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算術危機阻礙英國全球數據競爭力

沙莉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5年06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沙莉編譯報導)由英國學院6月25日公佈的一份報告說,如果英國要跟上鄰國,從數據時代獲益更多,需要顯著改善國民的基礎數學和統計能力。報告說,英國在世界數據競賽中可能領先,但必須改進定量分析能力教學,並且提高老百姓的算術能力。

報告題為《Count Us In算進我們》,要求著重培養當前英國社會和子孫後代的定量分析能力,以理解這個世界的海量數據。

報告說,英國已經成為海量數據的領先國家,數據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估計,英國在2012年和2017年間每年可創造5.8萬新的就業機會,英國經濟可增長740億英鎊。但是 算術危機不僅意味著國家將在數據時代競賽中落後,更直接的影響是,僱主們抱怨說工人缺乏算術技能,消費者無法作出明智的選擇。

報告說:「百姓、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需要算術能力強,這非常重要,提高英國定量分析能力方面已經有一些令人鼓舞的進展。但這種挑戰的緊迫性要求我們採取更多行動,現在需要的是在政府領導下全國協調一致持續地努力。」

該報告呼籲政府提高定量分析能力教學能力,招聘老師時要著重教學技能素質。報告說,目前英國的國際比薩(PISA)數學測試成績在發達國家中位居中間。比較其他國家,16歲以下的英國學生更不太可能專研數學,公立學校六分之一的數學課不是由專門的數學老師在教授。

報告說:「近幾年歷屆政府都在更新英國學校課程表,我們認識到政策制定者在改革中努力強調了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的重要性。但是改進課程的任務不應該被看作是每隔幾年就會發生一次的獨立事件,這是一項連續的應該從戰略角度出發的結構性長期工程。」

報告指責英國大學未能像美國荷蘭和德國一樣將定量分析技能納入課程核心,而是「在邊緣中煎熬」。

報告要求英國在算術、統計和數據分析能力教育上轉型,以確保學生、消費者和工人運用數字就像使用文字一樣熟練。否則在全球數據浪潮掀起的時代算術危機將阻礙英國的數據競爭力。

責任編輯:蘇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65年,「托福教父」叢樹朗與妻子陳上春,以五萬九千元微薄的創業基金,攜手開創南陽街第一家補習班──美加文教,從此建立美加留學教育王國。歷經半世紀,美加為逾五十萬名學生,包括總統馬英九、前台北市市長郝龍斌、主播沈春華……完成留學夢想,用教育改變無數學子的人生。
  • 近40位來自企業管理系、財經系與資管系的央大大四學子,本學期以社會企業為畢業專題,經過三個月來研究提出報告。黃弘彥、林治威、簡于閔、陳雨柔等企管系同學,以「公益信託與公益投資之推廣」為體,為社會企業設立公益信託基金相關程序提出建議,大多數學生對於社會企業印象模糊,深入了解後發現,原來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導向的社會企業,與利益導向的企業社會責任有實質上的不同,同學們在專題研究中不斷遭遇挫折與困難,逐步修正報告內容,突破各項法令限制方能提出對社企有建設性的意見,也為青年學子未來投入社會公益或社企埋下種子。
  • (大紀元記者馬千里報導)英國買房出租業的傳奇人物威爾遜夫婦計劃將手中一千餘套房子出售,目標獲利一億鎊。這對夫婦原本是數學老師,後來看準商機,開始買房出租,結果構建了龐大的出租屋帝國。
  • 美國南加州一名華裔少年16歲就取得學士學位,而且即將直接深造博士。他的學術成績,來源於自己的努力,過程中也得益於師長的鼓勵、教導和支持。
  • 桃園市竹圍國中9年級學生邱兆妤、洪笙觀、傅瑋翎,在指導老師侯蓓菁的指導下,以「來自平方的九」勇奪今年全市第55屆數學科展第一名,目前正磨刀霍霍,於今夏再朝全國科展邁進。
  • 一項針對中小學生的教學研究顯示,老師在課堂上不用傳統方式授課,而是先出一些數學題目,讓學生或小組自行思考並構建各自的解題模式,這種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 劍橋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教育研究所聯合進行的最新研究顯示,英國學童在經過一年的東亞式數學教育之後,數學成績比同儕有「相對較小但令人欣慰」的提高。這項研究首次為東亞數學教學法的優越性提供了確實的證據。
  • (大紀元記者鄭孝祺編譯報導)今年領取大學或以上畢業證書的美國大學畢業生中有很多是國際學生。美國獨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一份對美國大學學位的分析顯示,獲取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專業碩士以上學位證書的畢業生中,超過一半是留學生。
  • 【大紀元6月20日報導】(中央社華盛頓20綜合外電報導)來自美國頂尖高中的韓裔數學天才少女傳出同時獲得哈佛大學和史丹佛大學錄取,不僅在南韓國內引發轟動,還受到國際關注,然而,這只是這名女學生一手捏造的假消息。
  • (舊金山大紀元馬天祥採訪報導)那些科學家、數學家花幾年甚至十幾年研究的課題,我們花幾個小時就知道了結論,然後只去記那個結論。嚴格說來,這並非真正的學習。真正的學習,你必須瞭解那些科學家為甚麼這麼思考,他為甚麼選擇那個角度去思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