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狂歡的背後:實體店陷入倒閉潮

人氣 5751

【大紀元2016年11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天宇綜合報導)11月11日,這個最初源於校園文化的「光棍節」,如今成為號稱全民「狂歡購物節」,天貓、京東等電商在這一天屢創成交紀錄。但與此相對的是,百貨店等傳統銷售渠道呈現低迷之勢,已陷入倒閉潮

據來自阿里巴巴的數據顯示:

2014年的11月11日,阿里巴巴天貓全天交易額571億元;

2015年天貓「雙11」交易額912.17億元,同比增長59.7%;

2016年天貓「雙11」交易額突破了千億大關,達到1207億。

對此,有媒體稱,「雙11」,不但是購物者的狂歡日,更是電商的狂歡節。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中共統計局7月公布數據稱,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6.7%,中國經濟表面上正在恢復平穩。但實際主要靠房地產泡沫和小型車減稅政策支撐,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報導分析,中國經濟唯一的積極因素,是維持兩位數增長的個人消費。尤其是電子商務保持30%以上增速。報導援引調查公司艾瑞諮詢預測稱,2016年電子商務市場將達到5萬億元人民幣,比2015年增加32%,到2018年將達到7.5萬億元。

不過,令經濟學家擔憂的是,與網絡銷售快速擴張相反的,是實體經濟的萎縮。包括百貨店在內的傳統零售業,正在逐步邊緣化。

中國社科院9月發布的《流通藍皮書中國商業發展報告(2016—2017)》顯示,百貨店陷入倒閉潮,並且有加劇的趨勢。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的數據顯示,調查的80家規模較大百貨企業,2015年銷售利潤率下降19.53%,業績不振直接導致關店頻頻發生。

《天下財經》援引藍皮書報告表示,從2014年開始,中國的百貨店從大中城市,尤其是北上廣開始陸續倒閉。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大中城市倒閉的百貨店在100家左右。特點是: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蔓延並不斷加劇;不僅是大型百貨店,中小型也難逃厄運;不僅是中資百貨店,還有外國大牌百貨店。

——馬來西亞大型百貨店百盛商業集團,出售了經營低迷的北京的商業設施;日資百貨伊藤洋華堂在北京的發展如履薄冰,門店從9家縮減為3家;餐飲巨頭美國百勝餐飲集團剝離了中國業務;泰國尚泰百貨、法國巴黎春天百貨、日本大丸百貨、美國梅西百貨、相繼關閉或撤出中國市場……

就在電商「雙11」狂歡大促前夕,據《北京青年報》援引《路透社》消息,有著百年歷史的英國馬莎百貨11月8日晚間宣布,將關閉中國大陸剩餘的全部10家門店。

《北青報》記者感嘆:一邊是電商的24小時成交量1207億元人民幣捷報頻傳、轟轟烈烈,一邊是百年老店、知名商場黯然離去的背影,在這個寒冷的冬天,令人倍感淒涼。

電商繁榮 實體衰退 是好是壞

不過,不少財經人士憂慮:電商零售的火爆對中國的經濟的影響,究竟是好是壞?能否真正提振中國經濟?

《中國企業報》評論表示,網際網路經濟並沒有那麼神奇,電商天量的銷售額更多是對實體商業的替代和擠出。其火爆的背後卻是以實體商業的衰落為代價的。電商的惡性膨脹將對更多行業產生傷害,成為拉動中國經濟下滑的破壞力。

文章分析,實體店倒閉潮的出現,將致使大量的商業地產無法出租、出售,同時也會導致大量人員失業。進而,會對相關的產業鏈條產生破壞性的影響。一旦這種局面出現,將對宏觀經濟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其次,造假行為泛濫的電商行業將對中國的商業信用體系產生破壞,使中國的商業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

此外,相對實體商業而言,電子商務領域更容易形成霸權和壟斷,電商巨頭更容易製造信息屏蔽,或者是把小商家、新商家的信息淹沒在巨大信息海洋中,讓新生力量無法獲得面對消費者的機會。

一位實體店經營者也發文表示,隨著網絡瘋狂的擴張開店,商品生產的數量也就更幾何倍的發展。但人口的增長與需求的增長卻是極其有限的,這就打破了供需關係的平衡,導致凡是淘寶能賣的商品嚴重產能過剩,中國企業長期生產低質低價產品,失去創新能力。

《財經》評論員劉戈認為,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是一把雙刃劍,雖然給消費者帶來很多實惠,但對製造商和流通環節造成的負面影響也不應完全熟視無睹。一味鼓勵和支持電子商務,將傳統零售渠道當作過時的業態不管不問甚至刻意打壓,並不有利於中國經濟的轉型。#

責任編輯:劉曉真

相關新聞
中國經濟畸形發展 實體經濟已被掏空
全球搶攻「雙十一」網購 中國市場大 假貨多
網文:中國實體經濟的危險時刻
大陸實體店現狀堪憂 關閉退租潮席捲各地
紀元商城
這種肥皂不會耗損 永遠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裡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