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智囊披露中共經濟政策轉變的背後原因

人氣 8999

【大紀元2016年04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默迪綜合報導)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大陸目前的經濟策略是實行供給側改革。近日,有北京高層智囊團成員許善達披露了當局不得不轉變經濟政策、實行供給側改革的背後原因。

許善達是中國經濟50人論壇學術委員會委員,鳳凰財經引述他的話表示,中國經濟下行不可逆轉,而且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現在能做的只能是如何使下行速度放緩,這是供給側改革的背景。

所謂「供給側」,官方給出的解釋是「三去一降一補」,即去產能、去槓桿、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

談到實行這一經濟策略的原因,許善達承認,主要就是因為以前長期依靠投資、消費、外需來刺激經濟的政策難以遏制經濟下行。

投資、消費、外需的經濟刺激政策失靈

許善達首先提到2008年、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時候,當時的高層為了避免經濟下行,推出了四萬億人民幣投資政策,依靠投資來支撐經濟,也就是大量發放貸款、投放貨幣。

但是,雖然這四萬億暫時避免了經濟下行,但其實只是在推遲而已,從2011年、2012年開始就再也維持不下去了,這說明依靠投資來維持經濟發展是不可持續的。

更嚴重的後果是加劇了產能過剩,因為那四萬億中的相當一部分投到了當時已經產能過剩的行業,比如鋼鐵、煤炭等。雖然2012年開始逐漸改變了投資領域,但之前的投資項目無法停工,否則損失更大,所以就造成產能過剩越來越嚴重。

公開數據顯示,中國的產能過剩非常普遍,比如鋼鐵行業去年產能過剩5億噸,煤炭行業產能過剩20億噸。經濟學家吳敬璉曾在今年3月份公開表示,「中國過去有競爭力的產業都不行了」。

談到國內居民消費,許善達說,過去30多年來,中國居民的消費率一直在下降。公開數據顯示,2000年以來,中國居民最終消費率長期低於50%,並逐年下降,2000到2011年期間,從46.4%下降到35.5%。而同一時期,美國的居民最終消費率一直保持在70%以上,英國超過60%,日本和韓國也在50%~60%之間。

但是要想拉動內需,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增加居民收入,這裡就存在一個矛盾,提高居民收入就意味著降低政府和企業收入比重,同時還有冗員(應該裁減的員工)的工資、社保的問題。所以短時間內很難做到,當時投資四萬億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拉動內需不如投放貨幣來得快。

此外,在面對外需不足的問題上,以前是大規模對外投資,這樣做的矛盾所在是,一方面會導致財務虧損非常大,但是如果不這樣做,外需就會萎縮,國內產能過剩更加嚴重。

責任編輯:劉毅

相關新聞
G20財長峰會開幕 各國憂慮中國經濟
中共政協發言人回應經濟硬著陸和裁員潮
三句話看懂當前的中共經濟政策
經濟學者:當局對計劃經濟體系的最後一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