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瓜還是護瓜?

作者:李如心
font print 人氣: 333
【字號】    
   標籤: tags:

戰國時代,魏國有個大夫叫宋就,他被派到一個小縣去擔任縣令,這小縣正好位於魏國與楚國的交界處。

這個地方盛產西瓜,但是,魏國和楚國雖然只有一線之隔,兩地西瓜的產量卻差很多。魏國的西瓜長得快,而且圓滾滾的西瓜,又香又大又甜;楚國的西瓜卻長得又慢又小。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是因為兩國人民種西瓜的方式和態度完全不一樣。

魏國這邊的村民種瓜十分勤快,他們經常挑水澆瓜,所以西瓜長得快,而且又甜又香;楚國這邊的村民種瓜非常懶惰,很少給西瓜澆水,所以他們的瓜長得又慢又不好。

楚國的縣令看到魏國的西瓜長得那麼好,本國西瓜長那麼差,便責怪自己的人民沒有把瓜種好。楚國的村民很生氣,他們認為會被縣令指責都是魏國人民害的。
「都是他們害的!」

「沒錯!如果他們不把西瓜種的那麼大、那麼香甜,我們也不會被罵!」
「我們得想想辦法解決這個事!」

楚國村民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的商量對策。他們想來想去,怎麼想都是對方的錯,完全沒想到問題是不是出在自己身上,解決問題要從改變自己開始。

「有了!如果我們去破壞他們種的瓜,讓他們的瓜枯死,那我們的瓜不就比他們的好了嗎?」最後終於有人想出了這個辦法。大家鼓掌稱好,於是商量著壞瓜計劃。

他們最後決定,每天晚上,大家輪流摸到魏國的瓜田,踩他們的瓜,扯他們的藤,破壞瓜田。幾天下來,魏國的西瓜每天都有一部分枯死掉了。

魏國村民發現這個情況後,非常生氣,聚在一起討論。

「楚國村民怎麼這麼惡劣!」

「那我們也在夜裡派人過去,破壞他們的瓜田!」

大家正決定這麼做時,一位長者認為大家不能在氣憤下衝動行事,便說:「我們最好先跟縣令報告這件事,向他請示該怎麼做吧!」

於是,大家便一起來到了宋就的縣衙。宋就聽完村民訴說後,便勸導他們說:「為甚我們的心胸要這麼狹窄呢?如果大家都是這樣你來我往,沒完沒了的鬧下去,只會讓怨恨越結越深,最後把事態鬧大,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我有一個永遠解決問題的辦法。」宋就把這個錦囊妙計跟村民講了。村民聽了頻頻點頭,很佩服縣令的才智。

魏國村民回去後,開始照著縣令的妙計做。他們每夜趁著大家都睡著的時候,輪流偷偷摸進楚國的瓜園。然而,他們並不是去毀瓜,而是去幫鄰居的西瓜澆水。他們發現,澆水的工作實在比毀瓜的工作輕鬆很多。

慢慢的楚國的瓜越長越好,楚國村民覺得很奇怪,原本以為自己的土地無法種出好瓜,現在竟出現跟魏國一樣又大又圓的西瓜,他們很訝異。

後來他們又發現,自己的瓜田好像每天都有人澆過水,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他們之間並沒有人去澆水呀!於是,他們派人暗中觀察,結果發現為他們西瓜澆水的竟是魏國村民!

楚國村民知道了,又是感動又是慚愧。從此以後,他們也開始很勤奮的照顧西瓜。楚國縣令看到楚國的西瓜也開始長得又大又好,他問明白了情況,感到既感謝又高興,也很慚愧,覺得自己不如魏國縣令。

於是,楚國縣令把這些情況寫下來報告楚王,楚王也同樣很受感動,之前自己對魏國敵對的心態,也讓他感到慚愧和不安。

結果,楚王準備了重金派人送給魏王,希望與魏國和好,魏王高興得答應了。從此以後,楚、魏兩國開始友好起來。邊境的兩國村民也如一家親,兩邊種的西瓜都同樣又大又甜。@*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朝時廣東有個書生魏某,考中進士後授湖廣江陵府推官。赴任時,途經聖壽寺,他來到寺門前,見一老僧帶十幾個僧人相迎。
  • 朝的宋必達,在順治八年,擔任江西寧都知縣。此縣土地貧瘠,百姓貧窮,清泰、懷德兩個鄉的百姓大多遷徙。宋必達請求盡免賦稅,來休養生息。
  • 上天網開一面,不認同某甲的人竟沒有被殃及池魚;上天同惡必懲,認同某甲的人竟被等同於一丘之貉。大難來臨時,人是被赦免還是不被赦免,都看其人自己的選擇,上天的心是多麼包容啊!」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 在《列子‧湯問》中有一則奇技的記載,說在西域之國有一個巧工匠偃師造出了一個「俳優」送給周穆王。這個「假人俳優」能動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麼看就是個「真人」!後來它的一個動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處置它不可。這個「假人俳優」有什麼奇特之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