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秦始皇一統中國 掃六合何雄哉

作者:柳笛
font print 人氣: 182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公元前259年正月,距秦趙的長平之戰數月不遠,四十萬大軍慘敗的趙國之殤尚未撫平,趙都邯鄲又出現了一樁異事。《東周列國誌》載,城中某處人家, 紅光耀天,百鳥翔集,一聲嘹亮宏大的嬰兒啼聲響徹了周邊街巷。再看那嬰兒,豐準長目,方額重瞳,口中含有數齒,背項有龍鱗一 搭,真帝王之相也!

每當聖賢下世,必有異於常人的徵兆,天地間也多呈現祥瑞氣象,這些真實的歷史總因時光久遠而逐漸被後人誤認為傳說。這段秦始皇出世的神聖場面,雖是小說家言,卻將這位千古一帝的非凡與神異生動再現。這個伴著神蹟而來的幼小生命,此時貯藏著一個偉岸英武的靈魂,攜強秦之靈威、六國之震悚降臨人間。甫出世,他便已擁有君臨天下的風采,在未來的數十年歲月中,他將擁有無雙的智慧和魄力,把中國歷史推向一個嶄新的紀元!

生於戰火憂患的秦王政

生在趙國,母親姓趙,那個嬰兒理所當然以「趙」為姓,是為趙政。他更有一個尊貴的身份——秦昭襄王的重孫。而他生於憂患,因父親異人入質於趙,不得不寄人籬下;加上兩國緊張的對戰關係,一家人的生命隨時處在危險之中。

這憂患也是天下人的。周天子式微,禮崩樂壞,春秋戰國的諸侯國君併起爭霸,使這片神州大地慘遭五百餘年戰火。這戰火正在趙政身邊蔓延。趙政尚不滿周歲,秦、趙之間又發生了持續兩年之久的邯鄲之戰,這一次,乃是趙、魏、楚三國聯手,重創十萬秦兵。兩歲時,父親回國登基,他和母親的境遇更加艱難。

公元前255年,楚考烈王發兵攻魯,次年滅魯。公元前254年,衛國被魏國兼併,成為其附庸國。公元前251年,燕國攻趙,反割讓五座城池;也就在這一年,八歲的趙政與母親得以歸秦,更名為嬴政。從這之後,小嬴政的運勢發生逆轉,13歲登基,委國事於大臣;22歲親政,肅清朝野風氣,主掌大權。

秦王政在戰火中出世,又在秦國乃至天下的戰火中堅強成長。從趙政、嬴政到秦王,生命最初的十三年,他在天意的安排下走過一段曲折的成長之路。或許可以設想,秦王政的童年深入民間,親身體驗著征伐帶給百姓的苦難。危難之中蘊含著轉機,這段經歷更磨礪了他處危亂而不驚的沉穩和毅力,激發了他開萬世太平的理想與氣魄。因此,他又用十年的時間,隱忍待發,從秦王宮的幕後登上舞臺。當他端坐朝堂,接受百官拜賀時,一位弱冠少年正式成為經天緯地的國君;此時,他振羽揚鞭,山河為幕,兵馬為筆,即將親筆書寫一段氣勢恢弘而又輝煌無比的秦朝歷史!

趙、韓、燕歸秦

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經數百年征戰兼併,只剩秦、齊、楚、燕、韓、趙、魏七雄及宋、越等幾個小國。諸侯不臣,妄圖尊大,各地謀士遊說列國,戰略、外交、合縱、連橫等戰術層出不窮,致使戰事越發頻繁,道德也越發淪喪。無論天下共主的上古時代,還是封土建國的夏商周朝,中國歷史的大勢是「合」。世道愈亂,愈是走向終結的尾聲。而此時周王室,已無實力號令天下。而秦王政繼承的秦國,經過六代君王勵精圖治,國富兵強,盡收天下英才。此時由他收拾舊山河,又有王翦、王賁、蒙恬、李信等大將助他決勝千里,因此秦國君臣甫出場,便如山洪奔流、風捲殘雲,治百亂於一瞬。

978px-ZH
戰國七雄形勢(Philg88/維基百科)

 

戰國七雄之國力,以西邊秦國最強,其餘六國在東,土地南北相連,多次組成「合縱」聯盟抗秦。歷史沒有告訴後人,秦王政如何發奮圖強、如何研習兵書武藝,但秦王政是上天送來的英主,獨秉天資,他生於一朝亂世的戰火,便已預示著他將利用戰火滌蕩這個混亂無道的世界。他不曾上馬殺敵,卻是秦國軍事核心的決策者,用「遠交近攻」的戰術迅速瓦解了東方諸侯的聯盟,一鼓作氣連年征戰,終將各個諸侯國徹底擊敗。

Qin_first_emperor_annals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Bjoertvedt/維基百科)

 

翻開《秦始皇本紀》便可看到,秦王政親政第二年(公元前236年),便調兵遣將,把戰事速速推向臨近的趙國。當時趙軍北上伐燕,秦王政以為是絕佳戰機,派秦將王翦、楊端和、桓齮領兵東向,發起初戰。長平之戰後,趙國雖未恢復元氣,但實力猶存,大將李牧能征善戰,是統一道路上最強勁的對手。滅趙之戰,不僅是一場硬碰硬的強者對決,更是將士們的心理和身體素質的重大考驗。秦軍兵分兩路,沿西路和南路逐步合圍邯鄲,戰事的進展互有勝負,甚為曲折,每當遇到趙將李牧,兩軍便處在相時而動的對峙場面。一等就是兩年、三年,秦國將士不敢有一刻鬆懈。就在千鈞一髮之時,趙王受離間計迷惑,冤殺李牧,終致軍心渙散。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王翦從太行山高地向下進攻,勢不可擋,一舉攻克邯鄲,俘獲趙王。趙公子率殘部逃亡代邑,自立代王,與燕聯手欲作最後抵抗。這支窮寇已不足為懼,王翦帶領秦軍繼續東行,等待新的任務。

秦師九年攻戰,五出奇兵,終於收降實力最強的趙國。放眼四望,誰堪為秦王敵手?趙國覆滅,直接原因是趙王的猜忌和昏昧,自毀長城;而更深層的原因,仍是秦國君臣一心,奉行天道。秦將指揮若定,秦軍驍勇善戰,而敢於放手軍隊深入敵國九年的秦王,又是怎樣的胸襟和魄力,將數萬兵馬全權交付幾位愛領,靜心等待他們的捷報!

攻趙的過程中,秦王政仍有作為,創造不戰而屈人之國的奇蹟。前兩次攻趙,韓王震恐,於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年)請降,主動獻出韓國地圖和國璽,願為藩臣。兩年後,秦王派內史騰入韓,將韓改置為潁川郡,不費一兵一卒招降韓國。

在天下一統的大勢中,六國之中有順應天命主動歸附的,也有逆天而行自取滅亡的。趙國國土併入秦之後,弱小的燕國瞬間與秦接壤,隔易水而望。王翦率軍入駐中山,燕國上下寢食不安。燕太子丹按捺不住,謀劃「荊軻刺秦」的毒計。秦王政二十年(前237年),天子一怒,揮師伐燕,王翦率秦軍主力從易水上游突襲燕、代聯軍,大破之,繼而北進,攻克都城薊,燕王與太子逃亡遼東,燕名存實亡。

楚、魏、齊歸秦

秦王政雷厲風行,親政幾年間便一路向東,迅速瓦解合縱聯盟。此時天下僅剩齊、楚、魏三國。齊國在最東方,向來與秦交好;魏國在秦、楚之間,國土日削月割,僅剩都城大梁及周邊小城;楚國雖然也被侵蝕,仍然擁有六國中最廣的土地,而且戰國以來素有「橫則秦帝,縱則楚王」的輿論,此時的楚國成為統一進程的又一阻力。

二十二年(前225年),三十多歲的秦王政雄才偉略,決心發起滅楚之戰。他大膽啟用新人李信和蒙恬,領二十萬大軍浩浩南下。李信曾在追擊燕軍殘部時,一路追擊到遼東,他過人的武勇和毅力將燕軍逼向絕境,最終獻太子首級乞降。秦王政對年輕小將激賞不已,一番問答過後,便決心拜為主將,攻打南方最大的楚國。然而,當時的老將王翦認為,非六十萬大軍不能克楚,在進諫無果後負氣辭官還鄉。

秦楚對陣,楚國派出了身經百戰的名將項燕。李信兵分兩路,和蒙恬各領一軍攻楚,一路都未遇到激戰,順利進入平輿、界首兩地。初時頻頻告捷,李信一隊孤軍深入,遭到項燕的全力反擊,頓時大亂。李信率殘部奔至城父,與蒙恬會合,項燕領楚軍窮追不捨,疾行三日三夜,發起強攻。第一戰,以楚人的暫時勝利告終。

秦王政得知兵敗消息,並沒有深陷於挫敗感,而是立即醒悟,前往王翦家宅,請求他復出滅楚。時值嚴冬,秦王政不惜以帝王之尊,頂著凜冽寒風,乘四馬輦車登門拜訪。老將王翦心中感佩,立即應允出征。他同李信一樣,順利進入楚境平輿一帶,卻下令讓六十萬大軍安營紮寨。每日他只是慰問士卒,堅守不出,如此一年之久。反觀楚軍,項燕進退兩難,因兵力不足無法驅逐秦軍,日夜嚴陣以待,反被楚王誤以為「怯戰」,屢被催促責備。寒冬又至,項燕只得調兵東撤,王翦大軍經一年休養生息,完全適應楚地水土,兵強馬壯,突然全面出兵,一戰而擊潰楚軍主力。隨後,秦軍破楚都,俘楚王,將楚納入秦國版圖。秦軍巧用「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的兵法,從心理和氣勢上完勝楚軍,故而能夠以逸待勞,一舉攻城。

在攻楚的第一年,王翦之子王賁便分領一支軍隊,轉道攻打魏國。魏都城大梁城牆堅實,易守難攻,王賁借地利之便,引附近的狼湯河水倒灌大梁。水淹三月,城牆紛紛坍塌,魏王出城投降。

時至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神州大地僅剩下兼併五國的秦國和孤立東海畔的齊國。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6年),王賁奉命伐齊,兵臨齊都臨淄。齊王建才能平庸,心知歸秦已是天下大勢,遂不戰而降。至此,秦王政走完了削平六國、重整山河的統一之路。

收百越、逐匈奴

五百年的紛爭殘局,秦王政用短短十九年,將散落的子民重新凝聚,將分裂的國土重新化為一體。自西向東,自北而南,秦王政所到之處,盡為王土,周天子做不到的事情,他圓滿地完成了,當仁不讓成為人間的主宰。

秦併天下之初,他曾對臣子講述滅六國的原由:六國或是背其盟約,或是彼此勾結謀害秦國,或是使用陰謀詭計暗害秦王,各國君主先後阻撓秦國統一,唯恐天下不亂,因此平六國乃是順天意、合民心之舉。他還說:「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有此番豐功偉業,他正式從秦王政改尊號為秦始皇,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中國也進入延續兩千年的統一帝國時代。這第一個時代的國號,名「秦」!

秦始皇以秦為西陲,向東一直打到海濱,中原大定,他又將戰線推向南北兩端。眼前疆域萬里,但在嶺南一帶的密林深處,黃河流域的風沙塞外,尚有外族百姓散居山嶺,侵擾秦境。南征百越,北逐匈奴,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南征北戰,秦始皇在統一後的開邊戰爭,奠定了未來中國的遼闊疆域,同樣是功在千秋的帝國鴻業。

在即位的第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趙佗兩位大將出馬,領兵五十萬,南下進攻百越。屠睢兵分五路南下,每路約十萬兵力,行進中各自徵集或抓捕逃犯、流浪者、商人、貶官等人赴百越墾殖定居,將打仗和移民任務同時進行,在多民族統一的進程中,同時加速中原文化的傳播。起初,秦兵長期在北方生活、作戰,難以適應南國濕熱的氣候,加上糧餉供給不足,第一次出兵並不順利。百越人善於跋山涉水,多次在夜間偷襲秦軍,一度獲勝,主帥屠睢戰死沙場,戰爭進入對峙階段。

Lingqu_Canal
現代殘存的靈渠(Farm/維基百科)

 

為了扭轉糧草供給的困境,秦始皇一封詔令,秦國上下集中人力耗時五年,開鑿一條自東向西溝通湘江、漓江的靈渠。靈渠的開鑿,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為秦統一嶺南提供了可靠的物資保證。在竣工的當年(前214年),任囂、趙佗奉帝命再次出征,三十萬秦軍長驅直入,勢如破竹,很快擊潰百越軍,將嶺南地區劃入秦朝版圖。四年之後(前210年),秦軍第三次出兵,把疆域擴展至今天的越南北部,百越之戰這才落下帷幕。

北逐匈奴,始於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出征的大將是當年隨李信攻楚的蒙恬。戰國時期,北方活動著三大遊牧民族,其中以匈奴最強。在秦始皇忙於統一六國期間,匈奴人趁虛而入,侵占隴西、河套一帶,襲掠秦、趙、燕之北境。待完成統一大業,秦終於有機會抽出大量兵力驅逐匈奴,解決邊患。蒙恬兵分兩路,親率主力從上郡北出長城攻其東,另一路經義渠、蕭關攻其西,在黃河之濱展開一場激戰,收取河南地。次年,蒙恬又率大軍北渡黃河,殺入陰山、賀蘭山,迫使匈奴人倉皇而逃,遠遁北漠七百里,不敢南下而牧馬,原先被占領的秦、燕、趙之地盡數收復。北逐匈奴後,蒙恬又長期鎮守邊疆,帶領著三十萬雄師修築長城,抵禦匈奴。

至此,秦始皇時代的戰爭基本結束,古代中國在秦始皇的縱橫指揮下,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秦朝的版圖,東臨大海,南抵越南,西至荒漠,北及陰山,當時人跡所及之地,盡在秦始皇掌握之中,可謂坐擁天下。從分崩離析的群雄爭霸,到四海歸附的多民族統一帝國,秦始皇發動二十餘年的義戰,終結紛亂的戰國殘局,與之相伴的,還有秦始皇獨創的一系列舉措,皇帝制度、政治體制、文化政策、經濟政策,涵蓋帝國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一切,共同托起了一個輝煌的時代,確立了統一帝國的歷史傳統。終是李白的古風道出了秦始皇一統山河的氣勢和天威:「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再沒有哪一個朝代的先民,似秦朝人那樣勤勉勞碌。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削平六國而登至尊,赫赫大秦走過十五載極盛光陰,它的帝君和子民夙夜匪懈,經營四海,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世界奇觀,驚豔了萬世。
  • 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秦始皇堪稱是一位雄才大略、無比偉大的皇帝,他在其近五十年的人生中,卻做了如下震古爍今之事:統一了天下;確定「皇帝」稱號;廢封國,實行郡縣制;採取三公九卿制;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法令;使車同軌、道同距;修建長城;修建靈渠;修建阿房宮;留下了世界奇蹟驪山陵墓⋯⋯可以說,歷史上沒有哪一個改朝換代的皇帝如他這般具有開創性,他所建立的全新的政治、文化和經濟制度,不僅影響了當世,而且垂范後世,影響達兩千年之久,迄今中國人仍深受其影響。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秦始皇,誠可謂是千古一帝!
  • 秦國以及統一後的秦朝非常重視治吏。為了加強吏治,秦法對官吏的選任、官吏的職責、官吏的考核以及官吏的獎懲方面都有著嚴格的規定。
  • 在古希臘和羅馬人眼中,遙遠的中國有一個好聽的名字「絲國」,直譯叫「塞里斯(Seres)」,意思就是「絲的」或者「絲來的地方」。Seres被認為是源於漢字「絲」,也是拉丁文中的「絲」(serica)一詞的來源。
  • 看,那一個個表情栩栩如生,無一雷同,或跪或站的秦軍將士;看,那一匹匹昂首嘶鳴、奮蹄欲奔的戰馬;看,那一排排整齊、嚴謹、氣勢恢宏的隊列,漫步在兵馬俑俑坑旁的你仿佛穿越到了兩千年前的古戰場,在北風瀟瀟戰馬嘶鳴鼓聲陣陣中,親身領略秦國將士的勇猛!這是怎樣令世人歎為觀止的千古奇蹟!這個奇蹟的締造者依舊是那已做了諸多震古爍今之事的秦始皇帝。
  • 對於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偉大功績,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唐朝大詩人李白在詩《古風》中也寫道:「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台。」而民國史學家柳詒徵的評價是:「蓋嬴政稱皇帝之年,實前此二千數百年之結局,亦為後此二千數百年之起點,不可謂非歷史一大關鍵。」
  • 統一了天下的秦始皇,不僅確定了「皇帝」稱號,做了廢封國、實行郡縣制;採取三公九卿制;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法令;使車同軌、道同距等諸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了不起的事情,而且還留下了較為完整的法律制度,並成為後世各代王朝的範本。
  • 《易.繫辭》曰:「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從今時回溯大約一萬年,正是中華文明萌生的上古時代。那時鴻蒙初開,天與地,神與人,初次在這中原舞臺綻放風采。那時的故事,流轉萬年光陰,歷經一代代世人口耳相傳,翰墨相續,似乎早已化作面目朦朧的傳說。儘管如此,那些散落在歷史縫隙的片段,始終為後人吟詠懷念,也教人不知疲倦,投入浩瀚煙海,追尋最初的記憶。
  • 越國,齊海,陶地;謀士,相國,富賈。三種角色,三重人生,卻在春秋時期一位叫范蠡的人身上,呈現出神奇的統一。「重農抑商」歷來是古代中國的治國傳統,故而歷史上能征善戰者有之,輔國效君者有之,但以商人身份名揚天下的卻屈指可數。范蠡以布衣之身,不僅官至將相,位極人臣,更能果斷轉型,投身商海,確立好善行德的商人形象,豐富了商人文化。他的才學與經歷已教人驚嘆,他所奠定的「中華商道」更為後世傳頌。
  • 秦末漢初叱吒風雲、並開兩漢之基的大將軍韓信,可以說是戰無不勝。《漢書補注》引唐朝大將李靖的話說:「張良所學,《六韜》、《三略》是也;韓信所學,《穰苴》、《孫武》是也。」《穰苴》和《孫武》都是古代著名的兵書,《穰苴》的作者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軍事家田穰苴,《孫武兵法》又稱《孫子兵法》,是同時期吳國的將軍孫武所著,該書計十三篇,被譽為「兵學聖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