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領袖蔣介石》第十一章——浴火重生(上)

《抗日領袖蔣介石》連載(40)長沙大捷

作者:袁定華
font print 人氣: 112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第四節 薛伯陵長沙展軍威

三、長沙大捷 蔣介石出任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

長沙大火之後,蔣委員長第四天即下定决心,必須要選拔一位有魄力有卓越才幹的將領來進行妥善處理,考慮再三,遂選中薛岳將軍代理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派往長沙任事。

薛岳到任後,立即採取一系列善後、備戰措施:出示安民告示,恢復社會秩序;團結地方派系,實現「黨政軍民」一體化;實行「化路爲田,運糧上山」政策;肅清漢奸匪諜;糾正一般人對於長沙及湘北地形,尤其是一般人對「長沙會戰」的錯誤觀念;策定「天爐戰」戰法,加强軍事部署。

所謂「天爐戰」戰法,是薛將軍根據湘北、鄂南、贛西這一塊國土的山川河流、地形地貌、林木湖沼、道路田園的獨有特徵,以及抗戰國軍經補充整訓後的戰力特質,所制定的一套立足主動、進退由我、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採取迎擊、伏擊、誘擊、迂回、包抄、側擊、尾擊等多種戰法,攻擊敵人,中心戰法就是以殲滅日軍有生力量爲目的。

「所謂天爐戰法者,爲預定之各作戰地帶,構成網形據點陣地,配備必要之守備部隊,以伏擊、誘擊、側擊、尾擊手段,逐次消耗敵之兵力,並挫折其士氣,然後於决戰地帶,使用優越之兵力,熾盛之火力,實行反包圍大舉反擊,利用優越之態勢,予敵以殲滅的打擊之謂也。

天爐戰爲一後退决戰方法,持久抵抗之手段,故其應具備下列條件:
1、通敵之交通要道應徹底破壞,使其重兵器無法運動。
2、空室清野,將中間地帶之物資人力儘量後移,以免資敵。
3、伏擊地帶要點,須有相當之兵力。
4、誘擊地帶須有相當縱深,敵非經過相當時日,不可能近迫我軍主力决戰地帶。

敵效顰希特勒之「閃擊戰」,即所謂「雷擊戰」,是在「速决」,以迅雷閃電之勢,以達戰勝之目的。薛將軍爲粉碎其新戰法,故而創意「天爐戰」,亦即孫子兵法所雲:「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之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我天爐戰即爲求殲敵致勝之新方略也。」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8·《薛岳將軍與國民革命》P334-335)

民國二十八年(1939)五月二十四日,隨、棗會戰結束後,長江流域主戰場的戰事出現了一段相對平靜期。這年的三月底,日軍雖然拿下了南昌,佔領了也守住了,但武漢周圍軍情態勢的壓力,並沒有完全解除。在五戰區隨、棗之役的對陣中,日軍並沒有完全佔據優勢,而在攻堅爭奪戰中,兩軍對壘鏖戰,互有輸贏,日軍侵華戰爭的前景在岡村寧次的心中掠過一陣一陣的陰影。崗村深感,日本要想征服中國,看來單靠飛機大炮,機槍坦克等軍事優勢的手段,是不能完全奏效的。於是便召集一些自詡爲「支那通」的高級參謀,經過兩個月的精心策劃,制定出了一套「江南作戰指導大綱」,大綱的宗旨:避開正面衝突,採用特務手段,策反「敵方」派系力量,出來親日反蔣,摧毀中國軍民抗日意志,從而達成取勝的目的。

「大致說來,崗村的計劃要領有三
一、五戰區方面,重點爲策反桂系部隊和川軍,其次對象則爲中央軍的旁系部隊。
二、九戰區方面,用懷柔的政策瓦解川軍和遊擊部隊士氣,使之喪失鬥志,投降,逃亡。
三、進行前述謀略的責任區分:第六師團專攻楊森部隊,33師團針對王陵基,軍特務部隊則以九戰區的川軍爲策反對象。

崗村的策反對象,其實是以桂系部隊和川軍爲主,這個動作至少說明了兩項事實:

一、表示日軍的狀况,却如蔣中正在南岳會議中所料,他們兵員不足,調度困難,已經失去了所謂「皇軍無敵」的必勝信心。

二 、顯示中國統帥部與地方部隊之間的摩擦依然存在。」 (紀實性歷史紀錄片·《一寸河山一寸血》·第二十二集·長沙會戰)

但是,歷史事實證明,岡村寧次精心設計的這一套策略,毫無價值,並未收到他所預期的效果。這是因他不懂中國,不懂中國軍人,不懂中華民族,不懂中華傳統文明的價值觀。他是以他「大和民族小人之心」,來「度中華民族君子之腹」。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是中華民族的古訓,數千來在炎黃子孫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在民族絕續存亡的危難關頭,華夏兒女無不呈現出威武不屈的君子之風。日酋企圖以利做誘餌來策反中國軍人,必然是受到大義凜然的蔑視,無論是桂系、川軍,還是旁系部隊的軍人們,毫無例外的無不如此。

岡村寧次離間策反不成,被迫回到「力拼」的原點。

1939年9月1日歐戰爆發。9月1日希特勒進軍華沙,以雷霆萬鈞之勢在27天之內席捲了波蘭,這種打法世稱「閃電戰術」。岡村寧次見此,便立即效仿,調動他所能動用的陸、海、空軍十數萬衆的力量,氣勢汹汹地向長沙殺來,同時還誇下海口:九月底以前一舉拿下長沙。

長沙爲湖南省會,位於湘江下游,洞庭湖之南,扼粵漢、湘贛、湘桂鐵路之要衝,爲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薛岳將軍决心誓死保衛長沙。按照「天爐戰」戰法構思,薛將軍於湘北地區進行了周密布防。

長沙雖處平原地帶,但從岳陽下來近150公里的鐵路沿綫,却有四條河流橫跨其間,薛岳便以地形著棋布陣。由北而南,先是新墻河,這條河的南岸便是布下的第一綫陣地,它的正面從鹿角到麥市寬達100餘公里,在這裏擺了七個師的重兵加上幕阜山上的遊擊隊,足有10餘萬之多,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薛岳的後退决戰,不只是讓路、後退,而是要邊打邊退,把敵人引誘至對我有利的作戰地帶,再設法圍殲它。

沿著汨羅江是第二道防綫,這裏西臨洞庭湖,自從武漢會戰之後,我國海軍全部撤離,八百里洞庭水域,除了布雷抵禦而外,已是日本第三艦隊的天下。但從水路來的敵軍畢竟不是主力,所以在我們的正面只部署了三個師,好像故意給敵人留了一口子似的,但第二綫陣地縱深很長,在撈刀河以北放了四個主力師,等在那裏隨時準備應戰。

第三綫陣地布在撈刀河以南,直到緊貼著長沙北邊的瀏陽河的南岸。在這裏薛岳足足掌握了15個師的兵力,以及長沙以南沿浙贛路第四綫陣地的兩個軍。想必這一帶便是薛岳將軍選中的天爐蓋頂的决勝戰場。

薛岳早在北伐時期,就在這一條戰綫上作過戰,所以對這裏的地形十分熟悉,他知道這一帶地勢雖然較爲平坦,但東邊的幕阜和九嶺兩條山脉餘坡未盡,仍然可以作爲運動和奇襲作戰良好的藏身處所。所以他命令屬部,假如正面撑不下去,就不要死守,應相機往山上退,然後再側擊、尾擊,不斷糾纏深入的敵軍主力,拖垮他們。再尋找戰機,殲滅他們。

針對敵人機械化部隊的「快」,薛岳强調,我們要徹底破壞道路橋梁,只要能把他們從車上拖下來,跟我們一起靠兩條腿走路,那麽我們的勝算就大大曾加。平常年份,湖南秋季稻收割後,水田地裏面是幹的,爲了有利於抗日作戰,部隊就動員民衆秋收後馬上犁田放水,而且要把水灌滿。如此一來敵人的坦克車輛就無法通行。同時把田埂縮小變窄,窄到不足一尺寬,日本士兵是穿長筒皮鞋作戰的,在水田密布,田埂窄小的環境中進行戰鬥,穿長筒皮鞋的日本兵,自然無法應對穿草鞋的中國戰士,這樣一來,我軍遂佔據優勢。所有這些戰術措施,都在爲殲敵奠定基礎。

俗語說「湖廣熟,天下足」湖南本是我國的穀倉,這一點日本侵略者自然也非常清楚,爲了「以戰養戰」,崗村攻略長沙志在必得。

就在這關鍵當口,國民政府軍委會的有關高級將領鑒於長沙爲四戰之地,戰則無險可守的判斷,白崇禧、陳誠專程到株洲與薛岳面談,要薛將軍將部隊第一步撤退到醴陵、衡山、湘潭地區,放弃長沙以北的防地。

蔣委員長於九月十五日正式下令九戰區,其大意有三:
一、萬一長沙不守,薛長官應退至萍鄉指揮。
二、在株洲、瀏陽、醴陵布署兵力,阻敵深入。
三、間接掩護衡陽,避開直接防禦。

顯然最高統帥爲整個戰局著想,並不準備和敵軍在長沙决戰。但這位廣東將領咬住了「萬一不守」這幾個字,堅信長沙一定守得住,於是電呈軍委會,表示「與長沙共存亡」的决心。這一下子可把陳誠和白崇禧嚇了一跳,他們兩個人分別飛到長沙,面勸薛岳。但薛將軍堅持要打,並請兩位回報委員長,說「戰勝,是國家及蔣委員長之福,戰敗,我必自殺以謝天下蒼生!」

歷史學者黎東方先生叙述這段歷史過程說:「當時的重慶,參謀人員合下命令給薛岳,不許他在長沙打,而且白崇禧陳誠親自到湖南來傳達這個命令,告訴薛岳,你假使在長沙打,就是抗令。我們要軍法從事。薛岳說:『我就是要抗這個令。你們等我打完以後,儘管殺我沒有問題!你們兩位是亡國大夫。』我講這話希望陳履安先生不要生氣,不是我講的,我認爲陳誠先生對國家貢獻很大很大。不過這一件事情,薛岳在火車上,株洲車站對他講的話,是真的,薛岳主要是駡白崇禧。不過我也希望白先勇兄啊,也不要生氣,不是我敢駡你的老太爺,你老太爺我也很敬仰,我們有來往。總而言之,你薛岳敢抗令,了不起!當天晚上薛岳有打長途電話到重慶,向蔣委員長請示。蔣委員長已經睡覺了,宋美齡接的電話。薛岳在電話裏講,這個教我不在長沙打的命令,我已經决定抵抗。現在我要請夫人轉告委員長,我打勝了,我是…還是犯了抗令的罪,我情願被槍斃。如果打敗了,我自殺!宋美齡講,薛將軍你不要激動,我給你轉達好。第二天早上,宋美齡打電話給薛岳說:薛伯陵啊,你放心好了,委員長完全接受你的意見,你也不是抗令,你是接受了我們新的指示,你打是有功勞的,你不必激動,你好好的打就好。當天,蔣委員長自己也下了命令,正式的命令,補發一條命令給薛岳,『在長沙打!』」 (紀實性歷史紀錄片·《一寸河山一寸血》·第二十一集·烽烟再起)

黎東方先生的這段話與中研所出版的《薛岳將軍與國民革命》一書所記載的內容相符,可見當時薛岳確實是冒著抗命之險,一本「逆命而利君國者謂之忠」的氣節扼守長沙的。
薛岳將軍其所以堅决抗命要扼守長沙,是因爲他對長沙以北有利殲敵的地理環境以及堅守長沙的戰略意義具有深刻的認知。

薛岳認爲,北方爲河南,南方爲湖南,誰得到「二南」,誰就得天下。如今河南已失,湖南必須固守,乃能屏障西南。否則,國家就有滅亡之虞!就長沙戰區而言,湘北地形,山岳湖沼皆錯綜複雜,可戰可守,並可運用有利之地形誘敵深入,予以殲滅。長期抗戰軍糈民糧至爲重要,保有湘北與洞庭湖,乃能足食足兵,有利長期抗戰;如撤退到衡陽、邵陽,則不僅影響民心士氣,且對今後兵源糧食均有問題。長期抗戰,必須遵照蔣委員長之戰略指導原則「以空間換取時間」。自淞滬戰役以還,我戰略上逐步後撤,迄今未能運用空間打擊敵人,民心士氣影響至大。必須掌握有利之空間,處處抵抗敵人,時時與敵人戰鬥,「抗戰」。「抗戰」,絕對需要「抗與戰」,只有這樣方能消耗敵人,重創敵軍,達成「長期抗戰」之目的,改變世人、國人之觀念。薛岳將軍特別强調,如今若不能固守長沙,則今後又如何能守重慶呢?一般人關於對日長期抗戰的指導思想,間或有誤解「以空間換取時間」戰略的運用,薛岳指出時間固然重要,空間更爲重要。我們的著眼點應該是「抗」與「戰」,兩個字,必須要時時與敵人保持接觸,處處消耗敵人,這樣才能做到長期抗戰。如果只是向後撤退,放弃空間,那根本就談不到抗戰了!

「此時陳辭修先生聽到薛將軍這些高論與卓見後,認爲很有道理,就詢問說:「你(薛將軍)决心準備要堅守長沙,爲保衛長沙而作戰,不知如何戰法?」經薛將軍予以詳細說明後,陳辭修先生很佩服,並贊譽一番。最後,陳辭修詢問薛將軍說:「你需要什麽支援?」薛將軍很感激的告訴他:「需要炮彈、醫藥……等」。陳辭修答應:「願全力支援,希望你能好好的打一次勝仗。」自此以後,薛將軍寬心多了。不料軍令部作戰次長劉斐(是中共早期派遣潜伏在我統帥部之匪諜,爲毛澤東之所謂第一功臣。)仍不支持薛將軍固守長沙的意見,並在統帥部散布謠言說:「薛某某愛出風頭,好大喜功,是一位偏激的將領。所以,由參謀本部命令,强調:『歷代兵家一致認爲長沙乃四戰之地』,中外人士咸認不易守。希望薛將軍顧全大局,立即遵令撤退到衡陽、邵陽一帶等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8·《薛岳將軍與國民革命》P340-341)

薛岳對劉斐之非議未予理睬,爲了國家的存亡,堅持以死報國之决心,誓志堅守長沙,與長沙共存亡。

爲了爭取長沙會戰勝利,薛岳召集各級指揮官對戰略戰術作出具體指示,他鼓勵大家,長沙爲南維門戶,西紀咽喉,乃我規複中原之軍事重鎮,我們必須確保長沙,與長沙共存亡。敵軍進犯長沙時,我們務須沉著應戰,積極抵抗,採用天爐戰法,以伏擊、誘擊、側擊、尾擊諸手段,由內綫轉爲外綫由正兵轉爲奇兵,由被包圍轉爲反包圍,必須徹底消滅敵人。作戰時應絕對自主、機動,襲擊敵人一舉將其擊破,不可呆置一隅,立於被動地位挨打,必須爭取主動。不可硬攻據點,敵動則擊之,敵靜則困之;俟將敵人兵力逐次殲滅後,則據點不攻自破。爲達此目的,薛岳將軍要求各級指揮官尤須具旺盛之企圖心與必勝之信念,戰鬥中一定要做到:通訊聯絡確實、動作協同、位置清楚,部隊要隨時掌握,切忌亂退亂走,大膽攻敵側背,須知戰鬥心理,我不畏敵,則敵必畏我,能堅忍沉著爭得最後五分鐘者,必常操勝卷。

當時射擊日機的大炮(AFP)

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戰爭中,常用的戰術大致可歸結爲:錐形突擊戰法、鉗形抄襲戰法、聲東擊西戰法、迂回包抄戰法以及步步爲營,逐次挺進,穩扎穩打戰法這幾種,薛岳將軍對日軍的戰術戰法 ,知之甚深,對敵人的五種戰法,一一分析,教各級指揮官如何破解。

爲殲滅來犯之敵,確保長沙,爲轉守爲攻、轉敗爲勝的第二期抗戰啓動一個良好的開端,薛岳將軍可謂是費盡心血。

民國二十八(1939)年九月中旬,日軍分四路進犯長沙,一路是正面主攻部隊,由其第三師團、第六師團、第十三師團擔任,循粵漢路南下,企圖突破新墻河、汨羅江、撈刀河三道防綫,直搗長沙。另一路以海軍艦隊載運陸戰隊及波田支隊,由洞庭湖駛入湘江,在汨羅江南岸營田登陸,沖出我軍左側背。再一路以三十三師團擔任,由鄂南通城南下,攻向平江、瀏陽一帶,直向長沙。還有一路,就是由江西奉新、上高出動,向西攻擊,策動正面作戰,並在平江以南會師,企圖包圍長沙。

針對敵人攻勢,薛岳將軍制定作戰四原則指示部下:
第一、我軍機動靈活應戰,不死守陣地挨打。
第二、徹底破壞交通綫,使敵軍只能用騾馬運輸,喪失機動攻擊力。
第三、多設伏兵,先將敵人誘入决戰地區,然後予以反包圍,切斷其後路,予以殲滅。
第四、組訓民衆,奮起抗敵,空室清野,不讓敵人得到任何補給品。

同時,配置第二十軍、第八軍防守新墻河南岸,第三十七軍、五十三軍防守汨羅江南岸,第七十三軍防守撈刀河北岸,第七十九軍防守在撈刀河南岸。楊森集團軍的第三十軍、七十八軍布防在鄂南抵抗敵軍第三十三師團,第七十九軍堅守營田。江西奉新方面由第三十二軍、第五十八軍防守,抵抗敵軍一〇六師團之進犯。第六十軍防守上高,抵抗敵軍一〇一師團之進犯。
「江西北部之戰是長沙會戰之序幕,敵一〇一、一〇六師團早於九月十四日即向我軍防地進攻,其後鏖戰於奉新、上高、修水等地,修水、上高、奉新均曾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屢次易手,戰鬥劇烈,雙方傷亡均很慘重。

十七日,薛將軍令羅總司令,諭各軍務必沉著迎戰,積極抵抗,通訊連絡要確實,動作要協同,位置要清楚,部隊要掌握,切忌亂退亂走,大膽側擊敵背,必可戰勝敵人。有如謝安弈棋之雍容,當機立斷,指揮其姪謝玄以八萬精兵破苻堅百萬之衆,蓋鬥智也。」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8·《薛岳將軍與國民革命》P347)

薛岳將軍戰前充分備戰,精心布下「天爐戰」陣法,日寇進犯長沙戰役打響後,我軍充分發揮對地理環境、地貌地形熟悉,部隊機動靈活,民衆齊心協力的優勢,把敵人從戰車上拖到地面上,摧毀日寇機械化優勢,以佯敗之法步步誘敵深入,隨機隨地設伏,或側擊、或尾擊、或包抄、或合圍,主動地拖著敵人打,千方百計消耗敵人戰力,致使敵人首尾難顧,疲於奔命,陣脚潰亂。

「當敵之銳意南竄,我軍步步引避,似不能戰者,是故彼虜不疑,而每戰則使其大量消耗,我計悉售。彼且揚言國際間,謂九月底即可佔領我長沙,天天廣播,使風謠驟興,如罩霾霧,國際間亦疑我以長沙委敵矣。自營田登陸,越新墻河,一戰十五天,我奇兵四出,拔幟反攻,激忠憤之師,掃驕疲之卒。自十月三日起,敵土崩魚爛,不可收拾;我則乘勝逐北,疾馳二百五十餘裏,敵以頽勢莫挽,岡村寧次急於咸寧戰鬥司令部下總退却令,用飛機傳達各師團。我軍威震海外,論者謂第九戰區薛將軍如謀而成,其勝不獨在戰略,尤以在政略上,誘敵驕滿,肆發狂囈,及勝負既决,使彼虜昔日在國際威信,悉掃地無餘,其予敵之創傷爲最大也。」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8·《薛岳將軍與國民革命》P349—350)

日寇發動侵華戰爭,自七七蘆溝橋事變,中國奮起抗戰以來,一直佔據上風的日軍,雖說也曾多次潰敗,然軍力受挫程度,逃竄時的狼狽之態,以此次長沙之役爲最甚。敵軍敗退時士氣沮喪,步驟混亂,致使撤退命令倉促之間無法及時傳達,不得不用敵機散投,散落的通信袋,曾被我軍截獲。

「自蘆溝橋事變以來,我軍亦屢大捷,然敵行軍步驟之亂,士氣之挫,實以此役爲甚。如其撤退命令,亦急不及傳,敵機散投,卒於北港爲我所獲。其所散佚複有通信袋,內雲:「有孤軍深入,處處受伏,因此只得相機撤退,免受過大損失……」等語。狼狽之言出於敵酋之口,如我俘虜之日軍軍官大黑與平長穀川等,於訊問時,竟亦出示身携之優待證,是證爲我軍預於陣地前散發,俾敵兵執以投降之用。據俘虜之敵軍言:「同伍皆懷有此證,以冀自免。」可見敵軍之戰志已潰,懾於我軍雄威,自知不免,自軍官以下皆暗懷投降優待證;此正符孫子「攻心爲上」,倭寇之必敗,非偶然也。」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8·《薛岳將軍與國民革命》P350)

第一次長沙會戰,自一九三九年九月十七日開始,到十月八日止,歷時二十二天,以日軍全面潰敗,我軍獲得大捷宣告結束。

長沙大捷,蜚聲國際,充分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軍人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自喻爲世界軍事强國的日本帝國主義也不足畏。長沙一戰,使我國國際地位與外交情勢顯著好轉,尤其是美國,一改其以往坐視中、日戰爭,置身事外不加置評之態度。

長沙大捷,振奮國人,大大鼓舞國內民心士氣,大大堅定國人抗戰必勝的信心。

長沙大捷,對日本帝國主義者心理與精神上的打擊更大,使敵寇上自將帥,下至士兵及其國內一般民衆,厭戰心理充分暴露無遺。

長沙大捷,充分顯示薛岳將軍戰略上指揮之正確:使全軍不呆守陣地,不死用方案,能徹底使用兵力,採取主動攻勢,以反包圍破敵之包圍,用正兵誘敵深入,用奇兵殲滅敵人,於戰術開一誘敵殲滅戰法之新紀錄。

「日軍傷亡超過四萬人,第一次長沙會戰乃在中國軍大獲全勝的情況下結束。這個捷報,為這一年的雙十節帶來了光輝。

『際此雙十國慶,適值湘贛告捷,宜乎歡欣鼓舞之情無逾於此者;然而餘內心之痛苦,實非筆墨所能言喻。十五年以來,部下與學生之死傷積累,日增不知凡幾?緬懷革命先烈之創造民國,與 總理付託之重任,以及抗戰前途之艱钜,若不努力盡職,將何以對 總理以及為革命而死之先烈在天之靈乎?』(十月十日日記)」 《蔣總統秘錄·第十五章 大東亞的奢望·第一次長沙大捷》

對於第一次長沙大捷,史學家李守孔教授認爲:「由於此一大捷,導致直至三十年底之長沙三次大捷,穩定華中戰局,鞏固大後方之安全,此與抗戰之大局實爲重大之關鍵。」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8·《薛岳將軍與國民革命》P354)

我國對日抗戰,在湖南長沙會戰中,將日軍打得大敗潰逃,奠定了最後勝利的基礎,廣東梅縣名流及僑領特刻碑紀功,名爲《長沙會戰碑》。碑高七尺,寬二尺三寸,碑額爲篆體大字,碑文是隸體寸楷,民國三十(1941)年七月七日落成。通體碑文如下:

「 伊古已來,一戰而決國命者有之矣,未有一戰而系世界之禍福者也。有之,自長沙會戰始。初,倭寇連陷廣州、武漢,趁勢直趨岳陽,迫長沙。長沙散地焚如棄如,幾為決定之命運。夫長沙失,則湘南湘西並危,桂林、韶關亦皆殆哉岌岌,西南之屏藩盡撤,行都之拱衛空矣。總裁雄斷,立下必守之命,艱巨之任以付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將軍。時,將軍方滅松浦師團於德安萬家嶺,寇焰頓衰,故雖得岳陽而次且不敢遽進。將軍已赴鎮,救死扶傷,勞來安輯,日夜討訓,完備以待。鎮長沙九閱月,寇走頭無路,內閣連倒,妄冀僥倖一逞,以靖其民之厭戰。於是悉其醜類二十萬眾,聯合海空,由贛北鄂南湘北六路來攻。且宣播於世界,刻期十月一日佔領之。驕狂之態,恍如苻堅之視晉人矣。

將軍肅奉黨國威靈,上稟總裁勝算,下與百姓同欲,外勵諸將忠勇,內綜帷幄智謀;彼己之情,洞若觀火;山川之勢,瞭若指掌。料敵制勝,不差累黍。即與吳參謀長逸志按照判斷決心指揮所部:贛北主將羅總司令卓英、王總司令陵基,鄂南主將楊總司令森,湘北主將關總司令麟徵;軍長陳沛、陳烈、歐震、張耀明、王耀武、孫渡、宋肯堂、安恩溥、韓全朴、夏首勳、彭位仁、夏楚中、楊漢域、李覺、李玉堂、劉多荃,各率將領,取絕對攻勢,只求殲滅敵人,不呆守陣地,不死用方案,堅忍沉著,快速機敏,實行反包圍以破敵之包圍。鏖戰二十四晝夜,遂奏膚功,殲寇四萬,長驅三百里。時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國慶前三日也。創空前之戰績,奠最後之勝利,堅全民之信念,改國際之聽觀,旋乾轉坤,寰海歡騰。謝太傅肥水之捷,韓蘄王大義之勝,功雖髣髴,而難易迥殊矣,何況此役影響乃遠及太平洋哉!使倭陷淖愈深,不能乘機南進,贏得時間以援英、美,形成今日之局勢,此長沙會戰所以為曠古無倫之大烈也。一髮牽而全身動,微風渙而四海波。梅縣距長沙二千里,南洋群島則萬餘裏矣,然直等能安居樂業,從事於出錢出力抗戰建國者,胥為長沙會戰之賜。感激讚歎,不能自休,用述其要,伐石勒銘。若夫其詳,宜在民族中興之史。

其辭曰:危而能安,亡而能存,直破歷史之成例,而橫制太平洋之狂瀾,此皆我總裁之勝算兮,薛長官能秉承勿愆。日居月諸,倏忽三年,六種震動,而我掎角於其間。朔風兮變楚,民族兮開元,比浯溪兮作頌,永巍巍兮極天。

國立中山大學教授梅南泗水文學館館長古直撰文
國立中山大學教授梅南泗水文學館名譽館長黃枯桐書丹
國立中山大學教授梅南泗水文學館館友侯過篆額
梅南泗水文學館館友華僑古秀階、陳篳林、鄭道南、古漢宗、吳劍輝、古湧盛、黃康華、傅可英、黃沛卿、古德賢、李煥群、曾舜唐、潘少龍、蕭昭明、余金池、曾慶梅、廖輝宸、林翊球、潘君勉、陳濟軒、古瑞庭,梅縣文園清風軒社友謝貞盤、楊維微、熊素村、古雲詹、古訓等敬立。

中華民國三十年七月七日立」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8·《薛岳將軍與國民革命》P356-358)

日本帝國主義一九三九年九月中旬至十月上旬進攻長沙,遭到慘敗後並不甘心,其狂傲驕縱之氣依然囂張。經過一段整頓喘息,遂於一年之後,重結重兵,再度向長沙發起進攻。

「民國三十年九月,敵寇以十五萬兵力,以海、陸、空聯合水陸並進,二次進犯長沙、株洲,並準備進一步打通粵海鐵路。當時日、美之間談判已入僵局,隨時有爆發日、美戰爭的可能;兼之英、美援華行動亦甚積極,中英、中美借款既告成立,美國宣布派遣軍事代表團東來,同時禁止飛機、汽油輸日,封鎖日本國外之資金。敵寇正徘徊於「北進」、「南進」歧途時,尤深恐我軍乘機反攻,所以日本大本營與中國派遣軍總部,不惜孤注一擲,糾集南北戰場之精銳,大舉進犯,企圖消滅我野戰軍,以阻止我軍反攻。並以佔領長沙重鎮,眩示世人,藉以緩和國際上之壓力。」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8·《薛岳將軍與國民革命》P359)
薛岳將軍在不堪回首的長沙大火之後,被任命爲代理第九戰區司令長官,以天爐戰法,擊潰日寇對長沙的第一進攻,1939年10月1日被正式任命爲第九戰區司令長官。

薛岳於第一次長沙會戰之後,立即諄囑戰區軍民一本「戒慎恐懼」之心,積極整備以應事變發生。民國三十年(1941)三月,薛岳遵照蔣委員長命令,仍以天爐戰法的原則,作出保衛長衡,協助第六戰區拱衛陪都的「反擊作戰計劃」。九戰區各部隊,根據「反擊作戰計劃」進行實戰演練,以便熟悉地形,增進戰鬥技能,並令各攻擊部隊不斷習練對敵軍正面、側面、背後的攻擊方法,從而提高部隊的整體戰鬥力。

爲了激發全體官兵的愛國熱情,薛岳將軍於第二次長沙會戰前夕,召集所屬各級重要幹部會議,以慷慨之情告誡部下:

「(一)生而辱,不如死而榮,我們全體官兵要負起保衛湖南的責任,因爲湖南是國家的心臟,要使心臟無恙,我們必須要隨時準備犧牲,以完成我們的任務。

(二)將領的責任,在於救國家、救民族;我們須以大局爲重,如果於大局有補,雖粉身碎骨,亦義不容辭。

(三)救他人就是救自己,作戰時友軍的勝敗,亦就是自己的勝敗,我們必須互相支援,協同一致。

(四)只有犧牲才可救國:義當生則生,義當死則死,現在就是我們當死的時候,我們絕對不逃避責任,人人要有必死之决心與必勝的信念。

(五)戰術運用最高原則:是要創造奇正之勢。要創造奇正,首先要明瞭虛實,辨明敵人的重點與弱點,然後再避實擊虛;避實擊虛並非不打,是先要以威力搜索,辨明敵之部署及炮兵陣地之所在,先向實點攻擊,使敵之主力受我牽制後,再以我之實擊敵之虛,一定可以獲得成功。」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8·《薛岳將軍與國民革命》P360-361)

九月初,日寇開始二次進犯長沙,薛將軍依照計劃,妥善配置部隊,一方面構築縱深强固基地,一方面破壞交通通訊,焚敵糧彈輜重,消耗敵力,節節抵抗敵人,消耗敵人。同時,充分調動轉用鄂南、贛北兵力,以正兵轉變爲奇兵,以內綫轉變爲外綫,以包圍轉變爲反包圍,致使敵軍傷亡慘重,獲得第二次長沙大捷之光榮勝利!

第二次長沙會戰是在民國三十年(1941)九月六日開始,至十月十日擊敗敵人爲止,歷時共三十五天。

日寇爲了以强勢兵力攻佔長沙,這次投入了以華中派遣軍司令官岡村寧次率領的九個師團、三個獨立旅團、炮兵兩個聯隊、工兵兩個聯隊、海軍陸戰隊、兵艦三十餘艘、汽艇二百餘艘、飛機一百八十餘架,陸、海、空共計十五萬餘人,敵軍爲了保證他運輸綫路的暢通,還在武漢以東地區强拉民夫十五萬餘人,强行修築向我長沙進攻的道路。

我國則仍以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將軍率領的十四個軍迎戰,總兵力約有十餘萬人。第二次長沙會戰中,從兵力對比上可以看出,日寇顯然已不佔優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帝國主義爲了爭奪遠東殖民地,稱雄世界,獨霸亞洲,不惜與美國開戰。經過精心策劃,日本海空軍於1941年12月7日,偷偷行動,突然襲擊珍珠港,發動了太平洋戰爭,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大損失。

美國立即還擊日本,於12月8日,美、英即對日宣戰。11日,德、意對美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日本偷襲珍珠港,是他們南進策略的前哨戰,徹底摧毀位於夏威夷的美國海軍基地,目的在於能够充分掌握西太平洋的海上軍事優勢所以早已做好了席捲東南亞美、英、荷各國屬地的攻擊準備。12月8日,日第23軍所屬第38師團佐野的部隊,銜命從深圳南下由九龍渡海直取香港。在這個戰場上,英國佬在中國抗日志士與廣大民衆的支持下,勉强支撑了18天,當得知日軍佔領了九龍半島時,港督認爲非投降不可,於是就乘坐一條小船,船上竪著白旗,到半島酒店向日軍投降。

「1942年元旦,從高雄南下的日軍攻陷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元月18日,日軍在婆羅洲東南端峇裏巴板登陸,日本海軍順便收拾了現在的印尼,當時是荷屬東印度的艦隊,一路勢如破竹,就像切豆腐一樣,把英、美、荷在遠東苦苦經營的「基業」,一片片的吃掉,到2月15日,日軍攻下英國遠東軍總司令部所在地新加坡,當英軍總司令卜錫弗率7萬多部隊投降的時候,日本第25軍司令官山下奉文可謂是躊躇滿志,因爲拿下新加坡比他預計的日期提早了一個月。這個時候日本夢想的『大東亞共榮圈』的「版圖」,眼看著就要形成了。」 (紀實性歷史紀錄片·《一寸河山一寸血》·第三十二集·悲情、豪情)

在這一輪海陸空聯合猛攻之下,日軍偶有遇到的抵抗,除了香港之外,大概要算菲律賓了。在馬尼拉南方巴丹半島地區,指揮抵抗日軍的美國將領,正是後來被譽爲大戰英雄的麥克阿瑟,他在回憶錄中曾經誇大的描述道:「……巴丹半島和克裏幾多島,已成爲全球抗日的象徵……好像完全不知道,有中國戰場存在的一樣,而事實上他在那裏,也只不過打了三個月就奉召離開了戰場。當麥克阿瑟到了澳洲北部的達爾文時,雖然講過一句後來傳誦一時的名言「我將會去!」但當時留在巴丹島的七萬多美國部隊,不久之後,便悉數投降!……

在太平洋早期戰役中,英軍將領把戰敗的責任推給他們國家『重歐輕亞』的政策,由於此一政策而使在亞洲的軍隊「補給不足、物資缺乏」,最後演變成了失敗的命運。其實,麥克阿瑟和卜錫弗完全不瞭解什麽叫作「補給不足」,什麽叫「物資缺乏」。因爲當日軍攻佔新加坡的時候,擄獲的英軍步槍就達6萬支之多,山炮300餘門,高射炮100門,要塞炮50門和軍用汽車1萬餘輛,這個數目比當時全中國的汽車總數要多出一倍有餘!」 (紀實性歷史紀錄片·《一寸河山一寸血》·第三十二集·悲情、豪情)

日本帝國主義在不到半年內,憑藉明治以來累積的軍事實力,迅速侵佔了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關島、新加坡、緬甸、印度尼西亞等地,處於暫時的軍事優勢,小日本洋洋自得,一副不可一世之態,氣焰更爲囂張。

擴張侵略欲望極度膨脹的日本軍閥,陷入得意忘形,無法自製的地步,所以偷襲珍珠港後不到半個月,以其囂張凶焰,三度大舉進犯我國長沙城。

長沙爲湖南之襟要,湖南爲中國之心臟,中國又爲反侵略集團之重要支柱,其安危得失,關乎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戰爭的全局。爲了統籌全國戰局,打好長沙保衛戰,蔣介石再度召開南岳軍事會議,對進入第二期抗日戰爭以來的戰况得失,進行全面總結,面對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軍閥對美、英,對亞洲全面開戰的戰爭形勢,檢討敵我雙方之短長,進行新的部署。

薛岳將軍爲了爭取第三次長沙會戰勝利有把握起見,結合歷次戰役的豐富經驗,親自審度地形,選定新墻河、汨羅江二水間爲伏擊、誘擊地帶,瀏陽河、撈刀河間爲决戰地區,通令各部隊按計劃確實部署,並通告民衆加强犁田蓄水削路工作。嚴密鄉鎮保甲及民兵戰時任務隊編組,以協助軍隊早日完成戰備。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七日薛岳召集戰區所屬官兵代表大會,語重心長的諄諄囑以:「戰勝决於平時,視平時如戰時,視操場如戰場,未雨綢繆,戒慎恐懼,好謀而成,加强戰備,苦幹苦鬥,乃能確保已獲之戰果,爭取最後勝利。」言詞至誠至正,格外感人,上下官兵敵愾情緒因益堅强奮發。

十二月三十日,蔣委員長電令薛岳:「我第二綫兵團應位置於戰場較遠地區,保持外綫有利態勢,以主動地位把握戰機,使敵先攻長沙,乘其攻擊頓挫,集舉各方全力向殘敵攻擊!」

薛岳將軍爲激勵將士精神,早日獲得勝利,同日特鄭重手令各部曰:「第三次長沙會戰,關係國家存亡與國際局勢甚钜,本會戰岳抱必死决心、必勝信念,爲捕捉戰機殲滅敵軍,獲得偉大成果計,特規定下列三事:(子)各集團軍總司令、軍、師長,務必確實掌握部隊,親往前綫指揮,俾能適時捕捉戰機,殲滅敵軍。(醜)薛岳若戰死,即以羅副長官代行職務,按照預定計劃,圍殲敵人;總司令、軍、師、團、營、連長如戰死,即以副主管或資深主管代行職務。(寅)各總司令、軍、師、團、營、連長倘有作戰不力,貽誤戰機者,即按革命軍連坐法議處,决不寬恕。薛岳手令三十午忠。」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8·《薛岳將軍與國民革命》P378-379)

薛岳將軍爲使全體將士努力殺敵起見,特制定「懸律標準」,電令各軍長轉知所屬,其電文如下:「查此次倭寇三犯長沙,現已入我預設陷阱,殲滅可期,爲完成偉大戰果起見,茲特懸律規定,除第十九軍全軍及一九七師等防守部隊外,凡屬擔任追擊、截擊各部隊,其戰績之優劣,統以俘獲敵軍人馬、武器等戰利品之多寡爲獎懲標準,望我全體將士努力建功,而各級部隊長尤應把握戰機,猛追急截,切勿爲敵之小部隊所牽制而遲疑,須知『無功即是過,事實即理由』,特電遵照。」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8·《薛岳將軍與國民革命》P379)

元月三日蔣委員長再度電令薛岳將軍,轉知各軍、師部隊,應勇猛前進徹底截殲潰逃倭寇,明令戰區責任,如敵軍由各部之作戰境內安全逃竄者,即嚴懲該部各級主官及幕僚長。
我軍將士聞令,更奮勇殺敵,以血肉作長城,與敵肉搏衝殺,內外夾攻,殺聲震四野;敵陣爲之大亂,時值隆冬,雨雪交加,道路破壞,泥濘困阻。敵寇饑疲交迫,困頓不堪;加以位於岳麓山的我軍榴彈炮群,隔江虎視,伺機轟擊,致使倭寇遺屍遍野,碎屍萬段,撈刀、瀏陽二河,水爲之赤。殘敵狼狽北逃,至是敵包圍我長沙意欲攻佔之陰謀,即被我反包圍完全粉碎。
第三次長沙會戰,是在民國三十年(1941)十二月十九日開始,至民國三十一年(1942)元月十七日擊敗敵人結束 ,歷時二十九天。敵人投入兵力約十五萬人,被殲滅六萬餘人。敵軍死亡者,上自聯隊長下至中隊長之幹部二十人以上。 所獲步槍、輕重機槍、大炮、戰馬 等戰利品甚多。

戰後史家評論說:「一、此次會戰無論計劃、部署、處置、戰鬥,均配合周密,運用適當,實無疵可指,無懈可擊,爲世界兵學放一异彩,爲中外戰史創造一輝煌彪炳之典型。

二、薛將軍始終坐鎮於長沙市旁湘江對岸,距戰場不及二公里之岳麓山指揮,樞機在握,運用自如;故攻守非不中節,且時以電話訓勉各軍、師、團長,並於决戰前之自矢必死,指定後繼代理人,告誡三軍,所予將士精神之鼓舞尤大。

三、此次會戰之價值,正如蔣委員長所言:「自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我國抗戰與世界反侵略戰爭,乃匯合爲一洪流。」在此時期英、美在太平洋上準備不足,遂使日本侵略的烽火到處燃燒,幾乎成了無往不利的情勢,但正在這敵人一帆風順之時機中,不料我軍在長沙會戰,連續三次予以無情之殲滅戰,使他在中國戰場上一蹶再蹶,而不能複振,故長沙會戰實在是日寇在太平洋大戰初期,精神上所受的一個致命傷,這個打擊使日本軍閥才知道中國軍隊實力之不可輕、中華民族之不可侮。」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8·《薛岳將軍與國民革命》P384……385)

縱觀二戰戰史,小小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幾乎是處處得手,節節勝利,英、美軍隊分別以數萬人數萬人的規模,與日寇交戰不過百日,便先後向日本投降,大量軍用物資成爲日軍的戰利品,而一向被西方瞧不起的中華民國的軍隊,已同日寇浴血苦戰了四年而無一人降敵者!
長沙三次大捷,更是二戰中盟國對軸心國的首次大捷!是中華民國忠勇將士浴血拼殺而得來,足令先後舉白旗投降日軍的英美將領們蒙羞!

長沙會戰是中日開戰以來,我軍最徹底、最豐碩的一次勝仗,也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所向披靡,甚至歐戰以來,反侵略、反軸心同盟國家第一次扎扎實實的勝利!當時全球各大媒體爭先報導此一捷訊,以鼓舞人心。其中以倫敦《每日電訊報》的標題最爲傳神,它說:際此遠東陰霧密布中,唯長沙上空之雲彩確見光輝奪目!英美軍事首長此時也都來電道賀。

薛岳將軍指揮長沙會戰連戰皆捷,對國家貢獻巨大,國民政府特頒發給青天白日勛章,歐美各國報紙競相刊載這一喜訊,並發表社論,全球轟動。海內外一致認爲這是同盟國家的共同勝利,其予全軍之必勝信念、民心士氣之振奮至深且巨。

被盟國推舉爲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的蔣介石委員長對長沙大捷給與極高評價:『蔣委員長說:「此次敵軍集中精銳十餘萬大軍,企圖包圍長沙,猛攻五天五夜,不但沒有竄進長沙,而且陷入我軍重重包圍之中,其陰謀要佔領長沙,進一步侵佔衡陽、打通粵漢鐵路。如這陰謀實現,則整個國際情勢改觀,就可從朝鮮釜山由火車直達廣州、香港,路上運輸暢通無阻,對侵入越南、泰國之日本軍隊的補給,就無被截斷之顧慮,這是他最高之戰略。故長沙會戰大捷之意義非比尋常,予敵人戰略之打擊也影響深遠,尤其薛長官以下各軍、師、團、營、連長,以迄全體官兵人人抱定必死的决心,才能締造這一光榮的勝利,不僅可以告慰全國民衆,而且也可以告慰世界友邦。」蔣委員長三十一年元月十一日的日記裏也說:「……此次長沙會戰賴薛(岳)長官以下各軍、師長及一般官兵,人人抱定必死之决心,卒使敵人始終不能竄進長沙市區。」又說:「當此反侵略各國戰事初期失利之時,我們在長沙方面能獲如此空前的勝利,不僅可以告慰全國民衆,而且也可以告慰於世界友邦。」又說:「此次長沙勝利,實爲七七以來最確實而得意之杰作。」在元月十五日的日記:「第三次長沙會戰,在中國軍隊勝利的情况下結束,日軍的傷亡實達五萬六千人之多。」又說:「長沙會戰是在珍珠港被襲擊之後,亞洲太平洋地區聯軍方面的最初全面勝利,也是本人擔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的最初勝利,故而英、美輿論對於這個勝利紛紛贊揚,倫敦每日電訊報報導:「際此遠東陰霾密布中,唯長沙上空之雲彩確見光輝奪目。」』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8·《薛岳將軍與國民革命》P386……387)

中國自七七抗戰以來 ,所抱宗旨是應戰而不求戰,所以中國軍民浴血奮戰,同日本鬼子拼殺了四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並未向日本宣戰。其所以確定如此戰略思想,完全是基於數年中,西方英、美諸國與日本帝國主義一直存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爲了牟利,他們的軍火商一直不曾停止向日本提供用來殺戮中國人民的武器、彈藥、汽油、廢鐵、機器以及飛機配件等。

但是,讓美國人萬萬沒想到的是,日本軍閥並未把老美這個頭號列强放在眼裏,更沒有把它列爲朋友,珍珠港的慘重損失,使美國驚醒,斷絕與日本一切關係,宣布對日開戰,以太平洋戰爭爲起點,於是形成同盟國與軸心國兩大陣營,從而全面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帷幕。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九日,正式對日宣戰,並致電美、英兩國首腦,建議立即在反軸心各國間組織某種軍事聯合,美國總統羅斯福非常贊同,表示大力支持。同月二十三日,蔣介石在重慶召開關於東亞的中、美、英三國聯合軍事會議,三十一日,羅斯福致電蔣介石,提議組織中國戰區,以「完成我等共同抗敵力量之聯繫與合作」,並推舉蔣介石擔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指揮現在或將來在中國、安南、緬甸及泰國境內的聯合國家軍隊。

蔣介石出任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之日,正是長沙第三次會戰激戰之時。薛岳將軍率領全體官兵,再經半月厮殺,複將三次來犯之敵徹底擊潰,取得長沙會戰三戰三捷的大勝,堪稱爲蔣公出任世界反法西斯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的最佳獻禮!

薛伯陵,廣東韶關市樂昌縣九峰鎮小坪石村客家人,一八九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出生,早年追隨孫中山,參加同盟會、中華革命党,獻身國民革命事業;參加北伐,完成中華民國統一大業。倭寇入侵中華,薛將軍奮起抗倭,萬家嶺初試鋒芒,倒八字口袋陣,使小鬼子無處潰逃;守長沙三戰三捷,大展國軍軍威,使敵寇聞之喪膽,堪稱國家幹城,抗戰勝利晋升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一九四九年薛岳將軍隨國民政府到臺灣,先後出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晚年,虎踞於嘉義縣竹岐鄉,一九九八年在此與世長辭,享年103歲。

(未完待續)

——轉自《黃花崗雜誌》第五十二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侵華日軍佔領滕縣後,即沿鐵路直趨臨城,然後以一部仍沿鐵路南下,牽制我軍主力,另以一部由臨棗台支路直趨台兒莊,企圖截斷隴海路而拊徐州之背。
  • 自「七•七」抗戰至民國27年(1938)5月徐州棄守為止,仗僅僅打了十個月,而中國方面已經失去了長江以北,平漢路以東的北平、天津、太原、濟南、徐州、合肥、南京、上海、杭州等16個重要城市。這個時候,國民政府已經遷都重慶,而中國最高的軍事指揮部則還在武漢。日本當局想要徹底擊敗中國,武漢便自然成為他們的下一個攻略目標。
  • 一九三八年五月,由寺內領軍南下的日軍,終於打通了津浦線和北上的畑俊六在徐州會師了。他們原本想在這個古戰場上撲捉國軍主力,進行一場殲滅式的會戰,但是,中國軍隊卻先他們一步,兵分五路突圍成功,巧妙地避開了這場決戰,徐州會戰到此也告了一個段落。這一役,日軍雖然站據了徐州(1938年5月19日),但卻不如他們的預期,沒能實現徹底擊潰“支那”,一舉結束所謂中國事件的企圖。
  • 日本侵華,處心積慮,蓄謀日久。由豐臣秀吉始,歷三百年時光,而明治維新,而昭和新政,而田中奏折,一本侵略擴張的慾望,一步一步形成了一條頑固的軍國主義路線,把貪婪的目光,始終盯在大和民族的文化母國——中國的身上。為了滿足大和民族的利益,實現侵略擴張的目標,數十年如一日,鍥而不捨,努力發展經濟,發展各類適用工業,不斷提高國力。從明代的縱倭為寇,到清代的甲午海戰,日本當局一次次在檢驗著自己的實力。
  • 「七•七盧溝橋事變」之前,大約在一九三四年的時候,蔣介石就已考慮,將來要把四川作為未來持久抗戰救國建國的基地。因為四川可與雲貴兩省連為一體,一道組成中國的戰時大後方——大西南,這裡佔地一百餘萬平方公里,人口將近一個億。四川最大,面積相當於一個法國本土,比十個臺灣還大一點,最富饒,人口多達五千萬。崇山峻嶺環繞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李白說:「而來四萬八千歲,始與秦塞通人煙」,使它自古就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蔣介石此時的戰略計劃就是把四川建成將來對日本作戰的大後方,即他所說的「復興民族之根據地」。
  •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生不息,日益興旺發達的立身之本就在於千百年來傳承不絕的優秀文化道統。這種傳承不息的優秀文化海納百川,內涵豐富,例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入則孝,出則悌;溫、良、恭、儉、讓;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孝、慈、誠、信、禮、敬、學;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等等等等,正是這高尚而豐富的道德理念,鑄就了優秀充實的傳統中華精神文明。
  • 近代,幾乎每一個掌權為政的人都瞭解,文化教育對於國家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然而在施政環節的排序中,教育則又往往是落後於許多更現實的問題之後,因為,教育畢竟是百年之計,是遠大理想,而政治則是現實的,立竿見影的。平時如此,戰時更是如此。
  • 一九三八年十月下旬,武漢會戰接近尾聲,國軍部隊正在紛紛向後撤退的同時,另一場戰爭正發生在遙遠的華南——廣州。當時國軍主力絕大部份正投注於長江流域這條主戰線的戰鬥當中,一時無力支援四戰區,廣州戰役幾乎只能靠於漢謀12集團軍約六個師的兵力獨當一面,支撐危局。而在日軍方面,此時雖全力猛撲武漢,但由於「張鼓峰事件」的鼓勵,所以能從東北與山東調兵遣將,新編成了古莊幹部郎的11軍,約相當3個師團的兵力,分別從大連與青島出發南下,在臺灣海峽會合後,於十月十二日凌晨,強行登陸大亞灣。這一仗前後打了十天,廣州就淪陷了。
  •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目的是要滅亡中國。要滅亡中國,首先要打垮中國軍隊,消滅中國軍隊;繼而佔領中國土地;然後統治中國人民。
  • 抗日戰爭從「九一八」算起,到一九三八年底,已經歷時七個年頭,從盧溝橋事變倭寇開始鯨吞中華算起,到一九三八年底,炎黃子孫已與敵人拚殺了十八個月。這時的倭寇,雖在不停地大口大口地喘著氣,但仍然是賊心不死,虎視眈眈,一心要滅亡中國的夢想仍在繼續膨脹;而中華兒女依然是威武不屈,巋然不動,全神凝聚,奮發自強。日寇「三月亡華」的狂言破產了,國際友人認為日本「三月亡華」的說法並不虛妄的預測落空了。這其中原因頗令世人難以猜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