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不懈服務華人社區 專訪華諮處總裁黃羅瑞雄

人氣 142

【大紀元2016年12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溫文清芝加哥報導)提到「華人諮詢服務處」(CASL),芝加哥的華人可能很少有不知道的。這個美中地區最大的華人社服機構,就是香港移民黃羅瑞雄(Bernie Wong)和其他幾位華人一同創辦。
在華人社區的大小活動上,常常都能看到黃羅瑞雄的身影,有人用廣東話稱她為「黃太」,有人親切的叫她「Bernie」。華諮處從當初只有一個人,發展到擁有五百多名員工、每年服務上萬人,先後擔任行政主任和總裁的黃羅瑞雄可謂最主要推手。在該處工作38年後,她終於打算在2016年底退休,本報記者近日拜訪了她,聽她講述創辦華諮處服務華人的種種經歷。

從小就想當社工

黃羅瑞雄出生在香港,外祖父母是秘魯華人,後來回到家鄉廣東番禹。她的父母原本都很富有,但因為二戰失去了財產,生活並不寬裕。但她的母親仍然十分樂於助人。

「母親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雖然我們那時很窮,但她仍然非常慷慨的幫助別人。」 黃羅瑞雄說,她有五個兄弟和一個姐妹,母親總是教她們與人分享,「她一直相信,上帝會給予你。如果你很慷慨,東西總會回到你這裡」。

母親對她的影響最大,黃羅瑞雄回憶道,「母親是個很有智慧的人,比如說教我們吃苦瓜時,她會說,你吃五片苦瓜,就可以得到一塊糖。當我吃完五片苦瓜拿到一塊糖時,她跟我說,我們先不吃,不如放到罐子裡,看甚麼時候能裝滿。所以我吃了很多苦瓜,而糖就都裝到了罐子裡。」

「然後她告訴我們,這些糖先別吃,我帶你去一個地方和別人分享。於是她帶我們去一個公立醫院,那時的公立醫院情況很糟糕,那里的人她雖然都不認識,但仍然熱心的幫他們,而且從來不嫌棄他們。於是我把糖分給那里的孩子們。」

從那時起,黃羅瑞雄就學會了分享和給予,「我一直就知道我想要當社工。當你給予的時候,感覺是很好的。」小學和高中,她讀的是天主教學校,學校的Club總是去照顧窮人。「在香港很多颱風,人們失去了家園,我們就會帶食物和衣服送給那些家庭,從小學到高中我一直都在做這些。」

大學選校趣事

黃羅瑞雄的母校是愛荷華州一所很小的天主教學校Briar Cliff University,「常有人問我為甚麼上這所學校,因為母親給我列出很嚴格的要求:只能去女校,只能去天主教學校,只能去一個小學校。申請大學時我去到美國大使館,他們有厚厚的一本書,全是大學的名字,那時還沒有網絡。」

「我從A開始看,沒有符合要求的,於是開始看B,看到了Briar Cliff College,符合要求,在一個山坡上,大概只有三四棟樓,而且有地下隧道連接,不怕冷,於是我就申請了這所學校。」

黃羅瑞雄就這樣隨緣申請了這所大學,當時她的家中還很貧困,於是母親鼓勵她給學校寫信申請獎學金,「母親幫我寫了一個非常有趣的介紹,說我如何在二戰期間出生,炸彈在天上飛,我們如何跑來跑去,於是他們給了我四年的獎學金,學費住宿全包。」

那時她就想要學習社會工作,但那時還沒有社工專業,所以她學的是社會學。後來又在伊州政府的補助下讀了2年研究生,畢業後來到伊州政府工作。

黃羅瑞雄當年就讀的Briar Cliff College,現改名為Briar Cliff University。(Briar Cliff大學網站)
黃羅瑞雄當年就讀的Briar Cliff College,現改名為Briar Cliff University。(Briar Cliff大學網站)

「他們都用奇異的眼光看著我」

畢業後黃羅瑞雄開始到伊州政府就職,責任是收養兒童方面的工作。兩年後她想換換環境,於是在報紙上找工作,看到一個很有名的精神科醫生Elisabeth Ross在招聘,她想要跟她學習於是就去應聘,「我實際上得到了那份工作,但他們的負責人希望我去一個相鄰的社區,就是現在的Ford Heights,當時叫East Chicago Heights,那裏非常窮,當時有一個職位。」
當時的East Chicago Heights幾乎全是黑人,「我從來沒有在一個全是黑人的社區工作過,他們很多都從來沒見過亞洲人,都用奇異的眼光看著我。但是他們好熱情,我立刻就跟他們建立了感情。我的工作是在兒童照料中心,我感受到他們雖然經濟貧窮,但非常熱心,也特別照顧孩子。」

「那是個大開眼界的經驗,我學到了好多東西,我看到了人們有多貧困,看到窮人是如何掙扎著過日子,看到和我們完全不同的族裔是如何工作、生活。」

黃羅瑞雄說,起初只是想嘗試幾年學學東西,但她漸漸越來越喜歡在那工作,而且那兒的人也都喜歡她,結果一做就是9年。

「其實我根本不知道怎麼做,只是不斷嘗試,從錯誤中學習。我去臨近的比較富裕的社區,去教堂跟那些婦女說,我們想要幫助這個社區,他們於是給我資助。還有救世軍(Salvation Army)也非常幫忙,給我資助。」

憑著幫助這個社區的熱情,黃羅瑞雄到處爭取經費,為他們開始了營養餐、家政幫助、給父母的培訓等很多項目,從開始只有2個助理,到她離開時已經有近40名員工。

她說:「我總是相信,上帝會指引你,因為我們是有信仰的。我們祈禱上帝,上帝就會給予你引導。」

那9年的時間,讓她得以發展出多方面的技能,從向基金會爭取經費,到開發不同服務項目,也為後來成立華諮處打下了基礎。

黃羅瑞雄
黃羅瑞雄當年工作的社區Ford Heights即現在的East Chicago Heights,位於芝加哥城南。(Google截圖)

創辦華人自己的社服機構

1978年,黃羅瑞雄和先生同幾個朋友常常在一起Potluck聚餐,每次都會談到中國城的華人需要各種服務,「我們其中幾個人在為市政府教ESL,常聽到各種問題—新移民需要找工作,和家人吵架需要心理諮詢,兒童需要照料,老人需要申請福利等等,因為他們不是社工,所以每次都找我幫忙。」

「我們決定,是時候我們應該服務自己的社區了」,當時的十個人中還有華諮處現任行政主任黃蘇振恩(Esther Wong)和她的先生、華埠更好團結聯盟主席陳增華和他太太,其他幾人則都已經遷居外州。那是華諮處第一批成員。

黃羅瑞雄的先生Albert則是華諮處的第一名義工,「我先生雖然不是十個創辦人之一,但他絕對是第一個義工。每次開會時她都給我們準備食物,每次申請經費時寫提案時,他都幫我一個字母一個字母的打字。」

黃羅瑞雄回憶道,「我們希望成立一個社服機構,但不認識中國城一個人,開始人們以為我們是共產黨,因為我們很多人來自芝大,而芝大是自由派。很幸運我認識了Brenda(卓寶蘭,華諮處兒童發展中心主任),她是我女兒小學同學的母親,她介紹我認識了Ping Tom(譚繼平),Ping當時就知道成立一個社服機構的重要性,因為他是位律師。」在他介紹下,黃羅瑞雄開始和中國城社區建立關係。

幾個月後,中華會館同意讓他們週日使用會館場所提供服務。「我們幫老人申請Circuit Breaker福利,很快老人們開始收到支票,開始看到我們是在幫助他們。」

EPSON MFP image
當年創辦華諮處時的歷史照片。(華諮處提供)
當年
當年創辦華諮處時的歷史照片。(華諮處提供)

「連續工作三天兩夜」 不可能變可能

接下來他們開始申請成立非盈利機構,黃羅瑞雄利用當年在州政府認識的律師幫她免費填申請,並得到了Chicago Community Trust的1萬6千美元資助。

當年在East Chicago Heights工作時,黃羅瑞雄認識了Chicago Community Trust的項目管理員Norma Wisor,Wisor建議她去申請United Way(聯合勸募,美國最大的慈善機構之一)的配對資金(matching fund)。

「當我說要去United Way申請時,人們覺得很可笑,因為沒有5年良好的Track Record(從業記錄),不可能申請下來。但當時我們沒有任何從業記錄。」黃羅瑞雄回憶道,「當時很幸運,我們去United Way時遇到一位先生,剛好他們之前想到中國城提供服務,但因為華人對他們不熟悉所以遭到拒絕。於是他很高興的答應讓我們申請。」

「他們給了我申請表,當我們申請時離截至日期只有幾天,我連續工作了三天兩夜,幾乎沒有睡覺,因為他們要求的很多東西我們都沒有,比如會計結構、人力資源管理等,只能借別人的參考,然後修改成我們的。連著工作了三天,那時覺得自己真是快要累死了。」

最終華諮處得到了United Way匹配的1萬6千美元,加上Chicago Community Trust的1萬6千美元,就這樣拿到了第一筆種子資金。

得到了初始投資,還要解決員工和場地,「得到那筆錢當時覺得我們好富有」,黃羅瑞雄笑著說,「於是到報紙上發廣告招聘行政主任,因為當時我們都有自己的工作。」經過幾個月仍然沒招到,於是大家推選她做行政主任。「開始只想做個幾年,等運轉起來之後就招新人。結果再也沒招新人,38年後我仍然還在這兒。」她感慨的說,「38年是夠長的了,所以我決定退休了。」

有了行政主任就要開始找場地,啟動服務項目,「我們完全沒經驗,只是都很樂觀。我去找上一個工作的經理,跟他說我想做的事情,他介紹我認識了他的鄰居,這個鄰居在Metropolitan Family Service工作,當時叫United Charity of Chicago。」

起初United Charity of Chicago希望華諮處併入這一機構,「但我們堅持希望中國城有自己的機構,於是他帶我去見他們的董事會做簡報。我現在還記得那天的情形,當時很害怕,我們都是年輕人,而那些人都是白人男性,很嚇人。」

「我向我們解釋我們的理想、目標,他們覺得主意不錯,於是答應免費給我們提供場地,那時他們的總裁是Jerry Erickson,相當於是我的導師。」那是1978年9月18日,黃羅瑞雄還清晰的記得。

幾個月後華諮處開始在中國城尋找自己的場地,當時中國城的人對他們還半信半疑,還好黃羅瑞雄的先生和環球的Peter Huey (許福瑞)一起打牌,「很幸運我先生認識他,他租了一個700平方尺的公寓給我們,那是我們第一個辦公室。」

bernie-1

華諮處第一個項目是幫老人融入社會(Resocialization),帶老人社交、觀光等,很簡單的活動。「開旅行社的CP Lui來幫我們做義工,我們就讓他開著他的Van一起來,帶老人出去。」

因應社區的需要,華諮處開始不斷增加項目,包括市政府的職業培訓項目,移民、難民服務等。後來又增加了託兒服務,「很多家庭因為父母工作不得不把孩子送回國,回來後孩子很不適應,於是我們在24小街找到一個大樓,有1萬平方尺。當時有人說你需要那麼大的地方嗎,我當時就希望CASL能不斷擴大。」

也是在那時,黃羅瑞雄聯合全美其他華人社服機構建立了「國際華人移民服務機構聯會」(CISANI),去舊金山的機構參觀時她看到那裏的烹飪學校,於是在華諮處開始了廚師培訓項目。這個項目現在已經培養出上千位學生,幫他們在酒店、餐廳找到工作。後來又增加了閤家歡、課後輔導和老人日托服務,當時華諮處因為不斷擴大,總共有5處地點。

華諮處得到華裔主播於小玲(Linda Yu)的熱心支持。(華諮處提供)
華諮處得到華裔主播於小玲(Linda Yu)的熱心支持。(華諮處提供)
松年老人中心歷史照片,圖為黃羅瑞雄與華諮處倫昆清先生。(華諮處提供)
松年老人中心歷史照片,圖為黃羅瑞雄與華諮處倫昆清先生。(華諮處提供)
華諮處西餐訓練班歷史照片。圖為黃羅瑞雄與華諮處西廚培訓班主廚John Claybrooke。(華諮處提供)
華諮處西餐訓練班歷史照片。圖為黃羅瑞雄與華諮處西廚培訓班主廚John Claybrooke。(華諮處提供)

每做一件事都在學習

「所有這些事情現在想起來,都是在計劃時不可能想到的。」黃羅瑞雄用廣東話說道,「廣東人講『馬死落地行』,那有點像我們的哲學。」

「那時有很多越南難民逃難過來。州政府找我們讓我們接收他們。我們去機場接那些難民,為他們提供食品、服裝。安置第一批家庭時,我們並沒有意識到在文化上有多大差異。」

「我們從機場接回了一家人,送他們到租的公寓,然後放下買的雜貨,請他們先休息。等我回來時,發現他們正在把香皂切開打算要吃,他們以為那是食物呢。那真是很嚇人,如果我到晚了,他們可能已經口吐泡沫了。」她回憶著當時的情形。

黃羅瑞雄說:「這些不是你在學校裡能學到的。我告訴我的孫子孫女和這裡的員工,不要害怕接受新的事物,不要害怕多做些事情,因為你每做一件事,都能從中學到東西。」

挑戰與期許

黃羅瑞雄表示,華諮處現在面臨最大的挑戰是找到好的雙語員工,「早前很容易申請H1B簽證,移民官很友善,每次我們想請人就跟他打個招呼。但現在是抽籤所以變得很困難。」

「當然爭取資金總是讓人頭疼的事兒,」她說,「有時我睡不著覺,擔心發不出工資,但我可以說,我們過去這38年,沒有少發過一次工資。」「最早的時候,我不得不向親戚借錢,但他們也都很幫忙,而且我們的財務Monica很棒,我們也都很節儉,」她指著桌上貼著一層標籤的文件夾說,「這些文件夾我們都是用了再用。」

另一個挑戰是獲得社區的理解和支持。黃羅瑞雄說,「我很希望那些曾經得到過我們服務的人士能夠更多支持我們。如果我們幫助過的每個人都承諾每個月捐10塊錢,20塊錢,可能我們就不用去那麼多次到處籌錢了。」

提到對未來的期望,黃羅瑞雄希望能儘快建一棟老年公寓。華諮處現在的樂宜居老人公寓有90套,住著大概120位老人,而在等待名單上的還有300多人,還有人不願等乾脆放棄申請的。最近入住的一位老人等了12年。

「我們不希望老人住到那些Nursing Home去,那些都在北邊、西邊,離開了華人社區,語言不通,食物又吃不慣,有時跟家人聯繫也越來越少,很淒涼。」黃羅瑞雄說,「所以我的夢想是我們可以有另一個老人公寓,希望近期能儘快找到地址,下一個總裁能幫忙建起來。」

想去長時間旅行

12月31日是黃羅瑞雄任華諮處總裁的最後一天,忙慣了的她顯然不會立刻清閒下來,她是多個董事會和委員會的成員,比如奧巴馬圖書館、州政府老年部等,所以她還會繼續參與很多大小事務。

「華諮處現在處在一個很穩健的位置,有很熱心的董事會和能幹的員工,所以我可以很放心的退休。最捨不得的是這裡的員工們,我們建立了很親密的關係,還有我們的客戶,那些老人們,大家都很熟了。」黃羅瑞雄依依不捨的說。

不過她還是很想去旅行,「我1968年畢業,1980年代拿到綠卡,那時CASL已經成立,又忙得沒時間旅行。只有過去15年才有機會出去一些,但很多時候都還在工作。1992年去日本參加一個女性領袖活動時,她們都叫我『the fax lady』,因為我不停地在填基金會的申請表往回發傳真,」她笑著說。

「所以我很希望有時間去旅行。」 顯然,她對即將開始人生一個新階段已經充滿了期待。◇

相關新聞
美國大學橄欖球季後賽 密歇根狼獾隊奪冠
美密歇根州女子贏得300萬美元彩票
節日遊行 美眾議員希望法輪功多傳播真相
美密歇根居民再收到來自中國不明種子包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