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之王——古典音樂家舒伯特

整理:紀安娜

舒伯特肖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156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弗朗茨‧澤拉菲庫斯‧彼得‧舒伯特(德語: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是奧地利作曲家、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是公認的古典主義音樂最後一位巨匠。

古典主義音樂指1730-1820年間的歐洲主流音樂。這個時期的音樂出現了多樂章的交響曲、獨奏協奏曲、弦樂四重奏、多樂章奏鳴曲等等體裁。古典時期和浪漫時期最常見的奏鳴曲式和輪旋曲式,對後代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除舒伯特外,古典主義音樂大師,如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等人,在人類音樂史上都留下了輝煌的篇章。

1825年的舒伯特 (watercolor by Wilhelm August Rieder) (維基百科)
舒伯特肖像。(公有領域)

短暫的生命

舒伯特的家境很貧窮,其父是摩拉維亞農民出身,曾在維也納郊區利西騰塔爾(Lichtenthal)任小學教師。而舒伯特最初的音樂印象來自其父兄們的室內音樂課。他的一位兄長費迪南德(Ferdinand)後來以教堂音樂作曲家而聞名。

舒伯特在家中接受最初的音樂教育。6歲時開始上鋼琴課,8歲上小提琴課,隨後舒伯特受教於教區唱詩班的指揮霍爾澤(Michael Holzer)學習唱歌與音樂理論。11歲時舒伯特開始在教區教堂唱歌並演奏小提琴。

1808年10月,舒伯特被送往維也納一所附設於宮廷的寄宿學校康維特市學校,一方面學習其它的音樂課程;一方面充當唱詩班歌手。在這段期間舒伯特寫了若干作品,包括他的第一首歌曲《克拉斯格的悲歌》。

1813年,舒伯特十六七歲時,就讀師範學校,而後至其父教書的一所學校擔任教員。18歲那年,一天午後,當舒伯特偶爾拿起歌德的敘事詩《魔王》來讀時,忽然心情激盪,一小時後,流芳後世的世界名曲《魔王》(Erlkonig) 誕生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立即轟動了維也納。從此,舒伯特走上音樂創作之路。

舒伯特很崇拜貝多芬,生前曾經兩度前往造訪這位樂聖。1822年,舒伯特帶著新發表的作品去見貝多芬,恰好貝多芬出去了。後來貝多芬在病中發現這首曲子,說「這作品充滿了神奇的火花」。可是,當舒伯特再去拜見貝多芬時,貝多芬已病危不能說話了。從1823年開始,舒伯特的健康每況愈下。而在1827年偶像貝多芬的逝世,使舒伯特遭受嚴重的打擊。

250px-zentralfriedhof_vienna_-_schubert
維也納中央公墓舒伯特墓(公有領域)

1828年舒伯特臨終時,要求親友將他葬在貝多芬旁邊。舒伯特的好朋友們在他死後,把他葬在離貝多芬墓地不遠的華靈公墓。60年後,舒伯特與貝多芬一起移葬於維也納中央墓地。

音樂三巨人:貝多芬、莫扎特、赫舒伯特之墓。德不孤,必有鄰,靈氣十足。天之驕子..
音樂三巨人:貝多芬、莫扎特、赫舒伯特之墓。德不孤,必有鄰。維也納中央公墓舒伯特墓(公有領域)

永恆的音樂 

舒伯特只活了31歲。他一生貧窮不得志,但他的作品卻洋溢著熱情、安詳與快樂。舒伯特一生創作了600多首歌曲,18部歌劇、歌唱劇和配劇音樂,10部交響曲,19首弦樂四重奏,22首鋼琴奏鳴曲,4首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許多其他作品。他為不少詩人如約翰‧沃爾夫岡‧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海因里希‧海涅、威爾赫姆‧穆勒等的作品寫了大量歌曲,把音樂與詩歌緊密結合在一起。

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敘事曲、愛國歌曲,也有源於民間音樂的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鱒魚》、《菩提樹》、《美麗的磨坊少女》、《野玫瑰》、《聖母頌》、《流浪者》(2首)、《普羅米修斯》、《致音樂》、《迷娘之歌》、《紡車旁的格麗卿》、《牧童的哀歌》、《戰鬥中的祈禱》、《劍之歌》、《戰士之歌》等 , 主要歌曲匯有3部歌曲集 :《美麗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和《天鵝之歌》。他的交響曲中較重要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交響曲,其中第八交響曲是一部浪漫主義抒情交響曲,因只寫了兩個樂章而稱為《未完成交響曲》,第九交響曲氣勢磅礴,充滿英勇豪邁的氣概,稱為《偉大交響曲》。他的作品還有d小調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鋼琴五重奏《鱒魚》、C大調弦樂五重奏、鋼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樂的瞬間》、降E大調即興曲、A大調奏鳴曲和配劇音樂《羅莎蒙德》等。

浪漫派《聖母頌》

《聖母頌》是舒伯特在1825年根據英國詩人瓦爾特‧司各特的敘事長詩《湖上美人》中的《愛倫之歌》譜寫而成。這首作品有典型的浪漫派特色:利用文學的描寫力量強調音樂的主觀性。傳統的《聖母頌》都是直接採取天主教所公定的拉丁文祈禱文。但是舒伯特在此不僅選了幾段蘇格蘭詩人Scott的詩《湖上美人》當作歌詞,也把詩翻譯成本國的語言——德文。

舒伯特彰顯的是祈禱時虔敬的氣氛,讓人藉著聽得懂的歌詞,分享神聖、平靜的心情。這與宗教禮拜用的「聖母頌」目的不太一樣,但同樣具有救贖的力量。

在蘇格蘭詩人Scott的《湖上美人》詩中,有這麼一段場景的描寫:在戰火瀰漫的某一個黃昏,士官羅德烈克獨自在荒野漫步,突然聽到一縷歌聲。原來這就是達格拉斯公主愛蓮,在老臣培恩的豎琴伴奏下,向聖母像唱出的祈禱之歌,傾訴她內心的煩惱,充滿了虔誠的感情。這首歌詞是這樣的:

AveMaria,仁慈聖母,請您傾聽這虔誠告白,請您伸張仁慈聖手,請您來撫慰我這心中悲苦,我將無處投靠身心,永托您那慈恩庇護,啊,我高貴仁慈的聖母啊!請聽聽這虔誠的祈禱,AveMaria。  

歌曲抒發了敘事詩主人少女愛倫祈求聖母饒恕其父罪行的純真感情。歌曲採用分節歌形式,曲調柔美委婉、純淨樸實,音樂表情細膩豐滿,表現了作者對真善美的嚮往。由於這首歌曲的藝術魅力,後人將其改編成器樂曲演奏,又以小提琴獨奏及弦樂演奏主旋律、豎琴伴奏的譜本流傳較廣。

最富詩意的音樂家

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交接時期。他的交響性風格繼承的是古典主義的傳統,但他的藝術歌曲和鋼琴作品卻完全是浪漫主義的。舒伯特絕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稱他為「前所未有的最富詩意的音樂家」。

舒伯特肖像。(公有領域)

舒伯特在傳統的室內樂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他的室內樂作品都帶有真正的舒伯特的印記,它們也是維也納古典主義的最後一批作品。而在「即興曲」和「音樂瞬間」中,舒伯特使鋼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風格。它們的隨想性、自發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義的要素。

舒伯特最廣為流傳的是他的六百多首歌曲。這些歌曲都是從詩的內心情感中直接產生出來的,沒有人能勝過他那洋溢的才華和清新的情感。談到舒伯特的歌曲,可以引用舒曼對《C大調交響曲》的評論:「這種音樂把我們引入一種境地,使我們忘卻了以前曾有過的東西。」

舒伯特與貝多芬被尊為德語國家音樂界浪漫主義音樂的奠基人。舒伯特不但繼承了古典主義音樂的傳統,並在其基礎上開創了歌曲音樂的先河,從而奠定了他浪漫主義音樂鼻祖的地位,並為後來的作曲家如門德爾松和舒曼,以及再後來的雨果•沃爾夫和斯克里亞賓所發揚光大。在音樂史上,舒伯特被視為最後一位古典時期偉大的作曲家。@

責任編輯:芬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歌曲《野玫瑰》,雖然沒有其他名曲那麼著名,可是它的誕生卻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 (大紀元盧玉珠台灣台北報導)由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與旅美小提琴家胡乃元共同發起集結眾多華人傑出音樂家的TaiwanConnection(TC),今年歡慶成軍的第一個十年!以「神之狂舞」為名的十周年音樂節,特別推出三種型式的編制演出,分別為「管弦炫技」(中團)、「弦之又弦」(小團)及「協奏曲之夜」(大團),當中的「管弦炫技」已率先於11月19日在花蓮演出,其他場次將陸續在台北、台南、宜蘭、嘉義、屏東及新竹登場。
  • 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英國婦女布朗(Rosemary Brown)因創作出一些大師級的樂曲而名噪一時,她聲稱這些樂曲是已故的著名作曲家指導她寫出來的,而她只是扮演靈媒的角色。
  • 70年代,英國一位叫羅斯瑪麗‧布朗(Rosemary Brown)的女士因創作出一些大師級的樂曲而名噪一時。但是,她說自己沒有那麼大的本事,這些樂曲是已故的著名作曲家指導她寫出來的,而她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是一個錄音機和速記員。
  • 今年暑假,台灣絃樂團受邀至著名的法國維森堡音樂節、德國阿默湖音樂節與世界知名的音樂家同台演出。在這兩個音樂節,台灣絃樂團獲得如雷的掌聲與歐洲樂界人士的讚譽,讓當地居民以及前來朝聖的樂迷、音樂經紀人與合作的音樂家為之驚豔,他們都不相信台灣這個叢薾小島竟然能孕育出如此高水準的室內樂團。當團員走在音樂節的街頭,都有熱情的觀眾向團員致意以及主動請團員喝飲料。德國重量級的《南德日報》以大篇幅報導台灣絃樂團的演出,法國阿爾薩斯地區的媒體也有非常詳盡的大篇幅報導,相信這是即將度過二十五歲生日的台灣絃樂團,獲得最大的成功。 載譽歸國之後,台灣絃樂團的腳步未能停歇,馬上投入十月份的二場室內樂演出的排練,希望能維持在歐洲的高水準演奏,與台灣的民眾分享在歐洲所獲得的榮耀。
  • 弗朗茨‧澤拉菲庫斯‧彼得‧舒伯特(德語: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9世紀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最後一位巨匠,浪漫主義音樂奠基人,同時也是藝術歌曲的創始人。
  • 新唐人電視台舉辦的國際鋼琴大賽於9月30日至10月2日在紐約巴魯克大學英格門音樂廳舉行。本屆比賽邀請到教授古典鋼琴五十年的維克多‧羅森巴姆先生舉辦大師班。期間羅森巴姆接受專訪,摯誠分享了他對古典音樂演奏與欣賞、特別是貝多芬、舒伯特和肖邦等大師經典曲目的精到理解,對音樂家和聽眾深具啟發。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 作為業餘聽眾,要欣賞古典音樂,最大的障礙就是擔心自己理解得不夠、還需要了解更多——更多的技巧。但我覺得如果你只是聽,只是接收音樂的情感訊息,多數人都能回應它,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是理解它,如果「理解」這個詞的意思是感到音樂向你訴說了些什麼、感到音樂傳達出的東西你捕捉到了。……僅敞開心胸去聆聽就是了。
  • 我經常說,即便是舒伯特快樂的音樂也有點悲傷或懷舊色彩。即使是他年輕時——17、18歲、20歲出頭時寫的,不總如此,但往往帶有些惆悵、悲傷的元素,即便音樂的主調是快樂的,但本質上(是憂傷)……他在人生最後階段譜寫的這些音樂——儘管那時他還很年輕,聽起來真的像是晚年作品,因為他在面對生死的問題——他自己的生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