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看重軟技能 求職需要溝通協作技能

人氣 66

【大紀元2015年04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張茹墨爾本編譯報導)許多中國留學生都希望畢業後在世界一流的公司工作,他們成績優秀,專業技能強,卻時常在面試時功虧一簣。原來大公司招聘看重「軟技能」,這恰恰是很多中國學生的「軟肋」。儘管他們可以處理繁雜的數據,但如果交流能力貧乏,一切努力可能付諸東流。

據《時代報》報導,過去,比如15年前,大公司很可能會聘用像印尼華僑傑森•黃(Jason Widjaja)這樣的人——他具有睿智的頭腦和害羞的個性,能夠一個人待在一個房間裡解決一堆複雜的問題。

商管碩士再回校園

Widjaja在諮詢管理公司工作了兩年,他發現,在學校裡學到的技術是他的長項,但作為一名商業策略分析師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我覺得我提交的工作質量都能獲得高分,」他說,「但是要對公司的會議、研討、訪問、所有這些領域有所貢獻,我需要更清楚的表達和闡述自己的想法,這些我就不行了。」

「我已經知道我需要改進溝通和人際關係。但要落實到行動上,由資深專業人士幫助我解決,我的內心還是會產生對抗。我意識到我必須改變,否則我就不能在這一行中生存下來……但改變是痛苦的。」

Widjaja欠缺的領域正是「軟技能」,這是公司期望畢業生能夠擁有的技能。軟技能可以在個人發展課程,甚至婚姻輔導諮詢中學到。它包括:情商、溝通能力、解決矛盾、通過合作而不是妥協創造雙贏的結果。

在澳洲,世界四大會計公司中的畢馬威和普華永道都表示,現在軟技能的重要性超過實際業務水平。
35歲的Widjaja已經擁有MBA學位,最近他又要再度回到學校。上個月,他開始了在墨爾本商學院(Melbourne Business School)的商業分析碩士課程,課程中的20%致力於傳授軟技能。

Widjaja認為班上36名學生,大約75%都是內向性格的人, 「在這個旅程中有人共享是很棒的,我們可以互相學習,這是個安全的地方給予和接受反饋,不至於在工作中被評判或處罰,我希望能從這門課程中學到新的技能。」

這門課程的主任詹妮弗.喬治(Jennifer George)副教授是一名數學高手,專門從事複雜的模型和定量技術的應用,來解決商業問題。她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她同時也是一名軟技能愛好者。

「軟技能是關於身處劣勢時如何談判,」她說, 「用個性品德來影響……顧問喜歡稱之為商業頭腦。瞭解這些總裁的腦子裡在想些甚麼,他們關心甚麼。」

喬治女士兼任商界以及學術界的工作,她是兩家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在工作中她看到,由於正確的數據沒有被有效的溝通,「董事會即將做出錯誤的決定」。

那麼,如何把這些有數學頭腦的內向性格的人才訓練成制勝的推銷員?喬治女士說,(她的辦法是)角色扮演、反饋、更多的角色扮演。

她在教學方法上也獨出新意。幾個星期前,她請來一組演員來教學生如何發音、儀態和做個人演講需要的其它元素。然後演員們再扮演老闆。

「學生有半頁紙的場景演習,要把一個壞消息告訴老闆。另一組學生觀察並提供反饋,如何做得更好。」 喬治女士說。

大公司的文化轉型

普華永道人力資源的負責人埃克斯利(Debra Eckersley)表示,軟技能是「聆聽客戶,瞭解他們要甚麼。」

在過去的三年中,埃克斯利說,普華永道已制定了專業要求,業務水平只是員工需要掌握的5個技能之一。其餘的是領導能力(「我是否是一個包容和真正的領導者,我怎麼帶領自己和他人」);人際關係(「我怎麼在信任的基礎上建立正常的關係」);商業頭腦(創新和商業知識)和全球智慧(「我怎樣跨越國界和文化的限制」)。

埃克斯利說:「有人在技術方面非常強,但其它方面不行,他們的就業面非常窄,有時我們能為他們找到一個合適的職位,但對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蘇珊.費裡爾(Susan Ferrier)女士是畢馬威的全澳人力、業績和企業文化部門的負責人。她說,該公司在過去的七年經歷了文化轉型, 「把技術專家變成了全方位的商業顧問」。

作為企業文化轉型的一部份,公司在挑選畢業生時注重他們的情商,因為這能顯示出他們處理壓力的能力。「在我們的面試過程中,我們會問畢業生,如何處理某些特殊情況。」 費裡爾女士說。

畢業生有時會被問到在生活中做錯的事,費裡爾女士還說: 「從後面的跟進問題上,你會聽到他們是如何處理失敗的(精神上和行動上),以及他們從錯誤中學到了甚麼。」

費裡爾相信,軟技能「是新的要苦練的功夫」。互聯網是巨大的知識倉庫,它使獲取知識變得非常容易,「用你的大腦存儲大量技術性的東西在未來的世界是沒有價值的,」她說, 「你如何與他人協作、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具備這些真正領導者的能力會更加重要。」

責任編輯:劉珍

相關新聞
面試問題太刁難?3個步驟教你輕鬆過關
如何在職場上榮神益人
闖蕩職場的經營哲學 專訪欣向廣告鄭清鵬
公益課程 提升弱勢朋友職場競爭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