誹謗佛法 枉為人師

font print 人氣: 712
【字號】    
   標籤: tags: , ,

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的叔父紀婺庵,親自遇到一件事,他對紀曉嵐敘述道:有一個私塾教師,平日滿口仁義道德,行為卻十分鄙俗。他經常誹謗佛法,在道路中見到僧人也會出言不遜。

這天,有一位僧人來到學堂的附近,敲著木魚向周圍的居民化緣。那個教師從學堂出來對僧人訓斥說:「像你們這種人,平日盡講些歪理邪說欺騙百姓,我早就討厭極了。我們乃聖賢之徒,這裡是宣講仁義之地,你竟跑到這裡來要飯,休想!」

僧人說:「先生何苦如此相逼?」他仍然不走。

那個教師轉身從學堂裡拿出他平時體罰學生用的教鞭,朝著僧人狠狠的抽打。僧人從地上站起來,拍拍衣服就走,邊走邊說:「你這人太惡了!」僧人放在地上的一個大布袋子,還丟在那裡沒有帶走呢!

私塾的學生們見到僧人丟下的大布袋子很好奇,用手一摸,裡面裝的好像是銀錢之類的東西。

學生們就想打開布袋去拿,有人說:「這些錢我們要平分!」那個教師說:「先不要動,再等一會兒。那個僧人如果還不來,我們就打開先數清裡面一共有多少錢,再決定怎麼分,要聽我的話不許爭!」

於是,師生一邊望著大布袋一邊等待著。等了一會兒,教師說:「等到現在那僧人還不來,我們就打開布袋數錢吧!」剛剛把布袋打開,卻不料「嗡」的一聲,飛出許多大馬蜂,朝著那些積極要分錢的學生,特別是那個教師的臉上飛去。一時間,群蜂飛刺,眾人亂嚎!

很快,師生們面目皆非,腫得不像人樣了。這時周圍的居民聞聲趕來,驚問所以然之故。這時,那位僧人進到學堂問說:「你這個滿口仁義道德、竟敢誹謗佛法的教師,怎能帶著學生私分我的錢財呢?」說著提起他的大布袋子,就往外走。

僧人剛走出學堂門口,又轉回身來雙手合掌,對那個教師說:「冒犯您這位聖賢了,請原諒!」前來觀看的那許多居民,都咯咯地笑出聲來了。#

(以上譯述,事據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卷二》)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鈕婆婆有個孫子叫萬兒,才五、六歲就跟著祖母一起到了關家。關家也有個男孩子,名字叫封六,年紀和萬兒差不多....
  • 朝時,張允濟在武陽縣做縣令。當時,武陽旁邊的元城縣有個人,把一頭母牛托給丈母娘家餵養,自己到外地打短工去了。幾年以後,那人從外地回來,到丈母娘家去討牛。只見當年的母牛已經生下了好幾頭小牛,大牛、小牛都養得肥圓滾壯,煞是可愛。
  • 思兢生在武則天當政時期,為人聰明精細,有勇有謀。有一年,一個仇家控告崔思兢的堂兄崔宣謀反,這個罪名可不輕,一經查實就會滿門抄斬。朝廷收到控告狀後,委派御史張行岌主持審理這件案子。張行岌接手後,先派人把崔宣看押起來,準備著手進行調查。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