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精神問題也是病 疏忽可要命

安省兒童及青年精神問題急診6年增3成

人氣: 4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6年02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周行報導)一名14歲少女手持雙刀在校園內亂砍,導致至少8人受傷,4人入院。該名女高中生的後母2月25日接受採訪的時候稱,這名學生有長期的精神問題,她曾經有暴力傾向,曾經聲稱想自殺。她正在排隊等候接受兒童心理治療師治療。

由臨床評估科學學院(ICES)和癮好及精神健康中心(CAMH)做的一個聯合研究發現,自2006年至2011年,安省急診部門接受的兒童及青年精神問題急診增加了32.5%,從36,229 人次增加到to 49,294人次。

今年2月初發表的這份報告稱,急診最常見的是焦慮症,佔了精神問題急診增加的47%;住院增加了53.7%;這6年中看醫生(非急診)的次數增加了15.8%,多數是看家庭醫生(從502,643人次增加到 591,983人次)。

安省人權委員會首席專員曼蒂尼(Renu Mandhane)對《大紀元》說,這是委員會首次做這樣的研究。「我們想強調有精神健康及癮好問題的人,在不同的社會及經濟領域所面對的獨特劣勢」,希望能幫助政府及相關的民間機構保護這些人的權益。

多倫多居民布朗(Harmony Brown)讀小學時就因為精神問題產生自殺的念頭。經過與死神持續頑強的抗爭,她終於走了過來。她父親在躁鬱症中掙扎了超過15年,在無望、疲憊中被焦慮和絕望消磨,未到50歲便自殺了。布朗說,她從9歲開始開始有自殺傾向,每當覺得情緒不堪重負時,就會想到自殺。
布朗最後一次情緒不穩,想自殺的念頭持續了幾個小時後,就是去了急診室接受治療。

擺脫自卑是第一步

布朗最後一次情緒不穩時,想自殺的念頭持續了幾個小時,最後終於決定去急診室治療。布朗在多倫多癮好及精神健康中心看急診後進了住院部,診斷的結果是嚴重抑鬱症及創傷後應激障礙。

她說,她當時難下決心,是因為擔心不知道別人會怎麼看待她;不知道醫院會否把她留下,不知道怎麼跟公司講。她擔心出院後會成為一個吸毒、失業及無家可歸的人。

多倫多康福心理健康協會總監黃吳淑芳對《大紀元》說,華人移民因為有語言及文化障礙,他們比本地人承受的壓力更大。有些人不想去接受服務,可能是擔心社區對精神病有歧視,他們會比較慢接受自己患了精神病,有些人病了也不知道去何處找服務。

曼蒂尼說,統計數據顯示,安省少數族裔人士報告有精神健康或癮好問題的比例是3.3%,低於非少數族裔及原住民合起來的5.3%。「我們認為這值得注意,因為研究已顯示,少數族裔人士更容易出現精神健康或癮好問題。」

她說:「我的想法是,這可能表明在某些族裔社區有揮之不去的恥辱感,也就是說,有精神健康和癮好問題的人自己不承認。」

黃吳淑芳稱,加拿大5人中有1人患精神病,華人的患病比例應該也差不多。

重建希望最關鍵

精神病沒有病菌,往往是當事人的意識弱到沒法控制自己的思想與行為,要放棄自己時,才出現異常行為。布朗生命深處的求生欲,加上合適的治療,使她找回了自己。

布朗在癮好及精神健康中心獲得了合適的診斷及藥物。她說,最重要的是,這次的治療包括了她未試過的康復療程。她在中心住了1個月後,繼續吃藥及接受門診治療,「漸漸地,康復的最重要因素—『希望』紮下了根」。

「或許,生命不止於在自己有事時假裝沒事,而是有更多的意義,也許我可以變好,或者更好。」 她說,之後的2年裡,她參加了各種精神健康計劃,對自己的病,包括其觸發、警告等信號有了更多瞭解,懂得了感到悲傷或焦慮時應該怎麼做。

「開始很抑鬱的朋友,有機會康復。」黃吳淑芳稱,在康福心理健康協會3個中心接受服務的患者有600多人,有些義工或職員,本身也是從精神病康復過來的,這給患者很多鼓勵和信心。

她說,很多剛患病的人不瞭解病症及治療方法,不懂得在心理上如何自我調節。中心的心理治療組有心理治療師提供幫助,「我們看到很多病人可以康復」。

至於康復的定義,她說,每個人的目標不同,有人認為是可以獨立生活,有人認為能找到一份工作,有人認為可以組織家庭。但對每個人都很重要的一步,是瞭解情況後,願意主動接受治療,並希望得到改善。

==========================================

關心家人心理健康

(大紀元記者周行報導)黃吳淑芳說,精神問題的原因,可能是受到刺激,比如失戀、失業、離婚、經濟困難、人際關係、被欺凌、被歧視等,也可能是家族的遺傳。現在中心最年輕的患者是12歲,有些患者5、6歲時就已經「聽到聲音」。

她說,發現人有精神問題的辦法,是觀察他們的行為轉變,比如對原來喜歡的東西失去了興趣,從開心活躍變成鬱鬱寡歡,開始失眠,而且不是暫時的現象。

「我們就要多關注,與他們交談,看看甚麼原因」。有些人為了追求完美,也會因壓力大而導致精神問題。

黃吳淑芳稱,如果發現家人需要專業服務,可以來康福中心尋求幫助。康福的個案服務,除幫當事人瞭解他們面對的問題,看是否要進一步治療外,必要時也幫

他們申請殘疾福利(ODSP)或臨時的社會福利救濟等。

耆老需要更多照顧

多倫多恆康中心專為耆老提供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經理蔡雅宜對《大紀元》說,老年人最常見的是老年退化症(老人癡呆症),表現上除了容易忘事外,還會有幻想、幻視、幻覺等。產生的原因之一是年紀大;另外就是生活中的壓力,比如大陸來的人或移民,常會因心理落差、兩代人之間的矛盾等帶來情緒或焦慮問題,有些老人家與家人有衝突時,可能無能力搬出去住,也不敢說出來,造成心理壓力大。

「家屬懷疑老人家可能有心理健康問題,比如情緒低落、出現幻覺等,可以直接來找我們。」 蔡雅宜說,心理輔導員做了評估後,如發現有需要,會建議患者去
看家庭醫生,然後由家庭醫生轉介去看精神科醫生。

智障人士精神問題比例高

按安省人權委員會的報告,有學習、記憶及發育障礙的人中,同時有精神問題的比例分別是71.2%、62.6%及57.3%。

榕樹下智障人士訓練中心總監 翁鼎文對《大紀元》說,智障人士容易心態不穩定,有機會發展成精神問題,比如抑鬱、焦慮等。比如中學生有智障問題時,「在學校容易被人欺凌,心理會不平衡」。

安省政府對18歲或以上的智障人士有特別的資助計劃(Passport),幫助智障人士融入社區,包括參加相關的課程、發展生活及工作技能、聘用照顧工人、建立個人生活計劃、為照顧者提供臨時休息機會。

翁鼎文說,中心提供收費的日托服務,學生通常是21歲或以上,大部份學生有政府的資助。在讀高中的時候,學校教師可以幫申請這項政府資助,通常要等2、3年才能拿到。

責任編輯:岳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