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由上海出現的「分享冰箱」說起

人氣 453

【大紀元2016年10月16日訊】幾天前,被貼上了「公益」標籤的「分享冰箱」在上海普陀區的某社區活動中心首次亮相。「分享冰箱」的發起者是一家名為「上海綠洲生態保護交流中心」的民間環保組織。該組織的一位項目總監在介紹「分享冰箱」時表示,「我們從農場、食品製造商、食品零售商以及個人那裡募集即將被丟棄的餘量食物,採用專業的運輸、分類、存儲,並通過社區和慈善組織把它們捐贈給弱勢群體」,「目地就是搶救那些可能會被浪費的食物,並將它們提供給有需要的人」。

從話語中提到的「募集」、「捐贈」、「弱勢群體」、「搶救」、「浪費」、「有需要的人」這些關鍵詞來看,這一環保組織所提倡的基本理念是值得點讚的。然而,針對該項目所提供的物資是「食品」而言,我們就得重新審視以下兩個問題:其一、對於商家來說,是否會有長期銷售不了的餘量食物?要知道,不管是農場、生產商,還是零售商,每年、甚至是每季度,都會有按訂單來運營的生產以及銷售計劃。作為工廠,不可能盲目生產;作為超市、商店,也不至於重複購買那些總是賣不完的食品。因此,該項目若想要源源不斷的募集到食物,來源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有關這個問題,該社區所在居委會書記是這樣表示的:「會與捐贈企業合作,不斷完善食物的供給」,「現在我們會一週1-2次在晚上10點去企業自行取食物」。聽起來好像是沒有後顧之憂了,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在這番政府與企業合作的公益事業中,是否存在著企業出於忌憚、而非主觀自願的被逼捐、強捐的行為?畢竟,對於一家生產企業來說,每週都必須有「剩餘」的食物可供捐贈,實在是有些勉為其難。如果說這些企業的捐贈,只是礙於政府的「要求」或出於利益的考量,從而去刻意增加產量,那麼所做的公益、慈善,也就毫無意義可言了。

另一方面,媒體卻有報道指出,「分享冰箱」里的食物「都是由附近超市、飯店提供的,臨近保質期、可能會被丟棄的食物」。也就是說,為了避免浪費,只有超市、飯店這類需要保證食材新鮮的商家,才會有必要將剩餘的食物送給需要的人。事實上,這也正是最早在國外頗受歡迎的「分享冰箱」的本來面目。既然如此,那麼最省時、省力、省心的辦法就是直接在超市或飯店門口放上一個「分享冰箱」,有需要的人自然會去拿。如此,根本無需第三方大張旗鼓的進行募集、捐贈,更無需上升到慈善、公益的高度。

可見,在這種贈予雙方直接就能面對面完成的捐贈事宜上,居委會以及公益組織的出現究有多麼怪誕和突兀。而對於「食物」這種捐贈物資的特殊性,不僅體現在來源上,更重要的是,還存在著安全問題。「分享冰箱」在中國出現之後,立即就有媒體人撰文疾呼,「這些『分享』的食品,大多是即將過期的,雖然暫時沒有過期,但如果領取的人拿回家後沒有及時吃掉,一旦在過期後吃,吃出了問題,怎麼辦?這個責任誰負?」這種擔心不無道理。長久以來,食品安全問題本就在中國大陸飽受詬病。而對於那些已經快要過期、準備免費贈予的食物,政府是否會加強監管、更加留意?想必大家都不會太樂觀。

退一萬步,假如真有廠商願意贊助「弱勢群體」,也不用擔心食品的安全問題,那麼這樣的「分享冰箱」所面向的人群,又是否應該從城市深入到農村,從社區走向街頭呢?我們不禁要問,中國吃不飽、穿不暖的「弱勢群體」,真的會存在於繁華都市的高樓之中嗎?

在物價高漲的現實生活中,就連拿著退休金的大爺、大媽都會樂此不疲的去超市搶購打折食品;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反映,一旦供應免費的食物,就會被一搶而空。更何況是那些明明窮的揭不開鍋卻申領不到低保的困難戶,明明辛苦工作了一年卻拿不到工資的農民工,明明流落街頭卻無人救助的拾荒者,以及每天生活費不足1美元的、過億的「貧困人口」。對於這樣一個放眼望去看不到頭的龐大群體,別說在保質期內的食物,就算是捐給他們過了期的食物,那也如雪中送炭一般,能解燃眉之急。

若深究起來,保障這些人有飯吃,不正是政府的職責所在嗎?而如今,面對著仍然食不果腹的他們,政府所要做的並不是什麼公益秀、慈善秀,而應該腳踏實地的履行「為生民立命」的職責與使命,盡到「人民公僕」應盡的義務與本份。比如說,扶貧款是否發放到位、低保的申領對像是否真是窮人、救助站是否真在實施救助?如果連該做的都沒做好,又如何開展公益?如果不能雪中送炭,又何談錦上添花?

責任編輯:莆山

 

相關新聞
翊凡金公司贈高市府萬斤米救濟貧困家庭
宜蘭孝威國小學生贈米  救濟貧困家庭
另類消防節捐白米救濟貧困市民
報告稱大陸慈善組織透明度及格率僅8.2%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