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給住房 遊民真的變少了

人氣 160

【大紀元2016年04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郭淨綜合報導)根據最近的一項統計,猶他州首府鹽湖城(Salt Lake City)至2015年底,市區內的遊民幾乎看不見。猶他州採用「先安置(Housing First)」的成功經驗,甚至帶動其他州政府陸續跟進。

輔導後安頓 成效不彰

根據猶他州官方統計,無家可歸的族群裡,41%的單身者、31%的家庭,大約一年可結束遊民、回歸正常生活。僅約3.9%~6%的人會長時間流浪在外,成為「長期遊民(the chronically homeless person)」,他們流落於街頭、醫院、監獄之間,甚而成為在地治安隱患、公衛死角。

對於這群無法脫離街頭生活的人,猶他州原本的處置策略是「輔導後安頓」:先幫助街民戒酒、戒毒、治病、職訓等等,按步驟輔導產生一定效果以後,才幫忙安頓居所,只可惜「輔導後安頓」的成功案例不多,反讓鹽湖城的遊民人數持續增加。

直到2003年,鹽湖城的社工從紐約州的「先安置」遊民政策中大獲啟發。

甚麼是「先安置」

「先安置」的創始來自於紐約的加拿大籍心理學家史貝瑞斯(Sam Tsemberis),史貝瑞斯是精神殘疾遊民輔導組織「住房之路(Pathway to Housing)」的創辦人,他在1980年代開始在紐約擔任臨床心理醫師,治療遊民精神問題的過程,發現街頭生存極其複雜,惡劣環境使遊民的病情難以好轉,總是同一群人在醫院進進出出。

史貝瑞斯想要改善病患處境,找了4個志同道合的夥伴,試著尋求其他更好的處置方法,反覆檢討實務問題後,「先安置」的概念逐漸成形。

「先安置」,就是不問遊民狀況好壞,不論遊民淪落的理由為何,一律先安排住處,安頓後才實施後續治療與輔導。這個提案有違經驗法則,史貝瑞斯也飽受攻擊,並預期計畫一定失敗收場。

他的提案後來獲得聯邦政府50萬美元資助,讓史貝瑞斯團隊有機會長期追蹤139名精神異常的遊民,觀察「先安置」的成效。這些接受安置的遊民,88%都待在配給的住所,沒有回到街上討生活,成效好的出乎所有人意料,而其他處置方式,最多幫助6成遊民脫離流浪。

在此同時,賓州大學社會政策專家柯翰(Dennis Culhane)精算成本後發現,1989到1997年間紐約市與紐約州處理長期遊民,傳統輔導與「先安置」政策,兩者的成本差別很大。結果顯示,傳統的處置方式,遊民進出收容所、急診室、警察局、監獄的機率頻繁,政府平均每年為每人支付 40,449 美元,相反地,遊民一旦先安頓於固定住所,再給予後續輔導,每人每年平均花費約24,167美元,反而更省錢。

美國聯邦政府於是在11個城市擴大實驗「先安置」方案,結果證實:減少遊民人數的同時,公共支出大幅縮減。

「10年終結遊民」計畫

紐約等州的成功案例,也讓猶他州決心倣效。不過,各州有其情況,現實考驗隨之而來。該如何說服心態保守的議會支持預算?該輔導遊民入住哪裡才不會引發居民抗議?

猶他州政府想到一個快速解決問題的方法,大膽向教會商借管理人才,將教會在國際救援的經驗運用於遊民安置;而教會慨然允諾出借能力最強的幹將,促成官民合作。

猶他州先展開小規模「先安置」嘗試,挑選17名精神不穩定的遊民,直接供應獨立住所,之後才進行後續治療、輔導。21個月後,14人仍住在配給的公寓,而只有3人離開居所,其原因是生病身故。

這批遊民不再回到街頭的結果,激勵猶他州在2005年大膽制定了「10年終結遊民」計畫。任務小組成員除了遊說議會批准經費,同時整合民間捐助、聯邦政府資金,建制了納入長期遊民、全家流浪、逃家青少年、落魄退伍軍人等全方位的遊民輔導系統。

猶他州雖然每年都會有約1.4萬名流落街頭的遊民,但透過多元輔導系統,多數人生活都能快速回到常軌,而長期流浪的遊民人數則銳減91%。

目前2,166人先後入住友善公寓,最後等待安置的逾百遊民,也全都列冊管理。所有接受住房安置的遊民都不是米蟲,他們每個月都按個人能力,支付收入30%或50美元的房租,當他們的身心狀況因為穩定環境而好轉,恢復自立更生,州政府房租收入也能穩定增加。◇

責任編輯:馮文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