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領袖蔣介石》前言——探尋真實的蔣介石

《抗日領袖蔣介石》連載(4)行憲總統

作者:袁定華
font print 人氣: 1223
【字號】    
   標籤: tags:

(八)制訂憲法

民國三十四年(1945)八月十五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中華民國浴血抗戰八年,最終取得勝利。蔣介石滿懷喜悅,加快民主建國的步伐。

民國三十五年(1946)一月,即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藉以商討國家由戰時渡到平時,由抗戰進到建國的基本方案。會議決定,以和平建國綱領為基本中心,努力促成國民大會如期召開。

政治協商會議議定成立憲草審議委員會,推舉民主社會黨領袖,法學大家張君勱先生為執筆人,對《五五憲草》進行修訂,然後提交「國民大會」審議。張君勱以他嚴謹的治學風範,於同年完成對《五五憲草》的修訂,是為《政協憲草》。

民國三十五年(1946)三月,國民黨召開六屆二中全會,蔣公在會上提出五項使命:

1、爭取抗戰勝利,
2、促進國際合作,
3、貫徹民族主義,
4、完成民主憲政,
5、提高人民生活。

同時強調:和平建國在於「軍隊國家化」、「政治民主化」的成功。

蔣中正書法。(網絡圖片)

民國三十五年(1946)十一月,國民大會制憲大會在南京召開,以《政協憲草》為基礎,制定了《中華民國憲法》,十二月二十五日三讀通過。蔣公在國民大會制憲大會閉幕致詞中滿懷喜悅地說道:

「今天國民大會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並議決憲法實施日期及準備程序,中正代表國民政府敬謹接受。誠如剛才大會主席吳先生所說,此次憲法的制定,足使我們 國父五十二年來領導革命所犧牲的先烈以及抗戰陣亡軍民的英靈得安慰。國民政府必當遵照大會決定的程序,一一施行。深望我全體代表,協助國民政府,領導全國民眾,共同一致擁護這一部憲法,實行這一部憲法,使我們中國成為三民主義民有、民治、民享的新中國。

從今天起,國民政府得償其還政於民的夙願,代表諸君開創了中國憲政之治的初基,實在值得全國同胞的慶幸。中正謹代表政府慶祝大會成功,並祝各位代表及全國同胞的康樂。」

一年後生效的《中華民國憲法》,是中國民主憲政在坎坷曲折的道路上,由於蔣公堅持不懈,嘔心瀝血的努力,在艱難的行進中所邁出的劃時代的一步,中華民國從此進入憲政時代。

(九)行憲總統

《中華民國憲法》是中華民國的根本法,擁有最高位階的法律權力。其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經制憲國民大會代表於南京議決通過,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一月一日由國民政府公佈、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施行。

依照《憲法實施之準備程序》,憲法公佈後,國民政府應依照憲法之規定,於三個月內制定並公佈關於國民大會之組織,國民大會代表之選舉、罷免之法律。又規定,依照本憲法產生之國民大會代表、首屆立法委員與監察委員之選舉,應於各有關選舉法公佈後六個月內完成之。
國民政府遵照《憲法實施之準備程序》,如期完成國民大會一切準備事項,民國三十七年(1948)三月二十九日至五月一日,在南京舉行中華民國行憲第一屆國民大會,選舉總統、副總統,組建行憲首屆中華民國政府。

蔣中正當選中華民國行憲首任大總統,李宗仁當選副總統。立法院集會,選舉孫科為立法院院長;監察院集會,選舉於右任為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新總統蔣中正召集行政院,任命翁文灝為院長。中華民國政府正式組建,國民政府走入歷史。與此同時,國民參政會結束運作。

上述史實表明:在整個抗日衛國戰爭期間,蔣介石始終是一手抓抗戰,一手抓建國,烽火八年抗戰勝利,中華民族浴火重生,蔣公所做首件大事就是政治協商、制定憲法、召開國民大會,組建行憲首屆中華民國政府,遵行憲法,還政於民。

由此可見:蔣介石並非是一位一心想要實行獨裁專制的政治人物,所以,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毛澤東以調侃的口吻譏笑蔣介石是「獨裁無膽,民主無量」者,可謂純屬無稽之談。因為蔣公介石是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忠實信徒,三民主義的第一代傳人,在中華大地實現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實現民主憲政,是他的最高理想,更是他終生的追求。我們從史實的角度審視蔣介石治國理政的觀念,可知他注重民權,追求民主,怎說「民主無量」!他推崇憲政,不思獨裁,又何來「獨裁無膽」呢?說蔣介石是「獨裁無膽,民主無量」,不過信口雌黃而已。

國父孫中山先生創建了中華民國,蔣公介石建成了邁進憲政時代的中華民國。

儘管因內戰烽火,中華民國遷都臺灣,但蔣公矢志行憲的初衷不改,蔣經國子承父志,最終解除戒嚴,解除黨禁,解除報禁,實行政黨和平競爭政治,總統直接民選,完全實現了蔣公的終生宏願。

(十)捨我其誰

中華民國在大陸三十八年,到臺灣又戒嚴三十八年,蔣介石連任五任總統,人們會說他貪戀權位,專制獨裁。然而,如果你能平心靜氣,用自己未被污染、毒化、仍是充滿人性的思想,根據那個時代的社會環境以及錯綜複雜的多重鬥爭,進行一番深入地思考,就會覺得這是一種對國事只知其一,不思其二,只觀其表,不察其裡的片面看法。蔣介石其所以如此行事,是因為他認為,只有他才能忠實地承繼國父四十年未竟之事業,按照孫中山先生制定的建國大綱,將中華民國建設成為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三民主義國家,這是中華民族賦予的一種歷史責任,也是時代賦予的一副重擔,義不容辭,當仁不讓。蔣公深知,自己意志若稍不堅定,國父所創建的中華民國之政柄將會落入邪靈之手,甚麼三民主義、五權憲法,民主憲政,自由平等,等等等等,都將化為泡影。蔣公認為,堅定不移高舉三民主義大旗,一心一意地建設中華民國之大任誰能擔承?環顧神州大地,四萬萬五千萬華夏骨肉同胞,人海茫茫,捨我其誰?

(十一)謙恭禮讓

蔣公從政一生,既具有「當仁不讓,義不容辭」的剛毅性格,亦具有謙恭卑讓的修養操守。以下幾件零散的往事,可資窺見蔣公謙恭卑讓修養操守之一斑:

1、胡適與蔣介石。人稱他們是一對「貌合神離」的諍友,因為胡適在數十年裡,對蔣介石的治國理政,多有批評,有時還相當尖銳。比如1928年國民黨統一全國後,推行訓政,強調「黨治」。胡適則發表文章要求保障人權,保證自由,矛頭直指國民黨及孫中山,他宣稱:「我們所要建立的是批評國民黨與孫中山的自由。上帝我們尚且可以批評,何況國民黨與孫中山?」
一九五一年,胡適從美國寫了一封長達四千餘字的信致蔣介石,著重分析和批評國民黨自身失敗的原因,特別指出「中山先生的聯俄容共政策,乃是引狼入室」。蔣介石對胡適如此尖銳的批評,既沒有追究,也沒有反駁,反而對胡適更加尊重。

民國五十一年(1962)三月,胡適在臺灣病逝,蔣介石親去靈堂悼祭,並撰寫輓胡適之院長聯一副,表示對這位諍友的哀悼與歷史定位,聯曰:
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
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

隨後又送去挽額,上書「智德兼隆」四個大字,彰顯胡適先生的智慧與品德。可見蔣公對胡適關於國事與自己的批評與指責是樂意接納的。

2、從一九二七年至一九四九年的二十二年中,為了國家統一,黨內團結,有利於國民革命事業的發展,蔣介石曾五次辭職引退,可見蔣公並非一個貪位嗜權者。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3、不因對自己的冒犯衝撞而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治對方以罪。

(1)典型事例是張學良。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劫持扣押國家元首蔣介石。事變雖和平解決,但在任何國家,軍人犯上作亂,都要送交軍事法庭審判,像張學良那樣的罪行必死無疑。蔣公念及張學良東北易幟,尊奉三民主義,服從中央政府之功,則處置以「讀書修性,懺悔思過」而已,此可見蔣公為人之大度。

(2)許之遠先生在《還原抹黑的蔣介石與他真實的人生》一文中,講述了這樣兩件事:
之一:上世紀九十年代,在臺灣的我們兩廣的立、監委、國大代組織了一個聯誼會,許先生擔任秘書長,一次杯酒言歡,許先生壓低聲音問薛岳將軍:我們兩廣的將領如陳濟棠、張發奎、李宗仁、白崇禧等包括你老都反過蔣;你們有的還來臺定居;但都沒有「出事」!薛說:怎只是這幾個兩廣人,外省的也很多,如閻錫山,何應欽,都在臺灣。蔣先生的氣量恢宏,絕不是抹黑那樣的小人。

之二:許先生有一位歷史老師李定一,在臺大時上他的中國近代史;他曾在課室引用統戰的笑話,戲稱蔣公是上海的癟三,在那個戒嚴的年代,這個玩笑開大了,張群主張一定要嚴辦。但蔣先生認為李老師是無心之失,不應嚴辦,沒有採納張群的意見。

(十二)愛人以德

1、史迪威被美國總統羅斯福派到中國來,本是給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做參謀長的,但在軍力使用、軍用物資調配、軍事行動方面,史迪威對蔣介石是不支持,不配合,自作主張,另搞一套,總是處處不合作。最後不得不請羅斯福將他調回,另派魏德邁來中國工作。
一九四五十月史迪威被召回國,一九四六年十月十二日因患胃癌並轉移到肝部,在舊金山萊特曼陸軍醫院逝世。蔣介石在與史迪威相處的兩年多的時間裏,儘管在諸多事情上雖說常常呈現出剪不斷理還亂的狀態,令人困擾不休,但對史迪威所做有益的事情,仍然是心存感激。當蔣公獲知史迪威將軍因癌症病逝故土時,遂撰寫輓聯一副相贈,以示哀悼與尊敬。聯曰:
危難仗匡扶,蕩掃倭氛,帷幄謀謨資擘劃;
交期存久遠,忽傳噩耗,海天風雨吊英靈。

2、一九二六年七月,蔣介石率師北伐,吳佩孚是北伐主要對像之一。在戰場上,蔣、吳二人是兵戎相見的政治對手。

日寇侵華期間,北平陷落後,投降日本的江朝宗上門勸降吳佩孚,吳佩孚罵道:「你年紀比我大,還當日本人走狗,賣國求榮,真是白髮蒼蒼,老而不死。」

1937年10月,日本大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親自出馬,前來拜會吳佩孚。吳氏坦率表示:「爾等就商於我,首須急速撤兵;次則將所有佔據地方之軍政、財政,及一切行政交還,顧問、指導官必須取消,經濟統制亦應立即解除。我為主,日為客;我發命令,日本人亦當極端服從。能如是,自可建議政府,恢復和平」。

在淪陷的北平,無論日本人和漢奸們怎樣利誘威逼,吳佩孚都不改其志。為明志,他買了一具棺材放在客廳裡。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吳佩孚因牙疾病逝於北平。

蔣介石得知吳佩孚病逝消息,深感惋惜,遂於十二月六日發去唁電、輓聯,表示哀悼與敬仰,唁電云:

「頃聞子玉先生因患牙疾,竟致不起,噩耗傳來,殊深愴悼。溯自寇患憑陵,於茲八載,先生托志春秋,精忠許國,比歲以還,處境彌艱,勁節彌厲,雖暴敵肆其誘脅,群奸竭其鼓簧,迄今屹立如山,不移不屈,大義炳耀,海宇欽崇,先生之身雖逝,而其堅貞之氣,實足作勵兆民,流芳萬古,除請政府優頒飾終令典,以彰明德外,務希善體遺志,節哀順變!」(《蔣介石文集•別錄•中華民國二十八年》)

輓聯云:
落日黯孤城,百折不回完壯志;
大風思猛士,萬方多難惜斯人。

3、日本法西斯徵調國人,從軍出征侵略中國,兒子丈夫戰死異鄉,父母妻子望子望夫而一無所知,其精神上的煎熬,令人同情。蔣公介石在「抗戰建國週年紀念告日本國民書」中遙向日本全體國民諸君略致拳拳之微意,飽含惻隱之心告訴日本國人,在侵略戰爭中「諸君幾多之兄弟子姪,已變大陸之鬼?幾多之國中少婦,已作未亡之人?幾多之幼小兒女,已成無告之孤?諸君所得於戰爭者究何在?……貴國暴戾之軍部,不僅為中國之敵人,實亦日本國民諸君之公敵。中國自抗戰至今,祇認日本之軍閥為敵,不以日本國民諸君為敵。中國軍民對於愛好和平而深受軍閥壓迫之諸君,始終認為利害共同之良友,而懷挾滿腔之熱情與期待,深望諸君及早省察兩國安危之至計,團結一致,反對強暴軍部之一切施為,發揮貴國國民正義之意志與力量,促使變更侵略政策,恢復和平秩序,實現中日相互之親睦,奠定東亞永久之和平。此則不僅諸君之所以救國,亦即所以自救,且以救一般在華被軍閥驅使而走告無門求死不得之戰場中之子弟也。禍福存亡,繫於諸君國民之全體,幸抉擇焉。」

蔣公拳拳之心,溢於言表,作為被侵略國率部奮起抗敵的最高統帥,既愛本國人民,本國人民正在受苦受難中;又愛敵國人民,敵國人民正在無奈無辜中,真真難能可貴。愛人以德,莫過於此。於此盡顯蔣公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聖賢者的氣度、胸懷以及不同凡響的人生境界!

4、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天皇裕仁是罪魁禍首,日軍大本營的每一步侵略計劃與行動,都是經過天皇認可與首肯的,因此對整個戰爭的責任他無可推脫。二戰結束前夕,西方有意在戰後把裕仁廢了。一九四三年十一月開羅會議中,羅斯福曾經為廢除日本皇室一事,徵求蔣委員長的意見。蔣委員長說:這次對日戰爭的禍首,為他們幾個軍閥,至於日本國體問題,應留待戰後讓日本人民自己解決。這是當時四強對裕仁之去留所作的最初磋商,也是後來裕仁逃過一劫的最後依據。蔣公「不念舊惡」及「與人為善」的為人處世風格,令西方政界人士暗自敬佩。

(十三)時代名人

創建於1923年的《時代週刊》,簡稱《時代》。

《時代》是美國三大時事性週刊之一,內容廣泛,對國際問題發表主張和對國際重大事件進行跟蹤報導。它報導、闡述和解釋影響亞洲乃至全球人們生活的所有事件。

《時代》有美國國內版、國際版,以及歐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版,各版內容基本相同。佔據著巨大的國際市場,成為宣傳美國價值體系和生活方式的最好載體。

蔣介石,作為二十世紀的國際風雲人物,自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五五年,二十八年間,曾先後十次登上《時代》的封面。

二十八年,四分之一個世紀有餘,時間跨度可謂之大矣。在四分之一個世紀內,能十次登上《時代》封面者不知還有幾人?蔣公當為那個時代的佼佼者。

(十四)名垂萬世

「計利當計天下利 求名應求萬世名」這是中華民國開國元勛、著名書法家於右任先生,一九六一年給蔣經國題寫的條幅。此14字真言,其後成為蔣經國的座右銘。當時蔣公介石正健在理事,這14個字不僅僅只是蔣經國的座右銘,也正是蔣公的心聲。父子傳承,孜孜以求,在臺灣一省,一邊進行經濟開發,一邊繼續進行民主憲政的建設,不僅將臺灣建成一個為當今世人交口稱讚的寶島,更將臺灣建成為中華民國的一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的模範省,示範全國,只待推廣。

蔣公中正,一八八七年,出生於浙江省奉化溪口鎮,一九七五年病逝於臺灣省中華民國國都臺北市,享年八十八歲,縱覽蔣公的一生,可謂是功勛卓著的一生;備受爭議的一生;遭人抹黑的一生;坎坷而輝煌的一生!

臺灣著名學者、政治家秦孝儀先生自一九四五年(時年24歲)開始,工作在蔣公身旁,直至蔣公病逝,長達三十年之久,對蔣公的人生經歷,政治追求,行事風格,道德修養,事業功勛,歷史貢獻,認識感悟至深,在《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序》中,用127個字精闢而準確的概括了蔣公的一生:

「夫有其德者,未必有其言,有其言者未必有其功,三者備矣,又未必有其位與有其壽,並德功言於一途,合齒德爵於一尊,曠覽瀛寰,蓋無與儔。孝儀幸獲親見述作之美之富,又躬承編校之役,但覺蟠天際地(1),經緯萬端,義理昭融,教戒深切,人倫之紀備矣,軍國之政存焉。將同堯典(2)禹謨(3),周情孔思(4),長存於天壤之間,敢懿(5)告乎萬世。」

註:
1、蟠天際地:謂從天到地無所不在。亦用以形容氣勢博大。語本《莊子•刻意》:「精神四達並流,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成玄英疏:「下蟠薄於厚地,上際逮於玄天。」
2、堯典:《尚書》篇目之一,記載了唐堯的功德、言行,是研究上古帝王唐堯的重要資料。
3、禹謨:大禹治國的方略。
4、周情孔思:周, 周公; 孔,孔子。 周公、孔子的思想感情。中華民族奉之為思想情操的楷模、典範。出處:唐•李漢《韓昌黎集序》:「日光玉潔,周情孔思。」
5、懿:美好。多指德行。

(未完待續)

——轉自《黃花崗雜誌》第五十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今年是抗日勝利70週年,大陸決定舉行紀念閱兵式,邀請反法西斯同盟國代表參加,據 說俄羅斯總統普亭也在受邀之列,可謂洋洋大觀盛況空前。可是名為「抗日勝利紀念」卻唯獨不邀請全面領導抗日並付出最大犧牲的國民政府參加,還指使御用學者再次重彈「中共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的謊言。中共對於如此重大的歷史紀念活動,卻罔顧史實,只為一黨之私任性胡為,不由得使人們對此次閱兵的目的生疑?
  • 一九三一年至一九四五年,歷時一十四年的抗日衛國戰爭,是一場中華民族歷史上亙古未有的抗擊夷狄入侵的絕續存亡之戰,中華兒女以視死如歸的豪邁氣概,浴血奮戰八年,打敗入侵強敵,樹立起中華民國之國威,捍衛了中華民族的神聖尊嚴。
  • 「七•七盧溝橋事變」,打斷了中華民國十年黃金建設的步伐,民國二十六年(1937)七月十七日,蔣介石就盧溝橋事變發表談話,告誡國人,我們面對國難,首先要認識自己國家的地位。我們是弱國,對自己國家力量要有忠實估計,國家為了進行建設,絕對的需要和平,過去數年中,不惜委曲忍痛,對外保持和平,就是這個道理。民國二十四年(1935)十一月十九日,在五全大會上蔣介石就「九•一八事變」以來的外交策略曾強調:和平未到完全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亦決不輕言犧牲。個人犧牲事小,國家犧牲事大;以抱定最後犧牲之決心,而為爭取和平最大之努力,以期達奠定國家復興民族之目的。但國際演變,以不斷絕我們國家生存民族復興之路、不侵犯我國主權為最高原則。但凡國際演變發展到侵犯我主權,斷絕我國家生存民族復興之路,便是我中華民國忍耐之極限,更是我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最後關頭。
  • 此時的北京正在嚴陣以待,以迎接9月3日舉行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式,而媒體也開始進入營造氣氛階段,一一披露與閱兵式相關的內幕,其中就包括閱兵徒步方隊。據報,該方隊包括三軍儀仗隊和10個中共所謂的「英模部隊方隊」,即「狼牙山五壯士、百團大戰、平型關大戰、夜襲陽明堡」等方隊。這一方隊不僅透出了中共的尷尬,也從側面反映了歷史的真實:到底誰是抗戰的中流砥柱。
  • 大紀元每日為讀者梳理翻牆必看的重點新聞:
  • 十四年烽火硝烟,浴血拼殺的抗日衛國戰爭,感天動地,鬼泣神驚,隨著時光的流逝,如今已成歷史;作爲抗日領袖的蔣介石業已作古,成爲一位漸行遠去的歷史人物。在抗日衛國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即將到來之際,面對這位現代史上爭議巨大的蔣中正,理所當然,後人應該進行一番公正的反思。
  • 編者按:辛灝年先生於2015年7月18日、26日分別在芝加哥和紐約做了題為《國共抗日戰略對比》的上下兩場講演,本網特此刊發聽寫文本(為突出主題,開場白在此略去),以紀念抗戰勝利七十週年並揭露中共罪惡。限於時間,未經辛灝年校閱。主標題為編者所加。
  • 大紀元每日為讀者梳理翻牆必看的重點新聞:
  • 中共長期掩蓋、扭曲抗戰的歷史,備受外界嘲諷。在9月3日大閱兵前夕,中華民國前行政院長、國防部長郝柏村對海外媒體表示,中共軍隊在抗日正面戰場的貢獻只有區區5%,這還是很客氣的說法。
  •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隔海相望,是由蔚藍的大海「連結」起來的兩個鄰邦。那浩淼無垠碧浪騰空的滄海,閱歷了多少盪氣迴腸的人生歲月,歷史煙塵?古往今來,蘊涵著幾許中日之間難以理清的歷史往事?中日兩國開始交往的日子實在是太遙遠太遙遠了,遙遠到誰也無法說清的時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