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古人也隨地吐痰?

人氣 98

【大紀元2015年09月25日訊】 最近這些年來,海內外關於中國人隨地吐痰、大聲喧嘩、隨意刻字、亂丟垃圾、隨地大小便等不文明舉止的報導不絕於耳,從國內到國外,從歐洲到亞洲,從亞洲到美洲,中國人在不少地方、不少國家留下了「沒有教養、不懂禮貌」的印象,就連中國人自己也哀歎「中國人是自古如此」。但這可是的的確確冤枉我們的老祖宗了。

歷史的真實是: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稱謂,「禮」在中華璀璨文明中的地位相當重要。大約成書在周代的詳細闡述「禮」的古書《禮記》中說:「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意思是人與動物的一大區別就是人是懂得「禮」的。由此,「禮」也可以說是區分文明與野蠻的標準,史書如《左傳》中的「禮也」、「非禮也」表達的就是一種衡量標準。

「禮」還是天道在人類社會的體現,是家庭和社會一切活動的準則。《禮記》有言:「禮者,天地之序也。」「夫禮必本於天。」儒家思想亦認為要重德知禮,「禮」必須處處與天道相符,如婚禮如何舉行,如何侍奉父母,如何正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如何班朝治軍,如何祭祀,如何宴請,舉止如何等等,一切均要依「禮」而行。

就拿隨地吐痰這件事來說,古人是嚴令禁止的。《禮記•內則》中規定:「在父母舅姑之所……不敢噦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視,不敢唾洟。」這裡的「不敢唾洟」,就是不能隨地吐痰的意思,「唾洟」,即指痰液和鼻涕。

痰盂的發明則是古人不隨地吐痰的重要物證。痰盂古人稱「痰壺」,最晚在漢代,痰壺已是家居必備之器。古人用的痰壺與今天的痰盂略有不同,有些並不放在地上,有條件的人家大多是由下人捧著隨時取用。如果需要,古人外出或到一些重要場合,可以將痰壺藏於長袖中帶在身上。

對在重要場合隨地吐痰,古代也有相應的管理手段。如明朝專設「監督員」,一般由後勤兵衛、司禮監一類人出任「監督員」。《大明會典》記載:監督員對「咳嗽吐唾者,實時糾舉」。明林堯俞《禮部志稿》也曾記載:「百官自入午門內不許吐唾,如朝參近侍御前,有病咳嗽者即許退班。」如果隨地吐痰被發現要被治罪。如皇帝在天壇祭天時,吐痰更是大忌諱:「如有飲酒食葷,及隨侍入壇而唾地者皆罪之。」

此外,先秦時期「不隨地大小便」早已成為行為規範。除了家中有廁所外,當時的路邊或戶外也有廁所,供人們方便,這應該是現代公共廁所的源頭。至於就餐前洗手,如廁後洗手,古人更是自小就養成的習慣。

可見,中國人講衛生古已有之,只不過在中共發動文革後,傳統文化被徹底毀滅,中國人不僅喪失了對仁義禮智信的信仰,不再懂得何為「禮」,而且變的粗俗、無禮,飽受詬病。因此,找回自己的文化之根,才是中國人的當務之急。

責任編輯:尚一

相關新聞
上海市民最反感九項陋習
人際交往通用禮儀
【韓國留學心語】從韓國朋友隨地吐痰說起
印度醫院張貼警告 民眾吐痰必遭痛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