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領袖蔣介石》第十一章——浴火重生(上)

《抗日領袖蔣介石》連載(37)南昌隨棗會戰

作者:袁定華
font print 人氣: 661
【字號】    
   標籤: tags:

第三節 南昌、隨棗會戰

一九三八年十月下旬,中國軍隊有計劃地撤出武漢,日本佔領武漢。蔣委員長留給日寇的武漢,只不過是座空城。

中國軍隊撤出武漢後,仍有九十個師的部隊部署於武漢周圍。武漢以西、以北,是李宗仁所部第五戰區,6個集團軍13個軍34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和1個騎兵旅,部署在皖西、豫南、鄂北和鄂西北廣大地域;武漢以南、以東,是薛岳所部第九戰區8個集團軍21個軍52個步兵師,部署在贛西北、鄂南和湖南要域。此外,兩戰區內還有若干特種部隊和地方游擊隊,以上部隊對武漢形成包圍態勢。第九戰區以東,則是顧祝同所部第三戰區4個集團軍22個步兵師和2個步兵旅,可與第九戰區互為策應。

蔣委員長的軍事部署,對進入武漢的日軍造成極大的壓力。

日軍大本營和「華中派遣軍」為鞏固對武漢的佔領、確保長江中下游航道,以第11軍(司令長官岡村寧次)駐守武漢,在其序列的共有7個師團、2個獨立混成旅團,比其他各區、各軍具有更多的機動兵力,是對中國正面戰場繼續實施打擊的主要力量。岡村寧次的第11軍,與中國湖南及其周圍江西、廣西地區扼守西南大後方的中國主力部隊形成對峙,並不斷尋機攻擊,企圖以軍事打擊配合日本政府政治誘降的政略迫使重慶國民政府投降。

南昌是江西省省會,是南潯鐵路和浙贛鐵路的交匯點,是中國第九戰區和第三戰區後方聯絡線和補給線的樞紐,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南昌有機場,中國空軍以南昌機場為基地,經常出動戰機襲擊九江附近在長江中航行的日海軍艦艇,對九江和武漢日軍的後方補給交通線威脅很大,日軍為改善其在華中的態勢,於是積極準備進攻南昌,定南昌作戰代號為「仁號作戰」。

日軍攻佔南昌的目的,在於割斷浙贛鐵路、切斷江南的安徽省及浙江省方面中國軍隊之間的主要聯絡線,日本侵略者的第11軍打算從當時的對峙狀態下,以急襲戰術突破我軍陣地,一舉沿南潯一線地區攻佔南昌,分割和粉碎浙贛線沿線之中國軍團。日本侵略者預案南昌作戰時間定為3月上旬,開始攻擊時間由第11軍司令部確定。

岡村寧次為了保證進攻成功,在準備期間,數次派作戰主任參謀乘飛機偵察地形,偵查我軍的防禦體系、工事狀況、兵力配置以及重武器的位置等,據此選定進軍路線和主要突擊方向。為提高進攻的力度和速度,岡村寧次對野戰重炮兵和戰車的使用進行重新調配,將戰車編為戰車集團,部署在第一線部隊前方2天行程的距離上,在航空兵支援下,進行遠程迂迴,突破我軍防線,為日軍開路。一切準備就緒,岡村寧次確定1939年3月20日開始進攻南昌。

為了保衛南昌,根據敵情,蔣委員長進行了一系列軍事部署。2月下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第1廳根據各方情報,判明日軍攻佔南昌的企圖,提出了應對意見。3月8日,蔣介石致電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岳:「第九戰區為確保南昌及其後方聯絡線,決即先發制敵,轉取攻勢,以摧破敵之企圖。攻擊準備應於3月10日前完畢,預定攻擊日期為3月15日」。並對指導要領及部署作出原則指示。薛岳於3月9日、10日接連致電蔣介石,提出部隊整訓未必,補給困難,準備不及,要求延至3月24日開始實施。蔣委員長於3月13日複電,強調「惟因目的在先發制敵及牽制敵兵力之轉用,故攻擊開始日期不能遲於本月敬日(即24日)。(郭汝瑰 黃玉章主編《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P915-916)

水無常態,兵無常勢,中國軍隊尚在準備採取攻勢之際,日軍即開始了進攻,於是第九戰區薛岳部,只有就地轉入防禦。

3月18日,日軍第101、106師團主力及其炮兵、戰車隊等依次向修水北岸推進,分別佔領進攻出發地域。此後,日軍炮兵即開始進行試射和火力偵察。3月20日,日軍第11軍命令炮兵第6旅團長指揮所有炮兵向修水南岸中國守軍第49軍、第79軍陣地猛烈射擊,進行總攻開始前的炮火襲擊,長達3個多小時,其中雜有大量毒劑彈。我軍陣地多處被毀,第76師師長王凌雲以下官兵多人中毒。

日軍開始總攻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於3月21日急令第九戰區各部隊固守陣地。23日電令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速調第102師至南昌,加強南昌之守備兵力,歸第19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指揮;另調第16師、第79師至南昌東南之東鄉、進賢,警戒鄱陽湖南岸,並策應南昌方面的作戰,同時電令第19集團軍以有力部隊約兩個師的兵力分路向敵後方的馬回嶺、瑞昌、九江、安德等要點襲擊,破壞鐵路、公路,斷敵後方交通,阻止敵後續部隊增援。

但因通訊聯絡不暢及部隊行動遲緩、協同不好等原因,以上計劃未能實施,而戰場情況已發生變化。同日,蔣介石已感到日軍進攻南昌,志在必得,因此產生予敵以殺傷,然後放棄南昌的意圖,特致電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岳、第19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和江西省主席熊式輝:「此次戰事不在南昌之得失,而在予敵以最大之打擊。即使南昌失守,我各軍亦應不顧一切,皆照指定目標進擊,並照此方針,決定以後作戰方案。」(郭汝瑰 黃玉章主編《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P917)

1939年3月27日,日軍第101師團攻佔南昌。28日,日軍第11軍奉命令第101師團確保南昌,第106師團主力回佔奉新,準備向高安或奉新以西作戰。

日軍攻佔南昌後,東沿鄱陽湖東南岸,南至向塘,西在高安、奉新、武寧一線與中國第三、第九戰區相對峙。南昌位於鄱陽湖西側,防區內擁有機場,戰略地位舉足輕重。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判斷日軍雖佔領南昌,但軍力消耗較大,尚未整補,守備兵力不足,於是決定乘日軍立足未穩之時進行反攻,奪回南昌,遂令第九戰區和第三戰區策劃反攻南昌的準備。

4月17日,蔣介石將自己的《攻略南昌計劃》電告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並徵求意見。《攻略南昌計劃》的作戰方針是:先以主力進攻南潯沿線之敵,確實斷敵聯絡,再以一部直取南昌。攻擊開始之時機,預定4月24日。同時對兵力進行相應部署。(郭汝瑰 黃玉章主編《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P921)

4月18日,白崇禧複電蔣介石,對兵力部署提出自己的建議,強調進行奇襲,破壞擾亂敵人的交通與後方,切斷敵人的聯絡線。並認為攻擊時間應該提前,從速實施,至遲須在22日左右。

4月21日,第九戰區的部隊首先開始行動。第一集團軍以第60軍第184師和第58軍新10師進攻奉新,以第58軍新11師監視靖安日軍;以第74軍主力進攻高安,以第74軍及第49軍各一部北渡錦江,進攻大城、生米街。激戰至26日,日軍退守奉新、虯嶺、萬壽宮一帶。第19集團軍攻克大城、高安、生米街等據點。

第三戰區的第32集團軍以第29軍第16師、第79師、預備第5師及預備第10師之一部於4月23日渡過撫河,進攻南昌。激戰至26日,攻克市汊街,向南昌逼近。27日日軍集中第101師團主力實施反擊,在猛烈炮火及航空兵火力支援下,與中國軍隊在南昌東南、正南郊區展開激戰,反覆爭奪該地區內的各村莊據點。第79師師長段朗如因部隊傷亡過大,於4月28日夜改變進攻部署,併發電報向軍及集團軍作了報告。第32集團軍總司令上官雲相以擅自更動計劃為由,報第三戰區批准,將其撤職查辦。蔣委員長聽到報告後,為整肅軍紀,於5月1日下令,以貽誤軍機罪將段朗如「軍前正法」,令第16師師長何平:「戴罪圖功」,令上官雲相到前方督戰,限於5月5日以前攻下南昌。

蔣介石限期5月5日攻下南昌的命令下達後,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認為:以南昌防禦戰後尚未得到補充,我軍武器裝備又遠遜於日軍,對武器裝備佔絕對優勢而又依托防禦工事的敵人進行攻堅作戰,不可能按主觀規定的時間攻下南昌。遂於5月3日致電陳誠陳述自己的看法。他說:
「查南昌、奉新方面之攻擊,自4月漾日(23日)開始,已11天。因我軍之裝備等不及敵人,而敵人之重兵器、機械化部隊與飛機等,能處處協力敵陸軍之作戰,因此攻擊頗難摧毀敵人之堅固陣地。現迭奉委座電令:我軍作戰之方略在消耗敵人,而不被敵人消耗,避實擊虛,造成持久抗戰之目的。故此次南昌之攻擊,即在消耗敵人,避實擊虛之原則下,預行設伏,採用奇襲方式,四面進攻,冀以最迅速敏活之手段,奪回南昌。現時已持久,攻堅既不可能,擊虛又不可得,敵雖勢蹙,但欲求5月5日前攻克南昌,事實上恐難達成任務。除嚴令各部排除萬難、不顧一切繼續猛攻外,擬懇與委座通電話時,將上述情形婉為陳明。」(郭汝瑰 黃玉章主編《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P922)

陳誠於5月5日將薛岳的電報全文轉報蔣介石。當時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對限時攻克南昌的命令也認為不符實際,5月5日也致電蔣介石及何應欽,婉轉地提出不同的建議。

蔣介石先後接到陳誠、白崇禧的電報,又得到第32集團軍第29軍軍長陳安寶及第156團團長謝北亭血灑疆場為國捐軀及進攻部隊傷亡慘重的報告,遂於5月9日下達停止進攻南昌的命令。日軍此時亦因損失嚴重,無力反擊,南昌會戰於此結束。

南昌之役是淞滬以來頭一次大規模的攻堅作戰,可惜先是錯失了戰機,平白的易主動為被動,以致接下來要去承擔機動力差,火力不足等先天不足的惡果,致使最後功敗垂成。不過我們還是從失敗中得到了教訓,取得了經驗,而使之後的隨、棗之戰,能同日寇打了個平分秋色。

日軍佔領武漢後,蔣委員長重新調整戰區。調整後的第五戰區範圍包括皖西、豫南和鄂北,東與第三戰區毗連,北與第一戰區相鄰,西扼川陝,南臨長江,與第九戰區隔江相望。其位置居各戰區中央,控制長江上游入川門戶;戰區內東有大別山,西有荊山,北有桐柏山,中有大洪山,並有漢水由西北向東南貫穿其間,進可威脅武漢,退可與日軍週旋。戰區所轄部隊有第11集團軍、第21集團軍、第22集團軍、第29集團軍、第33集團軍、江防軍等6個集團軍,有13個軍、34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1個騎兵旅和2個游擊縱隊。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1939年4月蔣介石將湯恩伯第31集團軍(轄6個師)從鄂南的崇陽、通山等地北調,加強第五戰區,接替第22集團軍在隨(縣)棗(陽)間的防務,將第22集團軍調至襄樊附近為總預備隊;不久,又應第五戰區請求,將原屬第1戰區的孫連仲第2集團軍從臨汝南調至桐柏山區,與第五戰區協同作戰。

日軍佔領武漢空城後,為確保武漢,著手部署佔領周圍要點,東至九江,北至信陽,西至鐘祥、安陸,南為岳陽、南昌,沿鐵路、水路和公路警戒,保持各點聯繫,以上列各點作為戰地區,隨時準備與中國軍隊作戰。繼南昌會戰給第九、第三戰區以打擊後,計劃再對第五戰區發動攻擊。

1939年5月1日,日軍按照計劃首先向第五戰區左路集團軍的左翼發動進攻。至6日,日軍在戰車部隊和優勢炮火支援下先後突過塔兒灣、高城一線,由於中國軍隊的奮力抗擊,日軍進展緩慢。在此之前,第五戰區江防軍和右路集團軍一部曾向鐘祥以南舊口等日軍後方要點襲擊,破壞漢(口)宜(城)公路和京(山)鐘(祥)公路,以求牽制日軍主力。但日軍在強大炮火掩護下推進甚快,於8日攻佔棗陽,將第五戰區左、右兩集團軍割裂開來。右路集團軍的第122、第180師向樊城以北撤退,第37、第38、第132師沿襄河(漢水)左岸布設新陣地,堅守橋頭堡,拱衛襄陽。第五戰區長官部則由棗陽遷往老河口。

日第11軍鑒於已衝破第五戰區的防禦體系、對左路集團軍已構成夾擊之勢,便想進一步將左路集團軍,特別是第31集團軍壓縮於隨縣至棗陽、桐柏山與大洪山之間地區,包圍而殲滅之。

中國第五戰區在查明日軍企圖後,遂命令左路集團軍主力避開正面敵軍,以桐柏山為依托,佔領側面陣地,面對隨棗盆地,側擊西進與北進之敵,不得已時可向唐河、新野轉進;以第39軍和第13軍一部堅持大洪山與桐柏山區,分散配置,進行游擊,襲擾敵人;以右路集團軍在襄河(漢水)以東的部隊竭力進擊北進之敵,遲滯其行動。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接連電令第五戰區和第一戰區:第五戰區左路集團軍第13、第84軍在棗陽以北佔領陣地,協同右路集團軍側擊向西北推進之敵,不得已時可向南陽和老河口以西地區轉移;第一戰區第68軍應協同第五戰區第39軍佔領桐柏山、大洪山游擊根據地,襲擊日軍;孫連仲第2集團軍以主力集中新野、鄧縣間,一部留置南陽,策應第五戰區作戰;右路集團軍張自忠部在不得已時可轉移到漢水兩岸,擔任河防,協同江防軍阻敵過河;江防軍應派有力部隊向漢宜路、京中路之敵側擊,截斷敵後方交通;位於大別山區的第21集團軍應向西攻擊信陽附近鐵路線,牽制敵軍。5月9日,日騎兵第4旅團在張家集附近渡過滾河,10日拂曉渡過白河,當日下午攻佔新野。第13師團5月9日佔領湖陽鎮,第3師團鈴木支隊5月10日佔領桐柏。日軍在攻佔上述各地時,雖遭到部份中國軍隊抵抗,但並未發現中國軍隊主力,於是便調動部隊,企圖縮小包圍圈,將第五戰區左路集團軍壓縮於桐柏至棗陽之間的狹小區域內,再做攻擊。

在各路日軍構成合圍之前,我第五戰區左路集團軍主力已於5月10日向北轉移,跳出日軍包圍圈。日軍未撲捉到中國軍隊主力,便繼續向西北追擊,於5月12日攻佔唐河、南陽,但遭到第五戰區地方部隊牟庭芳第121師和第2集團軍的反擊,旋又退出南陽,向後收縮。

此時,第2集團軍5個師已由河南臨汝到達南陽、唐河至桐柏一線集結,第五戰區抓住戰機及時轉入反擊。5月13日戰區以第2、第31集團軍向南陽、唐河西南攻擊;以第33集團軍主力向棗陽附近地區攻擊,與第2、第31集團軍協力,對唐河以南之敵形成夾擊之勢;以第68軍出桐柏山南麓截擊由信陽西進之敵;以江防軍一部向京鐘路敵之後方攻擊。」(郭汝瑰 黃玉章主編《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P941-942)

日軍連續作戰近半月,部隊疲憊,兵力分散,傷亡消耗較大,結果並未能達到撲捉第五戰區左路集團軍主力的目的,在中國軍隊的反擊下,被迫於5月13日、14日開始後撤。第五戰區利用有利態勢,尾隨追擊和側後狙擊,給日軍以重創。其中堅持大洪山游擊活動的第39軍,於16日至19日在大洪山北側的長崗店一線佔領有利陣地,苦戰4天,截殲向應山、安陸撤退的日軍第3師團、第13師團各一部。至5月22日,第五戰區先後收復唐河、棗陽、桐柏,逼近隨縣。24日,日軍除佔領隨縣縣城外,其餘均退回原防區,恢復會戰前態勢。隨、棗會戰,即告結束。第五戰區各部隊轉入休整。

隨、棗之役,日方動用的兵力大約為11萬3千餘眾,我國則為22萬人左右。雙方你來我往20天之內,我軍連被飛機炸、毒氣熏在內,一共傷亡兩萬八千餘人,日軍傷亡也達兩萬一千餘人之多,傷亡的比例越來越小。更重要的是,在這一場仗裏,開始我們雖然曾經失掉了若干城池,但最後我們還是把它都收復了回來,這和初期抗戰期間,死守一城一地,只要達到了拖延時間的目的,便突圍轉進的情況已大不相同。現在我們不僅有能力進行運動戰甚至攻堅,這些都是在受盡無數失敗痛苦之後從中汲取的教訓與經驗,也是踏著先烈的血跡,為中華民族走出來的一條生路。

(未完待續)

——轉自《黃花崗雜誌》第五十二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西安事變之後,中日之戰一觸即發的跡象已經十分明顯。九一八事變已經五年,日寇侵華的鐵蹄,正在一天天的深入中華大地,由東北而華北,由瀋陽而平津,中華民族正處於絕續存亡之秋。舉國上下一片同仇敵愾的肅殺之氣,要求抗日、收復失地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 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發動「七.七盧溝橋事變」後,迅速集結兵力,佔領平津,攻擊矛頭直指中國鐵路兩大動脈:平漢線與津浦線,從而形成由北向南推進的作戰態勢。從華北跨過黃河直達長江北岸,其地理環境是一馬平川,這非常有利於日軍的機械化部隊作戰。為了改變日寇這一作戰軸線,蔣委員長在上海開闢第二戰場,(日寇原本就有侵佔上海的意圖)與日軍在淞滬地區展開了一場對決戰。
  • 1938年的臨沂戰役中,五十九軍與敵鏖戰七晝夜,卒將日軍號稱「鐵軍」的板垣師團擊潰,取得了振奮人心的勝利,自己也付出了重大的犧牲。經過這次戰役,人們對張自忠的看法有了很大變化。不久之後,張自忠又率部參加了武漢會戰,在潢川與敵血戰十日,重創日寇於河南潢川,隨即被晉陞為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進駐鄂西荊門縣一帶,在漢水兩岸與日寇展開了週旋。
  • 一九三八年二月初旬,魯南保衛戰進入緊急階段。日軍阪垣、磯谷兩師團正以台兒莊為會師目標,並策應津浦南段敵軍的攻勢,企圖合攻徐州。
  • 侵華日軍佔領滕縣後,即沿鐵路直趨臨城,然後以一部仍沿鐵路南下,牽制我軍主力,另以一部由臨棗台支路直趨台兒莊,企圖截斷隴海路而拊徐州之背。
  • 1938年5月日軍攻陷徐州後,積極準備擴大侵略戰爭,侵略目標:九衢通彙的武漢三鎮。日酋決定先以一部兵力攻佔安慶,作為進攻武漢的前進基地,然後以主力沿淮河進攻大別山以北地區,由武勝關攻取武漢,另以一部沿長江西進。後因黃河決口,被迫中止沿淮河主攻武漢的計劃,改以主力沿長江兩岸進攻。5月4日,日軍華中派遣軍調整戰鬥序列,由其司令官畑俊六指揮第2、第11軍共約140個大隊25萬兵力負責對武漢的作戰。以岡村寧次指揮第11軍5個半師團沿長江兩岸主攻武漢;東久邇宮稔彥王指揮第2軍4個半師團沿大別山北麓助攻武漢。以及海軍及川古志郎第3艦隊120餘艘艦艇,日本第一個飛上天的飛行員德川好敏的航空兵團500餘架飛機,另以華中派遣軍直轄的5個師團分別擔任對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區的警備任務,以鞏固後方,保障此次作戰。
  • 1937年12月,南京失陷,日寇侵略氣焰十分囂張,憑藉龐大的軍事力量,相繼佔領華中、華南的大片領土。尤其在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武漢是重慶政府的政治軍事中心和作戰物資主要集散地。擁有2700多架飛機的日本空軍,加緊對武漢實施空襲和轟炸,同時在中國到處狂轟濫炸,激起舉國同憤。當時,有人主張派飛機去轟炸日本,以血還血;有人認為不能冒險行動,中國空軍314架作戰飛機,經淞滬會戰、南京戰役已損失慘重;也有人主張飛機去日本散發傳單,提醒日本人民不要受軍國主義欺騙、做侵略中國的工具。
  • 自「七•七」抗戰至民國27年(1938)5月徐州棄守為止,仗僅僅打了十個月,而中國方面已經失去了長江以北,平漢路以東的北平、天津、太原、濟南、徐州、合肥、南京、上海、杭州等16個重要城市。這個時候,國民政府已經遷都重慶,而中國最高的軍事指揮部則還在武漢。日本當局想要徹底擊敗中國,武漢便自然成為他們的下一個攻略目標。
  • 一九三八年五月,由寺內領軍南下的日軍,終於打通了津浦線和北上的畑俊六在徐州會師了。他們原本想在這個古戰場上撲捉國軍主力,進行一場殲滅式的會戰,但是,中國軍隊卻先他們一步,兵分五路突圍成功,巧妙地避開了這場決戰,徐州會戰到此也告了一個段落。這一役,日軍雖然站據了徐州(1938年5月19日),但卻不如他們的預期,沒能實現徹底擊潰“支那”,一舉結束所謂中國事件的企圖。
  • 日本侵華,處心積慮,蓄謀日久。由豐臣秀吉始,歷三百年時光,而明治維新,而昭和新政,而田中奏折,一本侵略擴張的慾望,一步一步形成了一條頑固的軍國主義路線,把貪婪的目光,始終盯在大和民族的文化母國——中國的身上。為了滿足大和民族的利益,實現侵略擴張的目標,數十年如一日,鍥而不捨,努力發展經濟,發展各類適用工業,不斷提高國力。從明代的縱倭為寇,到清代的甲午海戰,日本當局一次次在檢驗著自己的實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