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賞析:〈殷其靁〉

作者:明珠

(圖:小玉/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937
【字號】    
   標籤: tags: , ,

《詩經.國風.召南.殷其靁》

殷其靁,在南山之陽。
何斯違斯,莫敢或遑。
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殷其靁,在南山之側。
何斯違斯,莫敢遑息。
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何斯違斯,莫或遑處。
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註釋:

1. 殷其靁,在南山之陽:殷,音隱;象聲詞,形容雷聲。靁,本詩中音義通「雷」。南山之陽,本詩指高山的南面。朱熹《詩經集傳》:「山南曰陽。」這兩句的大意是:王的詔令如雷貫耳,殷殷然響徹在高山之陽。

《毛傳》:「殷,靁聲也。山南曰陽。靁出地奮(震動),震驚百里。山出雲雨,以潤天下。」鄭玄箋:「王命施號令於四方,猶靁殷殷然發聲於山之陽。」綜合兩位古代學者的註釋,其言外之意即:聖王的詔令如雷貫耳,普天震動。聖王的慈悲如高山之雲雨,恩澤天下。

2. 何斯違斯,莫敢或遑:何,代詞;本詩指接受了聖王使命的那位君子。斯,此地,兩個「斯」,前一個表示「這個地方」,第二個表示「那個地方」。違,離去,離開;《說文》:「違,離也。」「何斯違斯」字面意思是「接受了聖王使命的君子,從一個地方離開又去了另一個地方。」遑,音皇;空閒,閒暇。「莫敢或遑」意即「不敢有空閒的時候」。

鄭玄箋:「從事於王所命之方,無敢或閒暇時。」大意是:肩負聖王使命的君子,他們奔走四方,不敢有空閒的時間。

3. 振振君子,歸哉歸哉:振振,音真;誠信仁厚。「歸哉歸哉」,孔穎達疏曰:「言振振然信厚之君子,今為君出使,功未成,可得歸哉?」大意:「既然是誠信仁厚的君子,現在肩負著王的使命行走四方,還沒完成使命(或還沒有圓滿功成),怎麼能回家呢?」所以「歸哉歸哉」在這裡是一句反話。這兩句詩的大意是:「我們是誠信仁厚的君子啊,不完成聖王的使命,我們就不回家。」或者解讀為:「我們是誠信仁厚的君子啊,只有完成了聖王的使命,我們才返回家園。」

4. 殷其靁,在南山之側:側,因為第一句是講「南山之陽」,所以「側」指的是山北和東面西面,三個方位。孔穎達疏曰:「此云『側』,不復為山南,三方皆是。陰,謂山北。左,謂東。右,謂西也。」

5. 何斯違斯,莫敢遑息:息,止,停止的意思。遑息,空閒休息。這兩句詩的大意是:肩負聖王使命的君子,他們奔走四方,不敢隨便停止和休息。(言外之意是「不敢有絲毫的鬆懈」)

6. 殷其靁,在南山之下:下,《毛傳》:「或在其下。」鄭玄箋云:「下謂山足」。筆者認為「下」可以理解為「十方上下」。

7. 何斯違斯,莫或遑處:處,居住。這兩句詩的大意是:肩負聖王使命的君子,他們四海為家,居無定處。

賞析:《毛詩.序》:「〈殷其靁〉,勸以義也。召南之大夫遠行從政,不遑寧處。其室家能閔其勤勞,勸以義也。」大意:〈殷其靁〉這首詩篇講的是勸臣子以義為先,召南諸侯國的大夫官員遠行去施行王的政令,忙碌奔波,沒有閒暇的時間。他的妻子憐惜他的辛勞,勸他以王命為先,完成了王的使命才回家。以全君臣之義也。

對於古人來說,此詩確有勸勉的作用,昭示君子之為官,須恪敬王命,盡忠職守。王命在身不得有絲毫的鬆懈。

筆者發現,〈殷其靁〉不僅是一首勵志的詩篇,它還是一首預言詩。本詩以雷動於南山之陽起興,預示了甚麼呢?《易經.豫》:「靁出地奮,豫。」根據《說文》的註解,「豫」的本義為「大象(大道)」所以,《易經》的這句話大意是:「天雷響而大地震動,大道(開傳)。」

老子《道德經》:「執大象,天下往。」大意:心懷大法大道,能讓天下歸心。

因此筆者將〈殷其靁〉這首詩篇用現代的詩句詮釋出來,請各位讀者自己去解讀和判斷:

殷其靁,在南山之陽。(聖王的詔令如雷貫耳,殷殷然響徹於高山之陽。)
何斯違斯,莫敢或遑。(他們肩負使命奔走它鄉,沒有一日空閒。)
振振君子,歸哉歸哉!(誠信仁厚的君子啊!完成聖王的使命才會返回家園。)

殷其靁,在南山之側。(聖王的詔令如雷貫耳,殷殷然響徹於高山之巔。)
何斯違斯,莫敢遑息。(他們肩負使命奔走四方,不敢鬆懈,克服艱難。)
振振君子,歸哉歸哉!(誠信仁厚的君子啊!完成聖王的使命才會返回家園。)

殷其靁,在南山之下。(聖王的詔令如雷貫耳,殷殷然響徹於上下十方。)
何斯違斯,莫或遑處。(他們肩負使命奔走它鄉,四海為家、無悔無怨。)
振振君子,歸哉歸哉!(誠信仁厚的君子啊!完成聖王的使命才會返回家園。)

結語:〈殷其靁〉這首詩預示了現在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一件事情,如果您看明白了這首詩篇,那麼恭喜您!如果您還看不明白這首詩篇,那麼請您快快去找真相!@*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的傳統文化貫穿了對天地神明的敬仰,上古的聖王依天地之法則,創造了中華文化,並以道德教化世人,無為而天下治。據《易經.繫辭 下》記載:「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唐朝的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頂峰時期,唐詩就是那時應運而產生的;唐人從皇帝、文人到庶民無不敬奉天地神明。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對神的敬仰,對道德的崇尚,根本就不可能產生唐詩。
  • 「元旦」一詞,漢代以前稱「元日」,據《尚書‧堯典》記載:「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詢于四嶽,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漢‧孔安國(孔子的十一代孫)注曰:「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也就是說正月初一這天,舜接受了堯的禪讓。又據《禮記‧月令第六》記載:「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
  • 祭灶日(祭祀灶神)過後才能開始貼春聯;普通官員或老百姓都是用紅紙寫春聯,只有皇宮內廷或皇族王公之家,才能用鑲紅邊或藍邊的白紙來寫春聯。
  • 考考自己的素養和直覺,門聯上橫寫橫貼的那一幅聯叫什麼?橫幅、橫批或橫披?作者對三詞做了考證。現代人習稱「橫批」,到底出自何時?錯在何處?
  • 談起「對聯」,我們還得介紹一些對聯的基本常識。嚴格說來,「對聯」是指「對句」和「門聯(楹聯)」(其中包括春聯)。「對句」是唐末及宋代以後文人流行的一種文字遊戲,它的寫作方法一般按照唐詩中今體詩的對仗方法來寫,但不像今體詩平仄要求那麼嚴,也不用押韻,但有一個原則就是「出句」的最後一個字如果是仄聲,那麼「對句」的最後一個字一定要平聲,反之亦然。
  • 北宋的元祐(宋哲宗趙煦的年號)年間,當時宋朝與遼國交好,文禁甚寬。使節之間的往來亦常以談詩論文相娛樂。蘇東坡曾擔任過與遼國通好的使臣。而遼國的使臣久聞蘇軾大名,有心難為一下這位大學士。某日,遼使告之蘇軾,遼國有一句:「三光日月星」,舉國無人能對。因以之請蘇東坡對句。
  • 明朝的大臣梁儲為官清正,敢於直諫;他是進士出身,由翰林編修累官至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加太子太師銜,一度出任台閣首輔(丞相)。據祝枝山《猥談》記載,梁儲髫齡時,已具公輔之量。
  • 門聯也稱楹聯,是將聯語或掛或貼或直接刻在門柱或楹柱上。門聯創作和張貼有一個注意事項就是,哪一聯的最後一個字是仄聲的(依《平水韻》區別),就是上聯,貼在門的右邊。另一聯的最後一個字是平聲,貼在門的左邊。
  • 去過杭州西湖岳墳的朋友應該知道,墳前有鐵鑄的秦檜夫婦及萬俟卨、張俊四像,鐫姓名於胸次,跪於門外。有松江徐氏女題楹柱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 唐太宗所寫的景物詩,藝術成就是相當高的,手法也有獨到之處,可是歷代卻少有人注意到。筆者認為,想研究唐詩,寫好唐詩,不可不認真的讀一讀唐太宗寫的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