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料騙局:你應該注意的添加物種類

作者 黃太瑛/著,文長安/審定

人氣 269
標籤:

與其為每一次的選擇感到不安,瞭解添加物的真面目才是當務之急。食品添加物可說是飲料成分的根本,接下來我們就進一步了解到底什麼是「食品添加物」。

包含香料在內,目前使用的食品添加物高達三千多種,標有食藥局食品添加物法規之標準與規格的添加物數量中,化學合成品有四百三十五種、天然添加物有二百一十一種、混合製劑有七種,共六百二十七種(以二○一二年六月為準)。(編註:臺灣的食品添加物類型與規範,可至「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https://consumer.fda.gov.tw/查詢。共有十八類別、八百項添加物)

首先,食品添加物可大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化學合成品,顧名思義就是經由化學方式製成的物質。儘管受到嚴格標準與規格管制,但礙於「化學」這個字面上的含義,因此難免會帶給人不安感。不過深入瞭解後,其實化學合成品中也有許多是自然產生的,因其有害而具爭議性的山梨酸(己二烯酸)和苯甲酸也是如此。山梨酸可在藍莓之類的莓果類水果中找到,而苯甲酸則會在起司發酵的過程中自然產生。

添加物因為「化學」這個字的關係,本應該是由不存在於天然界的人為成份構成,但它們大部份都是直接效仿存在於天然界的成份製作而成的,因此在人體內的生理反應可說是一模一樣。

第二種是天然添加物,自天然材料中萃取而出後,只分離並提煉有效成份而製成的物質。有些人會認為,天然添加物都是源自天然,因此比化學合成品更加安全。然而,正因為「應該比化學合成物安全」的認知,反而讓天然添加物被排除在毒性實驗之外,產生了安全上的漏洞。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梔子」,在古時候就已經作為食物的黃色染色添加物使用,但在日本食品添加物評價一覽表上,是被歸類為危險等級三的添加物。因為藉由化學方式萃取出梔子的色素,就會產生毒性,這正是一個不能因為是天然添加物就完全放心的最佳例證。

第三種是混合製劑,顧名思義就是混合了各種食品添加物。製作麵包時使用的泡打粉是代表性的混合製劑,由中性鹽和碳酸氫鈉混合製成。而飲料中經常使用的天然防腐劑「葡萄柚種子萃取物」,也是混合甘油後製作而成的一種混合製劑。

食品添加物的歷史可說是人類的歷史,相當悠久。嚴格說起來,鹽巴和蔗糖也是食品添加物。食品添加物不是毒藥,它所帶來的好處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假使沒有食品添加物,食品產業就不可能存在。

假使沒有防腐劑維持食品新鮮度和營養,將無法阻止細菌和黴菌增殖。食用加工食品之所以沒有食物中毒,有一部份要歸功於防腐劑。抗氧化劑也是重要的食品添加物,它能預防因油脂酸敗和氧化所造成的營養素喪失與色素變色,防止加工食品變黑或發臭。甜味劑是為了讓食品釋出甜味而使用的添加物,甜度是蔗糖的數百倍,但幾乎沒有卡路里;同時,由於甜味劑不會被人體消化,而是直接排出體外,因此不會對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帶來影響。基於這個原因,有時也會建議糖尿病患者使用人工甜味劑。

假如沒有食品添加物,人類不可能擁有現在的飲食文化。儘管針對安全性的檢驗和研究十分活躍,卻還是不斷興起有關添加物安全的爭議,各式各樣的異議也相繼被提出。

主張安全的政府與食品公司,以及主張有害的其他專家小組,消費者到底應該相信誰說的話,確實令人困惑。

公認的食品添加物,究竟安不安全?不論你是否願意,我們每天或多或少,都會攝取食品添加物。然而,即便是經由認證、核准的食品添加物,但畢竟是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所以難免會令人起疑。公認的食品添加物真的有安全到足以讓我們放心吃下肚嗎?

食品添加物究竟是安全、還是有害的?消費者十分好奇,連專家們也眾說紛紜,到底該相信誰說的話,令人相當困惑。

若從結論說起,雙方的主張都沒錯。在科學技術允許的情況下,已經盡可能的確保食品添加物的安全管理作業;食品添加物會通過多項試驗,確認它是否會引起急性毒性或慢性毒性,然後再透過動物實驗,給予安全性受到證實的食品添加物認可。

摘自《飲料大騙局》 采實出版社 提供

責任編輯:顏靜蓮

相關新聞
飲料騙局:3大添加物堆砌出你的飲料
飲料騙局:標示天然?真正水果含量僅1%
飲料騙局:舌尖的味道是化學實驗的產物
恩與仇 人情債難還 互惠互利開啟合作契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