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23年如1日做義工 華裔夫妻收穫生命快樂

人氣: 2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5年04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伊鈴採訪報導)在很多發達國家裏,「義工」早已成為了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它承載著重要的社會服務職能,並且在人與人之間傳遞著愛心和責任。很多人通過做義工,服務社區,真誠地、無私地幫助他人,體會到被社會需要,提升生命的價值。
  
偶爾做義工並不難,但23年如一日,堅持做義工,為社會無私奉獻、無怨無悔的熱心人,卻難能可貴。居住大多倫多地區的柬埔寨華人張偉國、陳秀雲就是這樣一對夫妻,23年來,在為他人的奉獻中,他們體會更多人生價值,也收穫更多生命的快樂。

歷經戰亂創傷 曾患思覺失調後遺症

上世紀70年代初,在柬埔寨紅色高棉大屠殺時期,陳秀雲經歷了3年刻骨銘心的戰亂歲月。顛沛流離,常常行走在屍橫遍野、地雷密佈的路上,還不停遭到泰軍用槍驅趕。
  
1982年,張偉國、陳秀雲經加拿大人道援助,從柬埔寨移民到加拿大溫莎市。在朋友們的眼中,張偉國是一位勤奮工作,樂於助人,善良忠厚,惜妻愛子的好丈夫、好父親;陳秀雲則是一位積極樂觀,服務社會,熱愛生活,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
  
由於歷經戰亂的創傷,移民後的陳秀雲經常出現幻覺。即使在自家門前的樹枝上,她所看到的都是掛滿戰亂時期死去的人的屍體,耳邊響起的是那些臨死前的人的悲慘的叫喊聲……幸虧,陳秀雲得到丈夫無微不致的關心、體諒和照顧,現已康復多年。
  
後來,他們一家搬到多倫多,有幸接觸到康福心理健康協會,這是一個專門為華裔移民的精神及心理病患者提供援助和康復服務的機構。通過參加講座,陳秀雲才知道自己之前患上了 思覺失調創傷後遺症。同時也瞭解到這個機構需要義工,於是加入了義工的行列。

感同身受 協助精神病患者增強信心

早在1992年,張偉國夫婦倆就承擔了派發基督教(號角)月報的義務。風雪無阻,從未間斷,一直堅持至今。從2004年開始,他們又分別來到多倫多康福心理健康協會、加拿大基督教晨曦會戒毒中心做義工。
  
由於很多人對心理健康知識知之不多,得病也不自知,未能及時求助。為了讓同胞們加深對精神病的瞭解,幫助病患者擺脫困境,重獲新生, 秀雲積極投入康福協會做義工。每月兩次到協會參與病患者家屬互助小組活動,相互交流經驗,舒緩情緒。
  
鑒於華人受「家醜不外揚」的觀念影響,很多人不願在人前提起自己患過的病,怕被人歧視。秀雲看到病患者和家屬那種在痛苦中煎熬,看不到希望的神情時,內心深處頓時產生一種強烈的使命感,決定忍痛再度撩起過往的傷疤,把自己患病的親身經歷和康復過程與病患者分享,以增強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
  
為了提高做義工的技巧和水平,陳秀雲報名參加了心理健康培訓班,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義工實踐中。病患者家屬既要工作,又要照顧患病的家人,往往心力交瘁,平時難免在病患者面前流露出埋怨,厭惡的情緒,或說出一些帶有刺激性的話語。
  
陳秀雲運用在培訓班學到知識,向家屬們介紹如何排解壓力的方法及與病患者溝通的技巧。如耐心地聽取病患者的傾訴,並加以勸慰和諒解,發現有積極表現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儘量為病患者的早日康復創造一個溫和的環境。
  
有時,陳秀雲還接到一些臨時的服務。只要接到電話,她就要平安護送病患者到約定的地點。如送他們看醫生,到醫院做各種檢查,或到政府部門辦事等等,並兼當中文翻譯。由於路途遙遠,來回轉幾次公車,經常一去就是一整天。但她毫無怨言,盡心盡力。

用心做好義工

全職工作都會有一定的壓力。為了不增加妻子的精神負擔,張偉國讓妻子陳秀雲留在家帶孩子,他獨自承擔了家庭的經濟責任。後來孩子長大了,陳秀雲就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做義工。
  
張偉國在一家傢俱廠工作,每週工作5天,每天6點下班。有時也會在星期六加班。他家住多倫多西邊的怡陶碧谷區,每週二他要到士嘉堡的康福中心參加晚上7點的義工活動。根本沒有時間吃晚飯,常常只是簡單的洗漱一下,啃幾片麵包就上路了。
  
張偉國做義工並不是業餘時間有空才去做,沒空就不去。他和妻子把做義工當作一份責任,用心去做。做義工不僅要花費自己的時間、精力,也包括金錢。張偉國承擔了週六義務派發報紙的工作。所以,一旦週六有加班工作,他都要推辭。
  
加班還有加班工資,工作一天可以拿1天半的工資。同事都說他很傻:加班還可以多拿錢,把掙錢的工作推掉去做義工,不可思議。 他說:「義工並不是那麼隨便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去。如果不去,就必須另外找人,會給別人帶來很大的麻煩。而掙錢甚麼時候做都可以。」
  
有一年,張偉國的兒子開車出了2次車禍,結果導致保險費一下漲到每年7800元。開支這麼大,家庭經濟承擔不起,張偉國只好放棄開車。坐公車上班還沒問題,而做義工沒車就很麻煩。因為在需要去不同的地方,而且路途很遠,根本沒辦法準時趕到。
  
張偉國就和妻子商量,決定在需要做義工的這天租車,這樣既不影響上班,也不耽誤做義工。直到後來朋友幫他們找來一家相對便宜的保險公司,才重新開車。
  
張偉國說:「我最感動的是妻子的配合。在我們家庭最困難的時候,她仍然支持,沒有放棄做義工。」

收穫多過付出

張偉國和陳秀雲除了在康福協會做義工外,每逢週五晚上還到加拿大基督教晨曦會戒毒中心幫忙,與進入該中心戒毒的青年人一起參加團契活動,不靠藥物,以福音的形式幫助吸毒者身體解毒,心理重建,用善良,無私的愛心溫暖那些被毒品侵蝕變得麻木、冰冷的心靈,喚醒其人性中的善念。
  
每當看到那些戒毒者從戒毒前的痛苦、絕望,到成功戒毒後,重新尋回的自尊和自信;由原來的心身俱損變為心靈健康,身體強壯,張偉國、陳秀雲夫婦倆感到無比的喜樂。
  
付出總有收穫。望著家中10多張由市政府和康福協會頒發的義工證書,張偉國、陳秀雲感到由衷的欣慰。這是社會對他們23年來做義工的認同和肯定。他們一直表示,多年做義工的經歷,給自己帶來了極大的快樂、幸福感。
  
秀雲說:「當我看到自己所付出的勞動,令別人得到幫助,快樂便會從心底裡湧出,回想當初做義工時的心態,只是覺得有時間去幫助別人,生活會有意義。如今我意識到,其實做義工所得到的遠遠超過我的付出,讓我學到了很多豐富的人生經驗。」

(感謝小鳴供稿)

責任編輯:岳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