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大師羅森鮑姆訪談之五

鋼琴大師羅森鮑姆:貝多芬奏鳴曲之絕響(3)

font print 人氣: 25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6年10月06日訊】(大紀元特約記者蘭青、張小清紐約採訪報導)按:新唐人電視台舉辦的國際鋼琴大賽於9月30日至10月2日在紐約巴魯克大學英格門音樂廳舉行。本屆比賽邀請到教授古典鋼琴五十年的維克多‧羅森鮑姆(Victor Rosenbaum)先生舉辦大師班。比賽前夕羅森鮑姆接受專訪,摯誠分享了他對古典音樂演奏與欣賞、特別是比賽指定的貝多芬、舒伯特和肖邦等大師經典曲目的精到理解,無論是專業音樂家還是業餘聽眾,都會深受啟發。茲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續前文

3. 貝多芬第三十二鋼琴奏鳴曲,作品111

Beethoven Piano Sonata in C minor, Op. 111

作為「奏鳴曲三部曲」完結篇的作品111號只有兩個樂章,這對奏鳴曲來說不尋常——通常會有三個樂章,很多有四個樂章。

(1)第一樂章

最後一部奏鳴曲的起始非常有戲劇性,聽起來幾乎是憤怒、暴烈,彷彿我們正接近終點,或是生命的終點,或者至少是奏鳴曲系列的終點,情感如此強力。憤怒常常與死亡相關,我們為人們將死去而憤怒,為不得不離開這世間而憤怒,為事物的終結而憤怒。

所以或許貝多芬感到這是其系列的絕響,他轉向C小調,這是他第五英雄交響曲的主調,那也是非常戲劇性的樂章。而貝多芬還有很多作品是同一調性,那是他表現戲劇衝突、強度和憤怒的調子。他有部鋼琴三重奏,有部小提琴奏鳴曲,有部弦樂四重奏,還有其它的鋼琴奏鳴曲,比如很多人都知道的《悲愴奏鳴曲》。

這就是這最後一部奏鳴曲第一樂章的調子,在簡短的開篇之後速度非常快,節奏強勁。而這一樂章感覺如此的堅韌不懈,中間雖有一些緩和的時刻——抒情中帶些沉思默想,但暴風驟雨般的感覺馬上又回來。

最終,到樂章的結尾,樂音平定下來,最後一個和弦不再是C小調,而是C大調,一回到大調,心境澄澈的感覺就出來了。

點擊聆聽:【阿勞(Claudio Arrau)演奏的第一樂章】

(2)第二樂章

這個和弦直接將樂曲帶入C大調的第二樂章(不是C小調)。C大調可以說是最為單純的一個調子——沒有升調和降調,一種純粹的音調。

如同作品109最後的樂章一樣,第二樂章再一次是主題變奏,我想逐一描述一下。主題非常安詳沉靜,而變奏部分增強了節奏感;到第三段變奏,簡直就像爵士樂了,狂放跳進、棱角分明的節奏,聽上去讓人令人難以相信,樂曲能在短時間裡達到那麼熱烈。

之後又有更多的變奏將主題進一步展開,最後的變奏是清澈寧靜的高音顫音,喚起天國或他方世界的意象。

作品在回到主題中結束,不是像作品109那樣回到第一個主題的全部,而是第一個主題的一些元素。它只是沉潛下來,安靜地作結,有如接受了命運。

點擊聆聽:

【阿勞演奏的第二樂章(1)】

【阿勞演奏的第二樂章(2)】

貝多芬Denkmal2
貝多芬塑像。(fotolia)

大紀元:所以說他在描述我們今天所在的世界。

羅森鮑姆:我們所在的世界,我們一直所在的這個世界。這就是為什麼這個曲子歷久彌新,和我們有現時的關聯,它不屬於某一個特定時代,它是超越時代的。而且很明顯各個文化的人們都能看到這種關聯、與之相連通,因為它不只是溝通一個特別的民族或一個特別的歷史階段,它溝通的是整個人類,人類的共通體驗。

大紀元:它呼應了古老的中國哲學、人生觀,儘管地理上相隔遙遠。

羅森鮑姆:或許這是為什麼中國人這麼全然地欣賞這首曲子,因為它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時代與中國文化和哲學相共鳴,那都是人類經驗的一部分。

點擊聆聽:【古德(Richard Goode)演奏的全曲】

(待續)

點閱鋼琴大師羅森鮑姆訪談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016年9月26日晚間,雲林文化處表演廳人潮爆滿,雲林的觀眾沉浸在神韻磅礡樂音中。純樸的農業大縣對於神韻交響樂藝術的熱愛強度,顛覆了城鄉差距的認知。環球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主任張增治盛讚神韻交響樂,「氣勢磅礡,有的(曲目)聽了還會飄飄欲仙!」
  • 新唐人電視台舉辦的國際鋼琴大賽,週五(9月30日)在紐約巴魯克大學英格門音樂廳將開始初賽,本屆比賽還邀請到教授古典鋼琴五十年的維克多.羅森巴姆(Victor Rosenbaum)先生舉辦大師班。
  • 10月1日,在紐約巴魯克大學(Baruch College)的英格門音樂廳(Engelman Hall)內,2016年新唐人國際鋼琴大賽舉行了複賽。來自9個國家的20名鋼琴家參加了比賽。比賽的曲目是貝多芬、蕭邦或舒伯特的一首奏鳴曲,以及大賽指定曲目《真音》
  • 每位選手需要在複賽演奏兩支曲目,黃時為認為另一支貝多芬的奏鳴曲更適合排在前面烘托指定曲目的特質,而舞臺上演奏的順序正好相反,讓她小有遺憾,沒有呈現出《真音》最完美的效果。然而,她對這支具有中國風韻的鋼琴曲目鍾愛有加,對曲中的內涵也有獨特感悟。
  • 新唐人電視台舉辦的國際鋼琴大賽於9月30日至10月2日在紐約巴魯克大學英格門音樂廳舉行。本屆比賽邀請到教授古典鋼琴五十年的維克多‧羅森巴姆先生舉辦大師班。期間羅森巴姆接受專訪,摯誠分享了他對古典音樂演奏與欣賞、特別是貝多芬、舒伯特和肖邦等大師經典曲目的精到理解,對音樂家和聽眾深具啟發。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 作為業餘聽眾,要欣賞古典音樂,最大的障礙就是擔心自己理解得不夠、還需要了解更多——更多的技巧。但我覺得如果你只是聽,只是接收音樂的情感訊息,多數人都能回應它,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是理解它,如果「理解」這個詞的意思是感到音樂向你訴說了些什麼、感到音樂傳達出的東西你捕捉到了。……僅敞開心胸去聆聽就是了。
  • 10月2日,2016年新唐人電視台國際鋼琴大賽在紐約巴魯克大學英格門音樂廳閉幕。在來自17個國家的40個選手中決出了8名獎牌獲得者和12名優秀獎。主辦方、大賽執行總監孫岳峰說,大賽水平越來越高,評委評比標準也越來越嚴格。
  • 新唐人電視台舉辦的國際鋼琴大賽於9月30日至10月2日在紐約巴魯克大學英格門音樂廳舉行。本屆比賽邀請到教授古典鋼琴五十年的維克多‧羅森鮑姆先生舉辦大師班。比賽前夕羅森鮑姆接受專訪,摯誠分享了他對古典音樂演奏與欣賞、特別是比賽指定的貝多芬、舒伯特和肖邦等大師經典曲目的精到理解。茲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童年代表著一段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單純時光。過去幾個世紀中,許多藝術家都試圖重現這種心境,但沒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兒時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譯: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憶的鋼琴短曲組成的套曲。
  • 在柴可夫斯基很小的時候,靈感就不請自來了。布朗教授在書中寫道,柴可夫斯基的家庭教師芬妮‧杜爾巴赫(Fanny Dürbach)有一晚看到柴可夫斯基在育兒室裡,眼睛閃爍著淚光。「當問他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只回答:『噢,那個音樂!』但那時候周圍並沒有任何音樂。『把祂移走!祂在這兒,這兒』,小柴可夫斯基一邊啜泣一邊指著自己的腦袋,『祂不讓我有一絲安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