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推普」外國大學反推粵語

為中國第二大語言 網民嘆洋人更重視嶺南文化

人氣 240
標籤:

【大紀元2015年08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莫森香港報導)與政府推行「普教中」的政策不同,不少外國大學近來推出粵語課程,供有興趣的學生修讀。另外,有美國網站刊登一項各國使用第二語言人口的分佈表,結果發現粵語為中國第二多人口使用的語言。

近日,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又名卑詩大學)亞洲研究學系宣佈,正式開設粵語課程,2015/16年度先開設基本粵語學分課程,2016/17年度再增設中級課程。卑詩大學歷史系教授余全毅曾認為,粵語對研究加拿大、卑詩省,以及溫哥華的華人歷史,有不可代替的重要性,因為過去在本地落地生根的大部份華人都是以粵語作日常交流。

粵語九聲字例

上平
上上
上去
下平
下上
下去
上入
中入 刺(行刺)
下入

外國名牌大學推粵語課

除卑詩大學外,此前已有一些大學舉辦粵語課程,例如哈佛大學在2014年首度開辦進階粵語口語課程。外國大學開辦粵語課程經常引起網民的熱烈討論,而外國亦有不同機構獨立研究粵語。

廣東省廣播電影電視協會常務副會長何日丹,在大陸首屆國際粵語傳播高峰論壇上披露,中國有1.2億人以粵語為母語。而最近美國網站Business Insider轉載一個移民網站製作,以世界不同地方第二大語言繪製的地圖,當中粵語是中國第二多人使用的語言。

除了外國的學者及機構,不少本地學者亦致力推廣及保育粵語。香港大學粵語課程兼任講師劉擇明,自製網上廣東語辭典「粵典」。劉擇明表示,目前粵語沒有很多參考書,他希望成立「粵典」網站供人查字典。他又說設立「粵典」目的是描寫語言的現象,不是修正語言,僅希望供想學粵語的人使用。他又說希望網站成為一本香港人的「字典」。

有關網站在去年中已收集到3萬多個條目,而網站的目標是收集超過10萬個條目。不少本地網民都參與研究粵語,例如網民朗思曾製作「香港有文化,粵語最古雅」,當中列舉了不少港人日常講的粵語都能引經據典,例如粵語口語中的「幾多」,即是「多少」之意,就曾在南唐李煜《虞美人》一闕詞中出現。因而有網民認為粵語較普通話更為古雅。

民間關注普教中議題

香港民間一直都關注「普教中」議題,近日香港科技大學有3個中文必修單元LANG1113(中文-普通話傳意技巧)、LANG1114(中文傳意-閱讀與寫作)及LANG1115(中文傳意-閱讀與口語溝通),均以普通話作教學語言,引起部份社會人士不滿。他們除了擔心「普教中」對以粵語為母語的香港本地學生不公外,也擔心做法有矮化粵語之嫌。

教育局去年1月曾指「粵語為一種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繼而引發一連串風波。教育局局長吳克儉今年4月在立法會表示,截至12/13學年有70%小學及37%中學,在個別班級或全校推行「普教中」,較2009年分別多四分一,及六分一。由於吳克儉上任不久便強推國民教育,引起民間的激烈反彈,因此當局的「普教中」政策同樣令人關注。

研究:粵教中學童成績佳

港大教育學院早前受傳媒委託,進行一項測試,研究一對雙胞胎,分別以普通話和粵語在同一間小學上小一至小三的中文堂,結果一直使用粵語的弟弟中文成績明顯較好。港大教育學院教授謝錫金表示,中文程度高低,並非由教學語言決定,太早以普通話學中文,反而窒礙兒童學習語文。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歐陽偉豪月初在一個有討論「普教中」成效的活動中,以DSE(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和聖保羅男女中學及其附屬小學為例,發現公開試是普通話與粵語的試金石。

他指只有2%學生願以普通話答中文卷。(文憑試中文科共有5份試卷,當中聆聽、說話能力及綜合能力3份試卷,可用普通話作應考語言。)即使高小、初中6年使用普通話作教學語言的聖保羅,到高中便回歸粵語,認為母語更適合學生學習中文。他表示,不少家長希望學生通曉兩文三語,但現實卻不利學生學習,而學生在應試前改用中文,反映資源錯配,呼籲家長放棄標籤和望子成龍的掙扎,承認「粵教中」才適合大部份學生。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高級講師陳惜姿則說,自己兩個女兒都在「普教中」的學校讀書。但女兒接受普教中後,從此粵語發音不準。她認為普通話對孩子而言,根本是外語。除了課堂數十分鐘說外語,其餘時間回到母說環境,教學事倍功半,更犧牲了中文的學習。尤其當中學開始教文言文,用普通話教更加辛苦。◇

責任編輯:李薇

相關新聞
民主派刊廣告推普選  港府:充分理解
李剛:要按原則推普選
金融知識重要性日增  金管會續推普及計畫
港泛民未決「變相公投」推普選方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