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經濟硬著陸 銀行損失1600億

人氣 123

【大紀元2015年06月18日訊】有香港媒體日前揭露2011年浙江溫州由民間借貸而引發的經濟硬著陸的經歷,這次金融危機因地方當局和央行不同調,致使銀行為地方買單,造成銀行損失1,600億(人民幣,下同)。

新浪財經6月16日轉載了《香港商報》有關溫州2011年經濟硬著陸的報導。

溫州經濟在2011年遭遇危機,2011年4月以來,由於無力償還巨額債務,溫州市已有90多家企業老闆逃跑、企業倒閉,而且關停倒閉企業從個別現象向群體蔓延,引發「溫州民間借貸危機」。

面對危機,中共央行提出兩種對策:一種是緊急救助,大事化小,將金融風波消滅在萌芽狀態;另一種是不給錢,給政策,輔助溫州自救,這樣做溫州有硬著陸的風險。最後央行確定600億有條件救助溫州,並與浙江省政府溝通,600億再貸款期限一年,必須歸還,省財政為溫州快速處置金融風波進行擔保。

央行救助溫州的方案曝光後,輿論嘩然,浙江銀監局激烈反對,認為應該讓高負債、盲目擴張的民營企業倒閉,實現自然淘汰。接著各大主流財經媒體充斥能否用大量公共資源救助私人老闆的質疑聲音,溫州的流動性迅速消失,去槓桿變成現實,到目前為止超過萬家企業大面積洗牌,銀行業基本確認的損失總額高達1,600億。

報導稱,浙江省拒絕擔保的背後是中共地方政府和金融業兩個獨立行政體系的矛盾與衝突。浙江省不願承擔救助後的損失,而不救助僅僅意味私營企業的洗牌和銀行出現壞帳。央行和省政府對後續損益的權衡標準不同,態度自然迥異,金融系統盈虧對地方官員完成短期GDP各項指標考核的影響微乎其微,中央和地方對貸款資源的博弈中,只有貸款投放的大幅增加對地方政府有誘惑和吸引,貸款巨額損失引發的信貸增速驟降、信用崩塌對地方經濟的長遠負面影響、誠信企業與逃廢債企業的甄別處置等地方政府往往重視不足,到最後銀行替地方政府買單。

溫州金融風波源於企業的借貸,2010年中共實行通貨緊縮政策以來,民間借貸異常活躍,據官方統計最高時達1,100億元左右。民間借貸資金來源主要為民營企業和普通家庭的閒置資金。2011年7月人行溫州市中心支行發佈的溫州民間借貸市場調查報告稱,89%的家庭和個人,以及接近60%的企業都參與了民間借貸。

當時有民間投機資本將資金價格炒高到30%以上,溫州陷入危機的是非上市民營企業,部分企業資產負債率達700%到1000%,這些企業只有通過破產程序才完整暴露了真實的資產和負債全貌。

溫州影子銀行式的企業倒閉,除卻抵押物進入拍賣渠道回收極少量現金,銀行和個人借貸資金往往血本無歸。2011和2012年危機最嚴重的階段,銀行業繼續輸血使溫州地區貸款增量保持在1,500億規模,溫州市政府組建15億的應急轉貸基金,浙江省政府沒有分擔損失,貢獻流動性最多的銀行業成為企業呆帳的唯一承擔者。最終損失有可能突破2,000億元。

溫州銀行業2013年壞帳核銷總量佔到全國銀行業的28%,大多數銀行吐出了以往2、30年在溫州賺取的所有利潤,重回本世紀初銀行業整體技術性破產的尷尬境地,只有極少數堅守差異化經營和獨立審貸原則的銀行逃出。

溫州近4年銀行業平均放貸餘額7,000億元左右,減去3,000億個人貸款餘額,相當於公司貸款的壞帳率高達50%,隨著後續更多金融案件的審結,銀行業的傷亡統計更加不樂觀。只是目前公司壞帳損失的絕對數值被貸款總額稀釋,再進行4個年度的分攤之後,平滑縮小成幾個點的不良率。香港記者向很多上市銀行總部求證,溫州銀監分局公佈不到5%不良率是否準確真實,統統被堅決否認。

浙江主管金融的朱從玖副省長向港媒記者確認了銀行業不良遠超預期的事實:「我記得有一家大行的不良率很高,百分之幾十,個別股份制銀行的不良也很高,兩三成是有的。但銀行的名字請不要公佈,要尊重各家銀行自身的披露意願。」

責任編輯:劉毅

相關新聞
溫州林春平遭網絡通緝  曾謊稱收購美銀行
溫州「跑路」富豪:銀行是罪魁禍首
溫州房價連降23個月 大量「棄房」爛銀行手裡
溫州一萬套房被丟給銀行 危機蔓延金融系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