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古典音樂家──孟德爾頌

綜合整理:紀安娜
孟德爾頌 。(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184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孟德爾頌(又譯門德爾松、門登思宋、棉底路斯孫等)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 ,是德國作曲家、德國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孟德爾頌1809年2月3日出生於德國漢堡的一個富裕而有文化的家庭。 他的祖父摩西(Moses Mendelssohn, 1729-1786) 是德國名哲學家兼文學家;父親是德國漢堡的銀行家;母親則是位受過高等教育並精通音樂的人。不論出生環境、家庭生活或是事業成就,孟德爾頌都是一帆風順。

 

年少的孟德爾頌。(維基百科)
年少的孟德爾頌。(公有領域)

一、古典文學對孟德爾頌的影響

10歲就開始作曲的孟德爾頌,很喜歡讀書。12歲時,孟德爾頌有了自己主辦的報紙。同年,教師策爾特將孟德爾頌推薦給歌德(Goethe)——科學家、哲人、詩人及德國思想界的泰斗。孟德爾頌在歌德家中住了兩個星期,歌德很喜歡孟德爾頌。當時已72歲的歌德和只有12歲的孟德爾頌結成了忘年之交。

有一次孟德爾頌在彈奏巴赫的賦格曲時,因為忘譜,竟以即興曲的方式演奏並且將曲子彈完。歌德耳聞目睹後預言,孟德爾頌會成為一位偉大的作曲家。

與歌德的友誼,加深了孟德爾頌對古典文學的感受﹔而古典文學也在孟德爾頌的作品中有著重大的影響。孟德爾頌16歲時完成的弦樂八重奏(作品第20號),部份受到歌德《浮士德》詩句的啟迪。這部作品也被視為孟德爾頌第一首完全成熟的作品。

歌德(1828年)(維基百科)
歌德(1828年)(公有領域)

《仲夏夜之夢》序曲 掌握莎翁作品精隨

17歲時,孟德爾頌寫出了著名作品《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序曲。這首作品靈感來自於古典文學作品。據說再也沒有別的音樂能如此成功地掌握莎士比亞作品的精隨。

序曲的開始標記為「十分快的」E大調。由木管樂器奏出四個長的和絃,接著是小提琴和中提琴奏出溫和的E小調和絃。接下來是出名的「仙女音樂」,由小提琴奏出,中提琴撥奏伴奏。之後由整個管弦樂團奏出另一主題。孟德爾頌將新出的《夢》分為11個部份,其中最出名的 (也是被演出最多的) 是《婚禮進行曲》。動聽的夜曲(Nocturne)是為第四幕結尾寫的。夜曲由法國號獨奏的E大調開始,這是孟德爾頌最精采的旋律之一。

《仲夏夜之夢》奧布朗、提泰妮婭和帕克魚跳舞的仙子。(威廉•布雷克(Blake)╱維基百科)
《仲夏夜之夢》奧布朗、提泰妮婭和帕克魚跳舞的仙子。(公有領域)

二、向巴赫致敬 孟德爾頌名滿天下

1829年,19歲的孟德爾頌修完大學課程,正式展開作曲生涯。他用了幾年時間研究巴赫作品(J.S. Bach)《馬太受難曲》(St Matthew Passion) 的總譜。之後孟德爾頌組成了一個合唱團,於該年3月31日,不顧當時音樂權威的反對,親自指揮演出巴赫的《馬太受難曲》。

演出非常成功,聽眾被音樂感動而痛哭。這是巴赫死後79年,作品第一次被公開演出。孟德爾頌讓世人從新瞭解認識巴赫音樂的偉大,巴赫的音樂也逐漸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中演奏。

同年,孟德爾頌首次與倫敦交響樂學會合作,在倫敦首次登台指揮其作品《C小調第一號交響曲》。自此之後,他集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於一身之聲望持久不衰。

在1831年年底及1832年年初,孟德爾頌出訪巴黎,並與蕭邦、李斯特結識。返英之後,完成在1830年即譜出草稿的《芬加爾洞窟序曲》。1835年,孟德爾頌出任杜塞爾多夫的下萊茵音樂節指揮,並且暫居該地。

1842年孟德爾頌完成交響曲《蘇格蘭》。這首曲子在倫敦演出時,孟德爾頌受召入白金漢宮,備受維多利亞女王及愛德華王子的恩寵。在返德之後前往萊比錫,與舒曼及其他音樂家一同創辦音樂學院。在這段期間孟德爾頌接受普魯士的威廉四世(Frederic William IV)的委託,為拉辛(Racine)的《阿達利》、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等創作戲劇配樂。

三、非凡的音樂成就

孟德爾頌是難得的全能型天才,身兼鋼琴家、指揮、作曲家、教師等多重身份。

孟德爾頌在短短38年的一生中創作極為豐富、技法高超,在世時就被稱為當時作曲家中的第一人。彪羅曾稱他為莫扎特之後最完美的曲式大師 舒曼、白遼士、李斯特等浪漫派大師均給予孟德爾頌作品極高的評價。

孟德爾頌的作品風格富於詩意,曲式完美而嚴謹。在抒情、優雅的同時,乾淨、清楚地運用了管弦樂的色彩。

《〈仲夏夜之夢〉序曲》為浪漫主義作曲家描繪神話仙境提供了先例。孟德爾頌獨創了無言歌的鋼琴曲體裁,對於標題音樂和鋼琴藝術的發展都有著巨大的啟示價值。他的審美趣味和創作天才深刻地影響了後來的浪漫主義音樂。

孟德爾頌著名的作品包括:樂劇《仲夏夜之夢》、神劇《以利亞》、《宗教改革》(Reformation)交響曲、《意大利》(Italian) 交響曲、《蘇格蘭》(Scottish)交響曲、《芬加爾山洞》序曲、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及多首《無言歌》(Song without Words)等作品。

孟德爾頌對現代音樂文化也有很大的影響。他眼光遠大,將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的演奏曲目更換成以莫札特、 貝多芬、海頓、巴哈、韓德爾為主的內容。並介紹史博、羅西尼、李斯特、蕭邦、舒曼與 舒伯特等人的音樂。這些曲目,是現代音樂會曲目的主體。

第一代萊比錫布商大廈 。( 維基百科)
第一代萊比錫布商大廈。(公有領域)

音樂家生平簡介

1809年  出生於德國漢堡,兩歲時由漢堡搬遷到柏林。

1822年  與當時的大詩人歌德相識,倆人結成了忘年之交。

1825年  寫了相當著名的《仲夏夜之夢》序曲同年進入柏林大學就讀。

1829年  修完大學課程,正式展開作曲生涯。指揮演出《馬太受難曲》,並首次造訪英國。

1833年  孟德爾頌被市政當局延聘為音樂指導。

1834年  獲選為柏林藝術學院院士。

1835年  出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管弦樂團成為當時全歐洲優秀的樂團。年底孟德爾頌的父親去世。

1836年  在杜塞朵夫萊茵音樂節中推出神劇《聖保羅》,大獲成功。

1837年  與西賽兒結婚,婚後的生活極為愉快。

1841年  在孟德爾頌的指揮下於萊比錫演出舒曼的《降B大調第一號交響曲》。

1842年  創立萊比錫音樂學院,為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奠定基礎,把萊比錫塑造為當時德國的音樂之都。

1846年  神劇《以利亞》在英國伯明罕音樂節首演、最後一次造訪英國。

1847年  於11月4日與世長辭,僅享年三十八。

大師趣聞

指揮棒的發明者

在擔任指揮期間,孟德爾頌為了讓樂隊成員看清自己的手勢,拿了一根包裹著皮革的鯨魚骨頭上台指揮。結果演出效果出奇的好,而這根骨頭日後經過改進,就成了今天指揮們手中的細棒。

幸福之歌

每逢婚禮必定演奏的《婚禮進行曲》實際上是莎士比亞名劇《仲夏夜之夢》的一首配樂,而其作者,正是孟德爾頌!

畢德邁雅風範

畢德邁雅是德國詩人埃西‧路德筆下的一個人物,而孟德爾頌的音樂因為散發著一種穩定的氣質,同畢德邁雅相似,便被人們稱作畢德邁雅風範。◇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這一首是很美很受歡迎的獨奏曲,改編自舒曼藝術歌曲集的﹤桃金孃 ﹥作品的第一首” 奉獻Dedication”,這一首是1840年舒曼在結婚中送給妻子克拉拉的曲子之一,後有李斯特將它改編成鋼琴獨奏曲。
  • 第四樂章通常以快板來增加氣勢,並與第一樂章的精神互相呼應,製造一種完整的結束感。這就好像品嚐了一道精緻的餐後甜點,拍拍肚子滿足地回家。
  • 所有的貴族無不陶醉其中,他們深深愛上蕭邦詩一般迷人的音樂,一夕之間,蕭邦搖身成為巴黎上流社會的明星,巴黎的沙龍爭相邀約演奏,不但成為沙龍的寵兒,貴族子弟都來拜師受教,他的荷包一下子滿了起來,生活不再困頓了
  • 蕭邦藝文圖書館於5月23日下午二時,邀請杜婉珊小姐(Corey Tu)帶領聽眾欣賞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快樂頌》。
  •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7日受洗於德國波昂,1827年3月26日在奧地利維也納去世,是一位集古典主義大成、開浪漫主義先河的歐洲古典音樂作曲家,同時也是一位演奏家和指揮家。「樂聖」之名來自於他多產的作品,及作品所呈現的前所未有的深刻度。他的前輩巴哈、莫札特是貝多芬無比崇敬的對象,貝多芬學習音樂創作的過程和他所取得的成績,在很大程度上跟他抄寫巴哈的音樂總譜密切相關。
  • 聽古典音樂有益身心健康,近年得到了來自西方學界的諸多佐證:研究發現,它能激活大腦、改善睡眠、減輕壓力,並增強免疫力。看看美國生活指南網站「lifehack.org」是如何歸納這些好處,多多聆聽純正美好的古典樂吧。
  • 土生土長的香港指揮家兼鋼琴家曾智斌(Jimmy Chiang)是今年維港音樂節的藝術總監,也是有500年歷史、奧地利國寶級的著名「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唯一的亞洲指揮。
  • 作為業餘聽眾,要欣賞古典音樂,最大的障礙就是擔心自己理解得不夠、還需要了解更多——更多的技巧。但我覺得如果你只是聽,只是接收音樂的情感訊息,多數人都能回應它,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是理解它,如果「理解」這個詞的意思是感到音樂向你訴說了些什麼、感到音樂傳達出的東西你捕捉到了。……僅敞開心胸去聆聽就是了。
  • 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奧地利作曲家、古典主義音樂的傑出代表,是繼巴赫之後的第一位偉大的器樂作曲家,被譽為「交響樂之父」和「弦樂四重奏之父」。他集作曲家、小提琴家、指揮家等於一身,是音樂史上多產的作曲家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