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過自新 行善改運

作者︰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822
【字號】    
   標籤: tags:

明朝時江蘇江陰有個叫張畏岩的人,學識豐富,很擅長寫文章,在當地頗有名氣。萬曆甲午年,他參加科考結果榜上無名,於是就在榜前罵主考官有眼無珠,不識有才學的人。

這時有一位道人在旁聽了便微笑說:「這位相公,我看你的文章一定很差!」張畏岩立即又遷怒於道人:「你憑甚麼笑我?你沒讀過我的文章怎麼知道不好?」

道人說:「我聽說做文章的關鍵在於要心平氣和,現在聽你罵考官,你的心中非常不平,文章又怎麼可能寫好呢?」張畏岩聽了覺得很有道理,於是誠心向他請教。

道人說:「文章固然要好,如果命中注定榜上無名,文章雖然精巧,也沒有甚麼幫助,最根本的問題是要轉變自身才行。」張畏岩問:「怎樣轉變自身呢?」道人說:「如果能夠秉承天命行善,還有甚麼福報不能得到呢?」

張畏岩嘆息著說:「我是個貧窮的讀書人,哪有錢做善事?」道人回答:「行善修德,重要的在於心,要求我們心中時刻存有善念,在品德上更加謙虛謹慎,常存幫助別人的心。行善的動機要純,一切遵天理而行。比如謙虛做人的例子,這並不需要花錢,你完全可以做到。那為甚麼不反省自己而要罵考官呢?這就是你的過失了。」張畏岩因此感動悔悟,向道人致謝。

從此之後,張畏岩一心向善,嚴格要求自己注重修身,成為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還給鄉里人辦學講學,教化他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並常向周圍人勸善,受到人們的稱讚。

三年後的一天,張畏岩做了一個夢,夢到進了一間很高大的房子,裡邊有一本名冊,名冊內有好多空格缺名,他就問旁人:「這是怎麼回事?」

那人告訴他:「這是今年秋榜錄取的名冊,原本名冊有名的,如果這三年當中他沒有過失,他的名字才得保全。這些缺行,都是本應中舉的人,因有缺失所以將名字除掉了。你這三年來,修身向善,可以補進去,如果能堅持不懈,將來更是福德無量,希望你能自愛。」

這一年的科考,張畏岩果然中榜,後來為官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有句話說「舉頭三尺有神靈」,是說神明無處不在,人的一切思想行為,神明都在監察著,因為一切都逃不出天理的安排。天道佑善,因行善利人而蒙恩多福,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其實,人無論身在任何一個階層、行業、環境,都可以做好人、行善事,任何時候都能夠保持善念,他的福分才會往更長延續,才會擁有光明、美好的未來。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面獅,是川漢一帶名聲很大的一位俠客。他臂力過人,能舉千斤,但長相看來身材瘦弱,面孔白皙,臉廓像獅子...............
  • 鈕婆婆有個孫子叫萬兒,才五、六歲就跟著祖母一起到了關家。關家也有個男孩子,名字叫封六,年紀和萬兒差不多....
  • 有一個地方到處都是高山深谷,懸崖峭壁,自然環境非常險惡。當有人從這裡的山下經過時,忽然就會飛升到高高的樹頂,遠遠望去,好像飛仙升騰,但不一會兒便無影無蹤.....
  • 思兢生在武則天當政時期,為人聰明精細,有勇有謀。有一年,一個仇家控告崔思兢的堂兄崔宣謀反,這個罪名可不輕,一經查實就會滿門抄斬。朝廷收到控告狀後,委派御史張行岌主持審理這件案子。張行岌接手後,先派人把崔宣看押起來,準備著手進行調查。
  • 清代,山東福山縣人安某,確有速行奇技,他一天可走五百餘里,人們稱他為「安飛星」。他也沾沾自喜傲視於人,甚至還常常仗技欺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