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屠呦呦想到《詩經》

font print 人氣: 540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6年01月27日訊】2016年的黃曆新年即將到來,回首2015年,振奮人心的新聞莫過於中國女醫藥學家屠呦呦女士被授予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然而不少人在初讀這位女科學家的名字時,都把「呦呦」(音同「優」)誤讀為「嗷嗷」。殊不知「呦」字,源於《詩經》,是形容小鹿的鳴叫聲,不僅讀音優美,它源頭的篇章《小雅/鹿鳴》還有著深遠的意義呢。

此詩原是君王宴請群臣時所唱,每段開頭都是描寫小鹿一邊歡快地鳴叫一邊享用野草的情景,然後君王命人獻禮於群臣,希望群臣能夠上把國家引入正道,下以德行教化百姓。想來屠呦呦女士的父母也是希望藉著這個名字讓自己的女兒能如古代賢臣一樣對國家和百姓有所作為吧。

原詩不長: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
視(同「示」)民不恌(同「佻」),君子是則是效。
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同「遨」)。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樂且湛(dān,同「耽」)。
我有旨酒, 以燕樂嘉賓之心。

這樣年代久遠而古樸的詩句,於現代似乎是很難打動人心了,特別是她在文學之外的意義,已很少被大眾所知,然而歷史上它卻曾被尊為「五經之首」。

《詩經》相傳是孔子根據禮義的標準從上古的3000篇古詩中編選了300篇整理而來。孔子對《詩經》有很高的評價。對於《詩經》的思想內容,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對於它的特點,則「溫柔敦厚,詩教也」(即以為詩經使人讀後有澄清心靈的功效,作為教化的工具實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說「不學詩,無以言」,顯示出《詩經》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深遠影響。

孔子認為,研究《詩經》可以培養聯想力,提高觀察力,學習諷喻的方法,可以運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從而達成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即《論語》中所謂「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因此歷代對《詩經》的註疏如汗牛充棟,其中對後世影響最深的就是西漢毛公作傳、東漢鄭玄作箋、唐孔穎達作疏的《毛詩正義》70卷。

《詩大序》是《關雎》小序之後,從「風,風也」開始的文字。它是對整部《詩經》的概括和闡釋。下面就摘錄其中一段,來瞭解一下古聖先賢心目中的「詩」的意義吧: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大意為:詩歌,就是表達內心所追求的目標,在心裡就是內心的志向,發出來成為優美的言語就是「詩」。情感鼓蕩在心中,就會通過言語表達出來;如果言語不足以表達感情,就會通過嗟嘆來表達;如果嗟嘆不足以表達感情,就會通過歌唱來表達;如果歌唱不足以表達感情,就會情不自禁地通過手舞足蹈來表達。 

情感通過宮商之聲表達出來,聲聲相應而成韻律或文采就是音。治世之音安靜而愉悅,它所反映的社會政治也平和;亂世之音怨恨而憤怒,它所反映的社會政治也乖戾;亡國之音哀婉而憂思,它所反映的民風民俗也困苦。所以要端正得失、驚動天地、感動鬼神,詩歌是最貼近不過的了。先王就是用它來經營夫妻感情、成就孝敬、敦厚人倫、純美人文教化以及移風易俗的。

僅讀此一段,我們就不難理解孔子對《詩經》的高度評價,以及後世對《詩經》研究的重視程度,她幾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也承載著齊家、治國、平天下一脈的思想,作為中華文化的繼承者,我們在重拾《詩經》帶給我們的淳樸之美時,或許更應該好好研讀《詩經》背後的深意吧。@#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芄蘭彎枝條 男孩錐佩腰 雖說繫錐佩 他不與我好 悠閒炫耀兮 衣帶袂飄飄
  • 桃樹茂盛 明鮮萼花 伊人出嫁 和夫益家
  • 宅間十畝桑 桑女悠閒行 偕伊同歸家
  • 何處采飄萍? 南山澗之濱。 溝渠邊最好, 何器盛裝萍?
  • 詩經》作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被列為儒家「五經」之首,產生於周代禮樂文明之下,其價值不侷限於文學,從多層次、多角度地體現了周人的思想意識、倫理道德、審美觀、信仰等,反映了周代社會的方方面面和以周禮為核心的華夏文明的特質,是對華夏文化的頌揚。
  • 禮樂文化倡導「以德配天」的君子風範。「以德配天」是周人德治思想的宗旨,正所謂「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傳統文化將各種美德都賦予了君子。君子人格對後來的中國士大夫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成為中國人一生的道德追求。
  • 禮樂的主要社會功能就是 教化,這也是聖人制禮作樂的本意。對《詩經》詠唱的內容,孔子在《論語》中一語定評:「《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股濃厚的桃韻。古時,年輕的姑娘出嫁時,眾人要詠「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等《詩經》中的《桃夭》三章來賀新婚。而老人過生日時,要送鮮桃祝壽。在古代,尊桃樹為「仙木」,用以驅邪。所以很多古典小說中,如《封神榜》中的得道高人云中子,就用一把桃木劍鎮壓妲己,使其現出原形。而在《禮記》中記載桃列可以掃除不祥;《左傳》中記載用桃木造弓來消災避禍。據載戰國時,百姓於歲時用桃木製成木偶立於門旁兩側,以驅凶辟邪。
  • 「和歌」的分類與作法,仿傚了中國最古的詩歌《詩經》之「六義」。
  • 駕一葉扁舟浮沉史海,於萬朵浪花中看到一顆明珠,心為神怡稱為「美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