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德遐被的永樂大帝

【文史】智勇有大略 朱棣稱帝天命所歸(上)

劉曉
font print 人氣: 4637
【字號】    
   標籤: tags: , ,

當讓歐洲人為之驚歎的蒙古王朝帶著昔日的輝煌走入歷史後,1368年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拉開了又一個大幕。在序幕中,勤政愛民的朱元璋師法漢唐,對百姓施以仁政,讓飽受戰火摧殘的山河得到修復,而其後的明成祖朱棣,這位承天命再創中華文明輝煌的聖明君主,為後世留下不遜漢唐的大明,留下太多的驚歎,在政治文化等領域再次書寫濃重的一頁。

在位短短二十二年間,朱棣不僅發展了經濟,使國力達到鼎盛,天下得以大治,聲名亦遠播海外,仰慕中華文明者無計其數,六十多國與明朝存在朝貢關係;而且他做出好幾件了不起的大事,其中任何一件都會讓其青史留名:

營造北京城,為後世留下紫禁城(故宮)、天壇、長陵等充滿帝王氣息和文化內涵的精美建築和帝都;大建武當山宮觀,打造一個美輪美奐的雲中宮殿、神國空間,推動明朝上下的崇道之風。

派鄭和下西洋,第一次向西方世界全面展示中華文明的燦爛程度,傳遞明成祖「天下共用太平之福」的理念,展現中國人的大同思想和剛勁之氣。

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向世界展示燦爛的中華文明,圖為印尼發行的鄭和寶船郵票。(維基共享資源)

重開絲路古道,與西域諸國通好,再現絲綢之路的輝煌,促進與西亞乃至歐洲的往來,彰顯明朝為華夏正統和東亞地區核心的國際地位。

五征漠北,派兵南下征服安南,消除邊境隱患的同時,擴大了疆域,其鼎盛時期的疆域「北窮沙漠,南極溟海,東西抵日出日沒之處」,包括中國東北及現俄羅斯遠東地區和不丹、克什米爾等,總面積達到1,300萬平方公里,與清朝鼎盛時期不相上下。

興建南京大報恩寺,留下讓世人驚歎的世界奇觀,該寺有「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之譽。

下令編撰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拉開總結、整理傳統文化典籍的序幕,為後世留下諸多珍貴的史料。

疏通大運河,加強南北漕運和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

這樣的成祖不僅影響整個明朝,其所締造的一切支撐著明朝走過餘下的二百多年,而且也輝映在中華歷史上,有的影響直至今日。

精通儒家經典和武藝

1360年,朱棣出生於元末戰亂時期的應天,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四處征戰以及後來成為皇帝的朱元璋對皇子們的教育非常用心,為了讓皇子們學習正宗的儒家經典,朱元璋選擇老師十分慎重。《明史•太祖本紀》載:「明初,特重師傅。既命宋濂教太子,而諸王傅亦慎其選。」宋濂是當時的名士,可以想見,朱棣少時和青年時都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

朱元璋除了讓諸皇子從書本和老師那裡接受正統的儒家教育外,還親自讓他們深入民間,了解民間疾苦。朱棣就曾住在今天安徽鳳陽,因此多少了解一些民情。而為了讓皇子們不養成驕惰之性,朱元璋還曾命內侍特製草鞋若干,分發給皇子們,並且規定只要出城走稍遠一點的路,皇子們就只能乘馬行其中三分之二的路程,另外三分之一必須穿草鞋步行走完。

在這樣嚴格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朱棣,不僅長得堅強有力,同時也精通儒家經典和武藝,《孫子兵法》記的頭頭是道,且了解民情,顯然具備成為帝王的基本素質和能力。《明史》上說他「智勇有大略」,「智慮絕人,酷類先帝」,而朱元璋也非常器重他。

朱元璋器重有深意

1370年,朱元璋分封幾個兒子為王。朱元璋規定,封在各地的親王不得過問地方的民政,他們作為皇帝在地方軍權的代表,是地方守軍的監視人,掌握地方的軍事指揮權。在分封諸王時,他特意將朱棣封為燕王,封地是抵禦蒙古人入侵的重地北平(今北京),顯然,鎮守這樣地方的人一定要能堪當大任。在朱元璋眼中,朱棣就是這樣的人,雖然彼時朱棣只有10歲。

此外,朱元璋聽說開國第一功臣、大將徐達的長女「貞靜,好讀書」,1376年就讓朱棣娶了她,後封為燕王妃,她就是後來賢德的仁孝徐皇后,亦是朱棣奪天下、治天下的賢內助。這樣的有著更多政治意味在裡邊的聯姻,在其他皇子身上是沒有的,這足以說明朱棣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

仁孝徐皇后著大衫半身像(維基百科)

而彼時鎮守北方的徐達也經常給朱棣講解作戰經驗,傳授兵法方略,如徐達曾告訴朱棣「為將者,一要會指揮作戰,二要會在作戰間隙修整軍隊。此所謂養精蓄銳,方能摧枯拉朽」。朱棣自是受益匪淺。這不能不說是朱元璋的有意安排。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定諸王宮城樣式,稱除了燕王可以使用元朝的舊宮殿外,其他諸王建造的宮殿不得引以為式。之所以要下這道命令,是因為元朝的舊宮規制如同天子。不難看出,此時的朱元璋對朱棣寄予的厚望。更能說明這一點的是,燕王的二哥、三哥分別就藩西安和太原,而且早朱棣兩年,朱元璋將位置險要的元朝的都城封給朱棣,且讓其使用舊宮殿樣式,應是大有深意的。

駐守北平雄姿英發

據《明史》記載,成年後的朱棣「相貌奇偉,髭髯美麗」。1380年三月,雄姿英發的朱棣前往北平駐守,抵禦來自蒙古人時不時的侵擾。因為北平擔負著防禦蒙古侵擾的重任,故朱元璋給予他的軍隊編制比其他親王多,而且准許他除大事上奏外,軍中的小事可以自行決斷,這使朱棣的實力大增。

之後朱棣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並展現出傑出的軍事才能。他曾兩次率師北征,這加強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力,也贏得朱元璋的讚許。

比如1390年,朱元璋下令駐守北方的幾個藩王領兵征討蒙古,其他藩王沒有做什麼周密部署準備就出師迎戰,結果都兵敗而歸。只有燕王朱棣與眾不同,他按照養精蓄銳的兵法原則,將出師中遇到的困難一一告知將士,並叫將士們提前進行應急演練、準備。幾日後,朱棣親臨校場檢查,眾將士已是技術熟練,戰法靈活,朱棣當場給予獎賞。將領們請求立即出征,朱棣卻不同意,說再等幾天不遲。眾將領不明白原因,朱棣解釋說:「官兵連日操練已經疲勞,休息幾日,養精蓄銳不可缺少,這就是磨刀不誤砍柴工。」

兩天後,突然下了一場大雪,朱棣下令出兵,因為敵兵沒料到會在這樣的天氣出戰。兵精糧足、士氣高昂的燕王兵隨即出征,直抵蒙古大營,並將其包圍,蒙古兵倉皇應戰,死傷無數,蒙古大將被生擒,蒙古太尉乃兒不花投降,燕王凱旋而歸。

朱元璋聽聞勝利後,讚道:「燕王清漠北,朕無北顧之憂矣。」此後,朱棣受命指揮北部鎮守邊疆的兵馬,大敗蒙古軍隊,鞏固了邊防。

得名僧輔佐

在諸王封國時,朱元璋廣召天下名僧做他們的師父。洪武十五年(1383年),賢德的馬皇后病逝,僧人道衍也應召來到南京。道衍,俗名姚廣孝,出生於一個崇尚佛教、擅長醫術的世家。14歲時出家,修行多年。道衍在南京時,對前來奔喪的燕王朱棣仔細觀察,認為他儀容「英俊奇偉」,氣度非凡,「智勇有大略」,一定是有作為的人。而此時的燕王也正在尋求賢達之人。

道衍和朱棣一番深入交談後,朱棣向朱元璋請求讓道衍做自己的師父,朱元璋同意了。道衍跟隨燕王來到北平府邸後,推薦擅長相面的袁珙給其相面。燕王派人將其召來,安排在酒肆中飲酒。隨後,燕王將王服脫下,換上普通衛士的衣服,隨後帶著9名衛士來到酒肆。袁珙趨拜燕王說:「殿下為何如此自輕?」燕王假裝不明白,說我們都是護衛的校官。袁珙沒有回答。於是將其召入,詳細詢問,袁珙稽首道,殿下將來有一天是太平天子也。

而唐朝著名預言《推背圖》第二十八象、宋朝的《梅花詩》和明朝劉伯溫的預言《燒餅歌》中也都曾預言朱棣稱帝,這難道不正是天意的彰顯?

《推背圖》第二十八象圖中畫的是建文帝焚毀皇宮。讖文是「草頭火腳,宮闕灰飛。家中有鳥,郊外有尼。」「草頭火腳」意思是燕王朱棣將有逼宮之舉;「宮闕灰飛」指建文帝在朱棣進攻下,將皇宮焚毀;後兩句的意思隱喻朱棣做了皇帝,而建文帝做了和尚。頌文是「羽滿高飛日,爭妍有李花。真龍游四海,方外是吾家。」前兩句指朱棣成為皇帝後,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歸附他。後兩句是說建文帝做了和尚,以四海為家。

《梅花詩》第四節中的第三句「飛來燕子尋常事」指雄踞北平的燕王朱棣奪取帝位的歷史。燕王得天下,仔細想來也確為「尋常事」,在情理之中,與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頗有雷同。

而《燒餅歌》中預言道:「雖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此城御駕盡親征,一院河山永樂平。」意思是說建文帝即位後,雖有文官的擁戴,但最終朱棣當上了皇帝。永樂是朱棣奪取皇位後所取的年號,暗指永樂時期社會較為安定。

那麼,朱棣又是如何成為皇帝的呢?(待續)@*

點閱【威德遐被的永樂大帝】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謝秀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經五千余年生生不息。其間才俊輩出,民間散落的成文資料涉及經、史、百家書、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等,內容包羅万象。而將這些文化碩果備集于一書的第一部百科全書,就是迄今已有近600年歷史的《永樂大典》。
  • (大紀元岳青綜合報導)《永樂大典》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從編纂成至今已有603週年了。它在數百年的風雨中屢遭浩劫,現存不足4%。《永樂大典》帶給人們太多的驚奇和讚歎,它的毀滅也帶來了同樣強烈的悲傷和遺憾,留給後世許多有待探尋的謎。現在,許多人不知道《永樂大典》是一部甚麼樣的書;還有許多人對《永樂大典》耳熟能詳,但終其一生也無緣見到它的原貌。
  • 鄭和是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鄭和下西洋是當代航海事業的頂峰,後世幾百年中,幾無人能及....
  • (shown) 鄭和艦隊的使命是要傳播中華文明的價值理念,宣示大明帝國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理想。遠航途中無意間鄭和艦隊也充當了三次的「世界警察」,也就是民間流傳「鄭和擒三番」的故事。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康熙初年,學士孫芑瞻(名在豐)擔任皇帝身邊的侍講。他跟眾人說了自己親見的康熙皇帝的幾件事。在正史和史料中,有許多康熙帝謙虛勤學、敬天愛民、仁愛寬容賢臣的故事。
  • 商湯對人、對萬物都能作到「網開三面」。夏桀失政在鳴條這地方被商湯打敗了。當時,商湯並沒有馬上取代他的王位。他對夏桀說:「我將為君王恢復道德,復明人心。」夏桀對商湯說:「君有人,這是君的國。」就是說夏桀看到商湯擁有民心,也就擁有了這片國土。於是夏桀帶著五百個追隨者離開。他從中野遷徙到不齊又遷徙到魯地,結果如何呢?
  • 唐宣宗崇尚文雅的小故事。他為何自比鄉貢進士呢? 他怎樣選博士?為何他「大中之政」被史學家給與「有貞觀之風」的評價?
  • 清朝四大謎團之一,世祖順治皇帝是死於天花,還是出家為僧?董鄂妃為何能成為順治帝的摯愛,她到底是誰?
  • 康熙帝在位期間廣施仁政,布恩德於四海,使得天下出現了「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盛世景象。而作為中國帝制後期最為聖明的君主,康熙對後代的教育亦是歷代帝王中最為勤謹的一位,故其後代皇子王孫多文武全才,實為中國歷史上極為成功的教育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