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王帝堯 合天道以德教化民眾世代尊崇

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氣: 485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5年05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軒轅黃帝、帝顓頊、帝嚳、帝堯和帝舜,史稱「五帝」。而在三皇五帝統治的歷史中,堯帝統治時期可以說是最好的時期。無論是孔子的評價,還是史籍的記載,都對堯帝的統治推崇備至。《史記》中形容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帝嚳有兩個兒子:摯和放勳;帝嚳死後,以其年齡最大的兒子摯繼承帝位,為帝摯。帝摯才幹平庸,未能妥善管理國家。而堯仁慈愛民,明於察人,治理有方,盛德聞名天下。於是各部族首領紛紛背離帝摯,而歸附於堯。帝摯也自覺不如堯之聖明,終於在繼位九年以後,將帝位讓於堯。

堯即位以後,善用本族德才兼備的賢者,使族人能緊密團結,做到「九族既睦」;又考察百官的政績,區分高下,獎善罰惡,使政務井然有序;同時注意協調各個邦族間的關係,教育老百姓和睦相處,因而「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天下安寧,政治清明,世風祥和。

帝堯在歷史上的功績,受到後世人們的敬仰。先秦時期的儒家和墨家是當時的「顯學」,這兩家都對堯舜有極高的評價,從那個時候開始,堯就成為了古代聖王的代表,是倫理道德高尚的象徵,也是天下君主的榜樣。孔子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孔子對堯的讚美,對後世的儒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堯成為儒家思想在精神上的理想追求。

帝堯在歷史上的功績,受到後世人們的敬仰。(大紀元圖片庫)

以德行教化 無為而治

上古時代,不尚武而尚德,講究的是無為而治,天子的作用是提高人的道德,使人民能夠安居樂業。堯帥天下以道而民從之。君臣上下、萬民百姓皆以天道為準則,人人都不用別人的管束,都自覺以天道為心法自警自律,所以,堯舜大治之世,天下無刑法,有的只是人心向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一派和樂融融的大同景象。

這就是孔夫子所心嚮往之的「大道之行」的英明盛世,就是孔夫子所贊同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理想盛世中君子「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真正涵義。

一天,堯見一個山民倒在路旁呻吟,就關切的問:「你怎麼啦?」山民無力的說:「餓……」堯便拿出自己的乾糧遞過去說:「吃吧,是我使你挨餓的呀!」山民感動,狼吞虎嚥的吃起來。堯對隨行大臣們說:「從我的口糧裡拔出一部份,送給挨餓的人」。大臣們問:「那您怎麼辦?」堯回答說: 「我吃稀一點兒,多吃些野菜就行了。」大臣們聽了,也都效仿堯,從各自的口糧中拿出一部份,散給了挨餓的人。

一天路過一個小鎮,堯發現一個罪犯被捆著,在街上示眾,便走過去問公差:「他犯了甚麼罪?」公差回答:「偷糧食。」堯問罪犯:「你為甚麼要偷糧食?」罪犯回答說:「我們那裏遭了旱災,顆粒沒收。」堯便對公差說:「把我也捆綁起來吧,是我使他犯罪的。」

公差和隨行大臣慌忙跪下。一個大臣說:「他犯罪是旱災沒有糧食吃,與您無關呀!」堯認真的說:「黎民無力抵抗災害,是我的責任,沒有吃的就偷盜,也是我沒有教育好。怎麼說與我無關呢?」於是,堯命令大臣們把他捆起來,站在罪犯的旁邊。黎民百姓從四面八方湧來觀看,感動得發出一片哭聲。

忽然,人群中走出十幾個人來,跪倒在堯的面前,聲淚俱下的坦白了各自以前所犯的罪行,都主動表示願意接受處罰。

堯體察民情回來後,在茅屋大殿裡對滿朝大臣們說:「有人挨餓,有人沒有衣服穿,有人在犯罪,這都是我的過錯,我要下『罪已詔』向黎民檢查我的錯誤。」大臣們紛紛說道:「黎民生活不好,是因為天災太多,困難時期,百姓應學會忍耐。」堯卻說:「百姓生活不好,不能把責任都推給天災,應該檢查我自己。我不能怨人民不會忍受,應該想想我在治理國家時,哪些地方做錯了?」

幾天之後,堯在宮廷大門左側設了一面「敢諫之鼓」,人們可以擊鼓給堯提意見。堯又叫人在宮廷大門的右側設一根「誹謗之木」,百姓可以站在旁邊說堯的錯誤。

知天命 制定曆法

在堯的時代,首次制定了曆法。帝堯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別居住在東南西北四方,詳細交代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晝夜的長短變化,星宿的具體位置,人們的農事活動、起居變化和鳥獸的變化等;要求他們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變化,確定仲春、仲夏、仲秋、仲冬,推算曆法,教民按天時季節農耕;敬順上天,每日敬迎日出,恭送日落,恭敬的奉行祭祀事宜;運用閏月的辦法校正好一年四季的天時節令。

作為古代聖王,帝堯深知,天道對人類社會的一切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百姓的農事安排、起居活動以及百官的職守都必須遵從四時節氣。四時節氣正則一切正,四時節氣不正,人類社會的一切就都會亂了。因此立身於天地之間的君王,第一要務便是聞知天道,然後嚴格按照天道標準修持自身,再按照天道化育天下萬民。

「濁世清蓮」在其網文《帝堯的治國大道》中寫道:古時,人的一切舉措,都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於是,敬奉天時,以人合天,就成了古代聖賢身體力行以及諄諄垂教後世務必力求達到的最高道德境界。這就是人們熟知的「天人合一」。因為人君合天,則政通人和,可以安邦定國;庶民合天,則修身齊家,可永立不敗之地;百官萬民都自覺用天道約束自己,人君自然也就「垂衣裳而天下治」了。

然而,天地不言,天命天道,人何以知之?上天的旨意,是通過日月星辰的運行與自然界的變化展示給人類的,讓人去觀察去悟。帝堯深知這一點,所以他把推算掌管曆法作為國家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他精心安排羲和兄弟掌管曆法,並仔細交代了推算校正曆法節令的具體標準與方法,吩咐他們恭敬地迎送日月,舉行祭祀,以保證人類社會的一切運行不偏離上天的旨意並得到上天的保佑,進而達到政通人和而天下太平。

求賢若渴 任賢圖治

帝堯當政七十年後,召集大臣,討論繼位的人選。帝堯不想讓自己的兒子丹朱繼承帝位,認為他德行不夠。四岳推薦了虞舜。

為了考察虞舜的德行,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他,以從兩個女兒身上觀察他的德行。舜讓她們降下尊貴之心住到媯河邊的家中去,遵守為婦之道。堯認為這樣做很好,就讓舜試著擔任司徒之職,舜謹慎地理順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倫理道德,人民也都遵從不違。

堯又讓虞舜參與百官的事,百官的事因此變得有條不紊;又讓他在明堂四門接待賓客,四門處處和睦,從遠方來的賓客都恭恭敬敬。堯又派舜進入山野叢林大川草澤,遇上暴風雷雨,舜也沒有迷路誤事。堯更加認為他十分聰明,很有德行,便把他叫來,希望他現在就登臨天子位。

堯將帝位禪讓給舜後,因為年事已高,便讓舜代理天子的政事,藉以觀察他做天子是否合乎天意。 堯將帝位讓給舜,天下人就都得到利益而只對丹朱一人不利;傳給丹朱,天下人就會遭殃而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好處。堯說:「我畢竟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讓一人得利。」所以最終還是把 天下傳給了舜。對於堯選賢繼位的做法,孔子讚歎道:「大哉!堯之為君也。」意思是說堯是一個以天下為公的楷模。

堯在位七十年得到舜,又過了二十年因年老而告退,讓舜代行天子政務。堯讓出帝位二十八年後逝世。百姓悲傷哀痛,如同死了生身父母一般。三年之內,四方各地沒有人奏樂,為的是悼念帝堯。

責任編輯:林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蓋天下可以一人主之,不可以一人治之。雖以帝堯之聖,後世莫及,然亦必待賢臣而後能成功。
  • 唐虞史上記載:帝堯在位,虛己受言。常恐政事有差謬,人不敢當面直言,特設一面鼓在門外,但有直言敢諫者,著他擊鼓求見。欲天下之人,皆得以盡其言也。又恐自己有過失,人在背後譏議,己不得聞,特設一木片在門外,使人將過失書寫在木片上,欲天下之人,皆得以攻其過也。
  • (shown)古時平遙是帝堯的封地,古城建於西周宣王時期,現存的磚石城牆是明洪武三年,因軍事防禦的需要而擴建的。
  • 堯治國,推行的是天地之大道。而天地不言,其大道世人不明,又如何遵行?於是帝堯把推算制定曆法作為國家最重要的頭等大事,把不易被世人覺察的天道規律變成能夠遵從躬行曆法節令,讓曆法節令融入人們的言行視聽之中,成為人人自覺遵行的心法約束。
  • 三皇五帝統治的歷史中,堯帝統治時期可以說是最好的時期。無論是孔子的評價,還是史籍的記載,都對堯帝的統治推崇備至。
  • 帝堯在位時,對虞舜進行了考察,認為他很有德行,就讓他代行天子的政事。後來帝堯去世,三年服喪完畢,舜就把帝位讓給了帝堯的兒子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可是,前來朝覲的部落首領不到丹朱那裏去卻到舜這裡來;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卻來找舜;歌頌功德的,不去歌頌丹朱卻來歌頌舜。舜說「這是天意呀」,然後回到了京都,登上天子之位,史稱「舜帝」。
  •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滋養慰籍著朝朝代代。中國文化教人安天知命,順應自然,重德行善。「仁,義,禮,智,信」是人們一直尊崇的傳統美德。寬容,禮讓,以德報怨,更是令人敬仰的謙謙君子,歷朝歷代都有許多因寬容而為世人所敬重者,史書上的記載數不勝數。
  •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滋養慰藉著朝朝代代。從「盤古開天地」、「倉頡造字」的半神文化;到「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到「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到「善惡因果」、「輪迴轉世」的佛家思想,儒、釋、道三家思想交相輝映,貫穿中華五千年長河。中國文化教人安天知命,順應自然,重德行善。傳統文化的內涵,通過各種典籍、史書、文學、舞台表演、說書等形式,流傳至今。老少婦孺,耳濡目染,仁義禮智信的做人理念扎根在人們的心中。
  • 成語「五花八門」比喻事物種類繁多,變化莫測,令人眼花繚亂。它原指軍事陣法,後來引申到各行各業。而「五花八門」有指13個不同行業。
  • 韓信(公元前230年-前196年),是西漢開國名將。他由受胯下之辱到被拜為大將軍、率領漢軍暗渡陳倉、收復關中、拿下魏國、代國、趙國、燕國、齊國,最後滅楚興漢。他身兼「王侯將相」之才,被楚漢人評價為「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出世」。韓信在中國歷史上以其卓絕的用兵才能著稱,後世評價為「言兵莫過孫武,用兵莫過韓信」,也被稱為「兵仙」、「戰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