而是處理人的問題。這中間有太多的利益相關者必須面對,從社區、住戶、建商到政府,不同環節層層相扣。但政府(不論中央或縣市)面對民眾時,往往從一開始就沒有從這個最重要的角色切入,反而將政府最需要的合作夥伴推向了對立面,成為施政過程中的阻撓力量。

李鴻源舉曾推動的新莊中港大排整治,他當時下定決心,整治中港大排不能再走傳統政府發包施工,然後居民抗爭的模式,而要伸出手,邀請在地公民、社區規劃師、耆老藝術家一起來「跨領域對話」。從計畫成形到執行,都和民眾站在一起整合意見、異中求同,因此即使中間需要拆掉十座橋,2年間造成人車通行不便,也從沒有傳出抗爭,因為當地人充分了解,這段交通黑暗期結束後,會帶來的美好願景。「一百場對話造就中港大排美景,正是全面擴大公民參與的成果」。

「臺灣該做的是回到根本面,不要停留在問題表面,從法令制度、政府運作方式以及形成決策方式,以民主精神真正落實。」李鴻源表示,政府運作方式的改變,在於中央和地方、政府和民間建立真正的夥伴關係,在執行上強調強而有力的整合和協調,另外是法令制度和人事制度更有彈性,就能讓這部國家機器慢慢一步步往前走。他也憂心說,臺灣的民主制度因為媒體和民意機構沒耐心,常急於砲轟指責,沒有給一個願意做事的官員應有的時間和空間,這也是亟需要改進的地方。

責任編輯:林詩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