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遠:勿輕易說「仇華」

張致遠

人氣 12

【大紀元2015年07月11日訊】

中國小留學案的效應持續發酵,7月2日《洛杉磯時報》在頭條報導了羅蘭岡中國小留學生凌虐同學案,而在《洛杉磯時報》網站上,關於這篇文章引發許多網民評論,在對事情感到驚訝和震驚的同時,也不乏有情緒的發洩,再加上月子中心案的疊加效應,有中文媒體竟以標題《洛時報導陸生凌虐案 激發網民仇華》刊文。

洛時報導同時指出,加州高中2014年約有15,000名外國學生,而中國學生就佔到9,000人,其中絕大多數就讀於私立中學。其實給當地帶來不菲的消費和稅收。而越來越多的公立高中也樂於招收外國學生,一方面可以彌補州政府投入的不足,一方面又可以打造校園的多元文化的交流。

對於小留學生的凌虐案,其手段確實讓人覺得殘忍,相信很多人看了之後都會去思考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現象。有的評論呼籲不要情緒化,因為任何情緒化的表達都無助於問題的解決;也有華人發言,說那些人「不代表自己」;也有網民建議,應立法規定小留必須要有父母一方陪伴,以避免產生心理問題;其中有華人網民留言說;「有些人羨慕我們,因為他們認為我們都是富有的,其實,我們中的很多人也過著入不敷出的生活。請公平的評判我們。」但很多主流民眾可能不了解這一點,仍然憤憤不平的說這些外國學生佔用了納稅人的資源。

中國人有句話叫「就事論事」,就是說一件事情發生,就限於在這件事情的本身討論,反對將其無限擴大,甚至貼上各類標籤,這樣就會喪失理性探討的基礎,而發展成各類情緒的宣洩。但人們在生活中容易任意對各類複雜的社會問題予以簡化,無論是個人還是媒體,無論是能力不逮,還是逼人眼球,概莫如是。因為大眾總是喜歡簡單明了的觀念,它易於記憶、便於傳播,擺脫了複雜的思辨過程,成為口號式的觀念。而一旦這種口號式的觀念在人群中形成固定的和偏執的觀念,當其發展到極端時,一個很小的事件就能把這些累積的負面能量釋放出來,在釋放過程中懷著同樣心理的人群,不管他們的地位、階層、教育背景等,都被這個共同的心理占據,從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這時,理性的思考會被狂熱取代,任何理性的因素都會被情感衝垮。負面心理累積的開始當然來自個人經驗,但當累積到一定程度,某種觀念甚至與個人經驗無關了。這種經驗可以從種族、文化、習俗、地域等方面開始,都有可能成為社會各類問題的標籤。

具體到這個案件,不同的人從自己的生活經驗、認識能力為出發點,一定會有不同觀點的反應,這裡面會有理性的,也必然會有情緒的流露,甚至有極端的觀點,但最好不要把那些觀點貼上什麼標籤,因為一旦這種標籤被更多人認同,人們就會自然的用標籤進行簡單的站隊劃線。這樣就可能會使很多建設性的意見被忽視或排斥,使得激烈的情緒大有市場,所以要給人「扣帽子」一定要慎之又慎。

在極權社會中,標籤、口號、標語成為控制人們簡單而又有效的手段。在這裡,人們不需要進行複雜的思考,只需要被告訴什麼是要贊同的、什麼是要反對的,人們的表達就是「堅決支持」或「堅決反對」的鮮明態度,所以就會出現類似「一小撮敵對勢力」、「反華勢力」、「反革命暴亂」、「X教」之類的口號。

而在言論自由的美國,思想的自由表達、自由交流相信會使任何「標籤」都要接受各方面的檢驗,而自由的環境也是人們有能力去分辨。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說;「自由是一切最高品德的基礎,而且因為他們把自由視為一切最大福利的源泉。」也正因為有自由,人們才有能力和空間向孔子所說的那樣:「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只有這樣,各類的標籤才會無用武之地了。

責任編輯:孟靈雨

相關新聞
大批中國小留學生湧澳 比例超6成
全程陪伴小留學生 走好人生轉折點(一)
全程陪伴小留學生  走好人生轉折點(二)
為堵眾口央視再耍手段 律師稱柴寶文無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