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迷思 千禧世代求職前的心理建設

向晴勉

人氣 82
標籤:

【大紀元2015年08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向晴勉編譯報導)在這個生活步調緊湊、充滿壓力的年代,對許多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而言,出社會不再是令人興奮的光明前程起步,而是意味著面臨挑戰與可能失業的開始。

根據喬治敦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教育和勞動力中心的美國人口普查數據分析指出,美國40%失業者都是千禧世代出生的(專指1981年~2000年出生的人)。許多年輕人懷抱夢想扛著高額學貸上大學,原本以為畢業後頂著大學學歷會有助於在就業市場大放異彩,殊不知在職場競爭激烈的時代,一紙學士文憑似乎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報告反映了高達36%(註:此數字包括大學住宿生)的千禧世代年輕人,在現實經濟壓力下,不得不選擇與父母同住以節省開支。

本文參考《商業內幕》日前報導,列出二十幾歲的千禧世代,在求職前必須清楚的社會現實,打破既存迷思後,將有助於求職之路。

迷思一:全世界只有我如此不幸

雖然統計上顯示許多年輕人在高競爭、高失業率的大環境下,生活常處於一種高度壓力的現實搏鬥之中。但或許是當今社群網站太發達的緣故吧,在社群、通訊平台留下自己的足跡似乎也成了人與人之間聯繫與交流的管道。

基於一般人報喜不報憂、家醜不可外揚等等心態,許多人在平台上留下的,大多是快樂、輝煌的喜事,至於傷心難過或挫折之事,大多不搬上檯面,隱藏起來。如此,便容易造成一種事事如意的假象,甚至直接刺激到不如意的年輕人,誤以為全世界的人都如此快樂、幸運,似乎只有自己是不幸的,只有自己是全天下最失意、最孤獨的。

其實,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人人都有難言之隱,別被社群網站那諸多歡樂無比、幸運無比的生動假象所誤導,其實,許多人跟你一樣無助、跟你一樣正在生活中掙扎著。許多人也都需要人幫忙、需要人鼓勵、需要人建議、需要人拉一把、需要心靈上的支持,別再自怨自艾,振作一點,你真的不孤單。

迷思二:在二十幾歲時我就該成功

臉書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s)激起了社交網站平台的流行風潮、創造了年輕人一舉成功致富的夢幻奇蹟,卻也編織了一個成功捷徑的假象,許多年輕人紛紛趨之若鶩、想要複製這年少得志、絢麗輝煌的成功之路。

回首古今過往,到底有多少像扎克伯格這樣年輕時就成功致富的案例?有多少名人眼前光環的背後其實也曾歷經無數的挫折、無數的失敗、無數的血汗?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年輕時曾多次在許多政治選舉中失利、經商失敗,甚至求婚被拒絕。身為演員也是同學的吉恩‧哈克曼(Gene Hackman)及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曾被認定是「最沒前途的演員」、歷經諸多方面的不順遂與失意。

歷史告訴我們,成功不像做雞蛋鬆餅、花幾分鐘就可完成的。絕大多數的成功並非一蹴可就,真的需要時間、大量的時間投入。

成功不是「百米衝刺」,在真實世界裡,你必須以「鐵人馬拉松比賽」的態度去對待、去經營。

從天而降的成功驚喜,大多是童話世界的傳說,在真實世界裡,成功是一次次的歷煉與一次次的再接再厲,最後再加上一點運氣!別老想輕鬆鬆走捷徑、幻想著二十幾歲的夢幻成功!

迷思三:我註定就是個失敗者

千禧世代的年輕人似乎不太懂得怎麼正確對待「失敗」。暢銷作家保羅‧安格烈(Paul Angone)指出:「或許很多人對這個世代的年輕人習慣用有色眼光貼上標籤,比如『草莓族』。但不可諱言的,當今社會競爭激烈,相形之下成功愈加不易。我們不知道怎麼失敗,一旦我們真的失敗了,我們仍信誓旦旦認為自己贏了。始終保持贏面的白癡一定是迷戀上當贏家的感覺。」

其實,真的該正確看待「失敗」。二十幾歲的失敗並非壞事,鮮少會因此毀了你的一生,「失敗為成功之母」,從失敗中汲取教訓,越挫越勇,是為了未來更遠大的成功做準備。若二十幾歲時期從沒經歷過失敗,這才是人生中真正的失敗!

二十幾歲的千禧世代年輕人,別一遇到失敗,就給自己貼上「失敗者」的標籤。邁向成功的路上,是需要不斷地摸索、不斷地調整的。或許在前進的路上布滿了荊棘與坎坷、或許一路上跌跌撞撞沒停過,但就像知名電視節目「廚神當道」(MasterChef)一樣,最後勝出的廚神必定是在眾多考驗、試煉中始終堅持再堅持,發掘出屬於自己獨有的特色風味,成功的味道。

二十幾歲成功的祕訣是甚麼?就是失敗了、再調整、再嘗試!二十幾歲的失敗,不該是你一蹶不起、止步不前的藉口!

責任編輯:凌妃

相關新聞
2015年谷歌被搜尋最多的工作 公務員居首
求職必看!最常見的50個面試問題
畢業生求職 順利面試6原則
在美國求職 畢業生最有利與最不利的城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