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兵仙」韓信妙用《孫子兵法》

作者: 劉曉
圖左為清代上官周所繪韓信像,右為《孫子兵法》譯本竹簡。(大紀元合成圖)
font print 人氣: 14745
【字號】    
   標籤: tags: , , ,

秦末漢初叱吒風雲、並開兩漢之基的大將軍韓信,可以說是戰無不勝。《漢書補注》引唐朝大將李靖的話說:「張良所學,《六韜》、《三略》是也;韓信所學,《穰苴》、《孫武》是也。」《穰苴》和《孫武》都是古代著名的兵書,《穰苴》的作者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軍事家田穰苴,《孫武兵法》又稱《孫子兵法》,是同時期吳國的將軍孫武所著,該書計十三篇,被譽為「兵學聖典」。

而韓信熟讀兵法卻不為兵法所拘泥。韓信所著兵法三篇雖未能傳世,但他所創造的一個個經典戰例,卻留名千古,一直為後世兵家所稱道。他的一些戰例成為軍事教學的經典案例。後世評價:「言兵莫過孫武,用兵莫過韓信」。

形人而我無形之陳倉之戰

《孫子兵法》開篇的《計篇》說道:「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虛實篇》說:「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意思是使敵軍處於暴露狀態而我軍處於隱蔽狀態,這樣我軍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敵軍兵力就不得不分散。

韓信在剛剛被劉邦拜為大將後,第一場小試牛刀的戰役就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公元前206年六月,韓信趁項羽進攻齊地(今山東地區)之機出兵東征。出征前,韓信先派樊噲等人率兵假裝修復已被劉邦進漢中時燒毀的棧道,吸引秦軍的注意力,而其親率大軍則從陳倉小道進入秦川,渡渭河,攻下了陳倉城,並進襲雍城,還擊敗了趕來馳援的原秦將後投降項羽的章邯軍隊。隨後漢軍主力揮師東進,占領了三秦,秦朝宣告滅亡。這次戰役首次彰顯了韓信卓越的軍事才華。由此次戰役出現的新成語「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亦成為後世兵家的謀略。

而在後來面對與楚軍夾擊漢軍的魏王豹時,韓信同樣使用了聲東擊西、避實就虛的戰術,主力偷襲魏王豹,並最終將其生擒。出其不意的安邑之戰的勝利不僅為漢軍補充了兵力,加強了對楚軍的正面防禦,而且為後來韓信滅代、破趙、降燕、克齊奠定了基礎。

背水一戰之大勝趙國

《九地篇》中談到了各種軍事地理情況,並稱:「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泛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意思是「處於散地就不宜作戰,處於輕地就不宜停留,遇上爭地就不要勉強強攻,遇上交地就不要斷絕聯絡,進入衢地就應該結交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糧草,碰到圮地就必須迅速通過,陷入圍地就要設謀脫險,處於死地就要力戰求生。」

韓信在攻取了關中,東渡黃河用三個月時間滅亡了魏國、代國後,越過太行山,逼近了趙國。若要攻打趙國,韓信的部隊必須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命令大將陳餘率三十萬大軍集結在井陘口,阻擋韓信人馬。陳餘的謀士李左車獻計道:「此地地勢險要,道路曲折,樹木眾多。只要我們深挖溝,高築壘,再閉守營寨不出,不出十天便可活捉韓信。」

然而自負的陳餘卻認為:「兵書上說,有十倍於敵方的兵力就可以包圍他,韓信不過二三萬人馬,我們怕他做甚麼!」一口回絕了李左車的建議。

韓信聽說陳餘沒有採納李左車的建議,心裡暗暗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衝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對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到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見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很快殺死了陳餘,活捉了趙王。

勝利後,將領們詢問背水一戰可以取勝的原因是甚麼,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拚命呢!」

此戰役使後世又多了「背水一戰」這個成語,多用於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喻有「決戰」性質的行動。

上兵伐謀之智取燕國

《謀攻篇》中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謀取勝,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敵,再次是出動軍隊攻敵取勝,最下策才是攻城。而韓信就是用此計,不費一兵一卒拿下了燕國。

在取得井陘戰役勝利後,韓信重金懸賞捉拿李左車,幾天後,李左車被抓。就在眾將領以為韓信必殺他之時,韓信卻親自為李左車鬆綁。李左車道:「敗軍之將不敢言勇,亡國之大夫不敢圖存,我是將軍的俘虜,將軍何以這樣對待一個俘虜呢?」韓信回道:「從前百里奚曾在殷生活過,秦國重用了他,後來才強大起來。今天您好比是百里奚,我是誠心向您請教,請您不要推辭。」

李左車見韓信確實敬重自己,便說道:「將軍連克魏代,勢不可擋,但如果再要去攻打燕國,恐怕會感到力不從心。」韓信便問其有何高見。李左車告訴他只要修書一封,曉以利害,便可使燕國不戰而降。

韓信深以為然,馬上修書,信中闡明了漢軍得天獨厚的優勢、燕國所處的劣勢,並派一名能言善辯的使者前往燕國。同時按照李左車的指示將軍隊拉到燕國邊境線上,排出一副要進攻的架勢。燕國國君早就聽說趙國滅亡的消息,在看到邊境線上威風凜凜的漢軍後,就投降了。

以利動敵之濰水會戰

《兵勢篇》中說:「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意思是善於調動敵軍的人,向敵軍展示一種或真或假的軍情,敵軍必然據此判斷而跟從;給予敵軍一點實際利益作為誘餌,敵軍必然趨利而來,從而聽我調動。一方面用這些辦法調動敵軍,一方面要嚴陣以待。楚漢時期重要的一場轉折性戰役濰水之戰就是如此。

公元前203年的漢軍與楚齊聯軍在濰水會戰。楚齊聯軍除了齊國的軍隊外,還有項羽派來增援的二十萬大軍,大將龍且領兵。有謀士勸龍且說:「漢軍遠離本土,拚死戰鬥,它的鋒芒銳不可當。而齊、楚兩軍在自己的家門口作戰,士兵容易逃散。因此不如修築深溝高壘固守,讓齊王派遣他的心腹大臣去招撫已經丟失的城邑。已喪漢軍之手的城邑聽說自己的君王還健在,楚軍前來救援時,必定都會反叛漢軍。雙軍容居在遠離本土二千里的齊地,如果齊國的城邑全起來反叛它,漢軍勢必無處取得糧草,這樣即可以不戰就使他們投降了。」但龍且瞧不上韓信,決意與其正面交鋒。

面對著勢大的敵軍,韓信連夜令人製作了上萬個盛滿黃沙的皮囊,堵在河流上,自己則率一半將士渡河襲擊敵軍,隨即假裝戰敗,往回奔逃。龍且信以為真,率兵追擊韓信。在敵軍追趕渡河之際,漢軍刺破皮囊,黃沙流失,河水復流,將敵軍截為兩段,對方主力倉促之間不能渡河,龍且被漢軍殺死,敵兵潰敗。漢軍隨即滅了齊國。

此戰,韓信、曹參等不但消滅了齊楚僅餘的一支有生力量,斬斷西楚之右臂,而且還占領了三齊之地。此戰扭轉了楚漢之間的根本局勢,使楚漢之爭逐漸明朗化,項羽再無能力滅漢。

攻心為上的垓下之圍

《軍爭篇》中有這樣的說法:「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韓信征戰史上廣為人熟知的是迫使項羽自殺的垓下之戰,就是典型的心理戰。

公元前202年,楚漢在垓下決戰。當時漢軍兵力約有七八十萬人,項羽有約十萬人。韓信自率三十萬大軍為前陣,正面迎擊楚軍。經過數次交鋒,漢軍終於大敗楚軍,但漢軍傷亡也十分慘重。僵持中,為了瓦解楚軍的鬥志,韓信下令漢軍唱起楚地的歌。當項羽和其士兵聽到「四面楚歌」時,大驚失色,以為漢軍已經完全占領了楚地而無心戀戰。

項羽連夜起來,到軍帳中喝酒。回想過去,有美麗的虞姬,有寶馬烏騅,而今⋯⋯於是項羽慷慨悲歌,自己作詩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馬不馳啊怎麼辦,虞姬啊虞姬你怎麼辦!」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在項羽率八百多人突圍後,虞姬自殺,楚軍因此全面崩潰。

而突圍的項羽在漢軍的追殺下,依然勇猛無比,一人殺死漢軍百餘人。在烏江邊上,損失慘重的項羽,自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選擇了自刎而死。

垓下之戰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開啟了漢王朝四百年的輝煌歷史,而「漢室天下韓信打」之說法一點也不為過。精熟兵法且能妙用韜略的韓信憑藉著其非凡的軍事才華,在中華歷史上熠熠閃光。時人推許他為「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後世亦嘉許其為「戰神」和「兵仙」,而對於他被劉邦殺害的結局,後人大多十分嘆息。宋代預言家邵雍在《謁韓信廟》詩作中就寫道:「當初若聽蒯通話,高祖功名未可知。」這足以表明韓信在歷史上有著怎樣重要的地位。@#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統一的過程中,曹操「外定武功,內興文學」,一方面廣納文士,形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學局面;一方面自己身體力行,創作了不少流傳後世的詩作。正如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所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尤其是曹操,其詩悲壯慷慨,震爍古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種充滿激情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爽朗剛健的風格,後人稱之為「建安風骨」,曹操無疑是其最為重要的代表。
  • 「非常之人,超世之傑」,這是《三國誌》對魏武帝曹操的評價。作為「超世之傑」的曹操不僅是中華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一位上馬能殺敵,下馬能賦詩,且精通音律、能歌善舞、善弈圍棋的博學之士,其書法造詣十分深厚,有「金花細落,遍地玲瓏;荊玉分輝,瑤若璀粲」、「筆墨雄渾,雄逸絕論」之大美。
  •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再沒有哪一個朝代的先民,似秦朝人那樣勤勉勞碌。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削平六國而登至尊,赫赫大秦走過十五載極盛光陰,它的帝君和子民夙夜匪懈,經營四海,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世界奇觀,驚豔了萬世。
  • 魏武帝曹操詩歌有云:「天地間,人為貴。立君牧民,為之軌則。」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其濟世安民、肅清寰宇之志及一統天下的雄心和抱負,躍然紙上。而為了實現這雄心和抱負,曹操憑藉其非凡的政治和軍事才能,金戈鐵馬,歷經三十餘戰,終於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的分裂狀態,延續了漢王朝的統治。期間,多少英雄歸附,多少豪傑嚮往,多少經典故事流傳。宋代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上說曹操「有大功於天下」。
  • 古往今來,能成其大業者,都必定具有淡泊精神,即收斂「天下唯我獨尊」的物質和精神慾望,而以天下之大業為己任。三國時期的奇才諸葛亮自甘淡泊隱居隆中,之後才有了負天命輔佐劉備成就基業;而身處同一時代的曹操,同樣甘於淡泊,放棄物質享受,並虛懷若谷,從諫如流,廣招人才,實現了其濟世安民、肅清寰宇之志及一統北方的雄心。
  • 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秦始皇堪稱是一位雄才大略、無比偉大的皇帝,他在其近五十年的人生中,卻做了如下震古爍今之事:統一了天下;確定「皇帝」稱號;廢封國,實行郡縣制;採取三公九卿制;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法令;使車同軌、道同距;修建長城;修建靈渠;修建阿房宮;留下了世界奇蹟驪山陵墓⋯⋯可以說,歷史上沒有哪一個改朝換代的皇帝如他這般具有開創性,他所建立的全新的政治、文化和經濟制度,不僅影響了當世,而且垂范後世,影響達兩千年之久,迄今中國人仍深受其影響。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秦始皇,誠可謂是千古一帝!
  • 《說文解字》中說:「信,誠也,從人,從言。」也就是說,「人言成信」,「誠從成言而得」。要做到「信」,必須說話誠實,言出必踐。三國時期統一北方的魏武帝曹操就是這樣一個「以信待人」之人,天下英雄因而多歸附他。
  • 或許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將周瑜與「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聯繫在一起,但歷史的真實卻與之相反。(公有領域/大紀元製圖)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宋代大文學家蘇軾這首氣勢磅礡的詞作中提到的「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郎正是三國時的風雲人物之一:江東孫權的大將周瑜,周公瑾。
  • 在歷史的舞台上,中原王朝上演的劇目,每每觀來輝煌壯觀,其中大明王朝為挽救瀕臨滅亡的朝鮮王室,演繹的「存亡繼絕」正統王道,以天朝雄風,驅除外邦覬覦,揚大明國威於芸芸大千。這場大戲,因青史一筆「東洋之捷,萬世大功」,成為支撐朝鮮王室再生的主軸。
  • 秦國以及統一後的秦朝非常重視治吏。為了加強吏治,秦法對官吏的選任、官吏的職責、官吏的考核以及官吏的獎懲方面都有著嚴格的規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