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賞析:〈燕燕〉

作者:明珠

詩經賞析(小玉/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10239
【字號】    
   標籤: tags: ,

 

《詩經.國風.邶風.燕燕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
之子于歸,遠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飛,頡之頏之。
之子于歸,遠于將之。
瞻望弗及,佇立以泣。

燕燕于飛,下上其音。
之子于歸,遠送于南。
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淵,
終溫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註釋:

1.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燕,燕子;用「燕燕」這樣的重字,形容飛翔中的燕子不止一隻。于飛,諧飛、一起飛。差池,音雌持;燕子舒張羽翼飛翔貌。燕子飛翔的時候,雙翅同時上下擺動,而尾翼的作用主要是控制方向。所以「差池」在本詩中的確切意思是「上下擺動」,「差池其羽」即「雙翅上下擺動」,「羽」指燕子的翅膀。之子于歸,那位姑娘要出嫁。野,《說文》:「野,效外也。」本詩指諸侯國國都的郊外(出嫁的姑娘是作者的姑姑。)

這四句的大意是:(春天)燕子舒張雙翅成群結隊的從南邊飛回,姑姑要出嫁,我送她到國都的郊外。

2.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康熙字典》:「音詹。【說文】臨視也。【韻會】仰視曰瞻。」「瞻望」是個詞組,意即「抬頭遠望」。弗及,本詩指「看不到」。這兩句的大意是:抬頭遠望直到看不見姑姑的送親車隊,我放聲大哭,淚如雨下。

3. 燕燕于飛,頡之頏之。之子于歸,遠于將之。瞻望弗及,佇立以泣:頡,音結;頏,音杭;《毛傳》:「飛而上曰頡,飛而下曰頏。」「頡頏」是個詞組,用語氣助詞「之」隔開;「遠于將之」中的「將」跟《詩經.鵲巢》:「百兩將之」中的「將」意思相同,都是「送親」的意思。佇,音住;《說文》:「佇,久立也。」佇立,長久的站立。

這六句的大意:燕子忽上忽下穿梭著從南邊飛回,姑姑要出嫁,我送她到遠方;直到看不見她的送親車隊,我長久的站立在那哭泣。

4.下上其音:音,指燕子的叫聲。這一句是承接上一章的「頡之頏之(忽上忽下飛翔)」,大意是:燕子忽上忽下地發出叫聲。

5. 實勞我心:勞,音義通「擾」,擾亂。這一句是承接上一句的「上下其音」,大意是:(燕子嘰嘰喳喳叫)聲聲都讓我揪心。

6. 仲氏任只,其心塞淵,終溫且惠,淑慎其身:古代,兄弟或姐妹中的老大稱為「伯氏」;老二稱為「仲氏」。《詩經.何人斯》:「伯氏吹塤,仲氏吹篪。」我們在古文中常見「不分伯仲」意即「不分大小」或「不分高低」。本詩作者的姑姑還有一個妹妹,即作者的二姑姑。任,音人;《說文》:「任,保也。」「保」即「保護、養護、守護」之意。 「仲氏任只」意即「(我走了)以後就由你的二姑姑照顧你」。只,語氣助詞,與「見只、覯只」中的「只」作用相同。塞,充滿;淵,深;塞淵,心性寬厚、虛懷若谷。

終,始終、一直是。溫,溫和。惠,賢惠。淑,《說文》:「淑,清湛也。」此字多用於形容一位女子的性格清雅脫俗;「淑慎其身」意即「性情清雅並能敬慎守禮。」

這四句是送親車隊要離開時,姑姑對作者說的話,大意是:以後就由你的二姑姑照顧你了,她心性寬厚,一直都很溫和賢惠。性格清雅並能敬慎守禮自身。

7.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先君,本詩指齊國的首任國君姜太公(齊太公);姜太公剛到齊國上任時,齊國還是個小邦國,姜太公在那開疆拓土,施行仁政,齊國才有後來的規模,成為西周時期最大的諸侯國之一。「先君之思」這一句也是姑姑對作者說的話:「你要經常思念我們的先祖,並依照他的德行去要求自己。」勖,音蓄;勉、勉勵;《說文》:「勖,勉也。」寡人,古代諸侯國君的謙稱,本意為「寡德之人」。

這兩句的大意:(姑姑還對我說)「你要經常思念我們的先祖,並依照他的德行去要求自己。」姑姑的這番話語,這麼多年了一直鼓勵著我,去當好一名諸侯國君。

賞析:〈燕燕〉這首詩的作者是齊莊公[1];齊莊公於公元前795年-公元前731年在位64年,他是周朝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諸侯國君。齊國也是在他任上得到了休養生息並恢復了國力。齊莊公的祖父齊文公有兩位嫡生女兒,長女嫁給周宣王為正妻,史稱姜后或姜王后。次女在公元前808年,嫁給晉國的國君晉穆侯為夫人,史稱姜氏[2]。

齊莊公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懂事之後就由姑姑(姜王后)幫忙照顧及教導。而姑姑出嫁的時候,齊莊公才7歲。姜后在周幽王登基之前就去世了。這首詩是為了紀念姜王后而寫的,創作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785年前後。

或許對西周末年及春秋時期各國地理位置有了解的讀者會有這樣一個疑問,如果是講姜后出嫁的事情,為甚麼她的送親車隊是往南走(遠送於南)而不是直接往西行穿過晉國呢?因為西行就要經過長狄、赤狄、姜狄等少數民族部落的地盤,那條線路很危險。西周末年那些少數民族部落的實力很強盛,並經常與齊、晉、衛等諸侯國開戰。有意思的是,在西周末年發生的兩次史上有名的「千畝之戰」,兩次戰爭的統帥剛好都是齊莊公的姑丈[3]。

所以,不管是姜后出嫁往鎬京(西安市西南一帶),還是後來的姜氏出嫁往冀城(山西省冀城縣,晉穆侯時期的國都),都是從當時齊國的國都臨淄出發,沿著淄水南行至牟地(萊撫一帶),那時的國道分為兩條,一條繼續南行往魯國,一條往西南方向行走,途經衛國。不管是去鎬京還是去冀城,都要途經衛國。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春天)燕子舒張雙翅成群結隊的從南邊飛回,姑姑要出嫁,我送她到國都的郊外。抬頭遠望直到看不見姑姑的送親車隊,我放聲大哭,淚如雨下。

燕子秋去春回,春天是燕子飛回的時候,天上的燕子成群結隊的從南邊飛回,可是這時候姑姑卻要往南行出嫁(春天是嫁娶的好時節,特別是天子的婚姻更不可能故意去違背周禮的規定)。另外,周禮還規定了,諸侯國君的女兒嫁於天子時,整個諸侯國卿這一級的官員,全部要去送親[4]。因此這個送親的隊伍就很龐大。這就出現了這樣一個畫面:天上的燕子成群結隊的從南邊飛來,地下的隊伍卻往南邊離去,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反差。而對當時還是兒童的齊莊公來說,心理上的衝擊就更大;因為他從記事開始,就是姑姑代行母職,由姑姑教導,所以把姑姑當成母親那樣看待。

他聽大人說姑姑要嫁到很遠的地方去,7歲左右的孩子肯定不知道王后也有歸寧父母這一說,以為再也見不到姑姑了,所以當送親的車隊漸行漸遠消失在他的視線時(瞻望弗及),他就放聲大哭(泣涕如雨)。

本詩的作者用這種手法來描寫場景,以烘托其孩提時代對姑姑的惜別之情,很值得我們在文學創作中學習及借鑒。

燕燕于飛,頡之頏之。之子于歸,遠於將之。瞻望弗及,佇立以泣。燕子忽上忽下穿梭著從南邊飛回,姑姑要出嫁,我送她和她的車隊到很遠;直到看不見她的送親車隊,我長久的站立在那哭泣。

燕燕于飛,下上其音。之子于歸,遠送於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燕子從南邊飛回,忽上忽下嘰嘰喳喳地叫。姑姑要出嫁,我送她到國都的南郊。直到看不見她的送親車隊,(此時燕子的叫聲)聲聲讓我揪心。

本詩的前三章通過反覆詠唱的方式來表達孩提時代的「我」對姑姑的仰慕及惜別之情,這樣寫還有一個用意是為了種下一個「因」,而第四章就是這個因所結的果。

仲氏任只,其心塞淵,終溫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姑姑臨行時對我說)「以後就由你的二姑姑照顧你了,她心性寬厚,一直都很溫和賢惠。性情清雅並能敬慎守禮。」「你要經常思念我們的先祖(太公望),並依照他的德行去要求自己。」 姑姑的這番話語,這麼多年了一直激勵著我,去當好一名諸侯國君。

前三章的反覆詠唱,都是為了這一章做鋪墊。這一章的言外之意是說:因為自己對姑姑姜后是如此的仰慕,是如此的不捨得她離去,所以她臨行時給我說的那番話,至今都還在我的耳邊縈繞。並激勵著我去繼承先祖的遺志,當一名好的國君。

本詩第四章前四句話雖然是姜王后說的稱讚別人的話,作者引用出來,其實是想用姜王后的話來讚美姜王后。為了各位讀者更好的理解本詩第四章的內涵,筆者在這裡說一個姜后的故事,此故事名為〈姜后脫簪〉,記載於《烈女傳》中[5]:

周宣王姜王后,是齊國國君的女兒。她賢惠而有美德,不合禮義的話,她從來不說;不合禮義的事,她從來不做。周宣王有一段時間經常早睡晚起,而且不讓侍寢的妃子等離開寢宮。而依照周禮規定,侍寢的后妃等必須在每天清晨宮中的雞人官報曉、樂師擊鼓告旦後就要離開,並鳴佩而去。

姜后發現周宣王沉湎於淫慾之中後,她自己脫掉髮簪及頭上的珠玉耳墜,到王宮中的永巷待罪。(永巷為王宮的長巷,為宮人犯事等待處理的地方,唐朝及之前朝代的皇宮都有設立。)然後姜后讓傅母(保傅)傳話給周宣王曰:「妾之德行不佳,淫慾之心很重(妾之淫心見矣),因此君王才會喜歡女色而忘記了遵守道德禮儀,並因此而造成君王失禮而很遲才臨朝。君王如果沉湎女色,就會逐漸驕奢淫逸,這也是國家衰亂的開始。這個衰亂是妾身引起的,懇請治妾身的罪。」周宣王聽說此事後很感動,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說:「是予一人沒有遵守道德禮儀,與王后無關。」並親自去永巷請回姜后,從此以後每天都很早就臨朝並很遲才退朝,西周亦有由衰轉盛的跡象出現(周宣王執政的前三十年確實如此)。

漢.劉向在文章後撰文頌曰:嘉茲姜后,厥德孔賢(她的品德非常賢惠),由禮動作(指事事依禮而行),匡配周宣。引過推讓,宣王悟焉;夙夜崇道,為中興君。

結語:〈燕燕〉這首詩是齊莊公為紀念姜王后而寫的,這首詩篇的寫作技巧及所表達內涵,都值得我們現代的人學習和借鑒,或許這就是孔子將此詩收錄到《詩經》中的原因之一吧。

〈姜后脫簪〉的故事,我記得很早以前讀過,但沒有太深的印象。最近因為寫文章需要,重新賞讀了姜王后的這則故事,讀完後,我感到非常的羞愧!為甚麼羞愧呢?

因為古代的一名王后,在看到別人有問題的時候,首先能夠找自己的原因。而我現今所得到的一切,是古代的任何一位皇帝或皇后都比不了的;可是,我在發覺別人有問題時,常常都不能首先找自己的原因,我連古代的一位常人都比不了,又如何對得起賜給我這一切的師父呢?

[附註1]本詩的作者齊莊公名「購」。春秋時期還有一位齊莊公名「光」,公元前553年-公元前548年在位。所以也有學者將第二位齊莊公稱為「齊后莊公」。

[附註2]《史記.晉世家第九》:「穆侯四年,取齊女姜氏為夫人。」西周後期從周宣王登基後(公元前828年),正史中記載發生的事情年代基本都很清楚了。「穆侯四年」為公元前808年,齊國是齊文公在位。

[附註3]《史記.晉世家第九》:「(穆侯)十年(公元前802年),伐千畝,有功。生少子,名曰成師。」「千畝」即今陝西省介休縣一帶。

《史記.周本紀第四》:「宣王不脩籍於千畝,虢文公諫曰不可,王弗聽。三十九年(公元前789),戰於千畝,王師敗績於姜氏之戎。」周制,天子有籍田千畝(一說千里見方)在王都的南郊,文中的第一個「千畝」是指天子的籍田。第二個千畝才是「千畝之戰」的戰場,陝西省介休縣一帶。天子每年除祭祀外,最重要事情就是春耕的時候要帶領三公九卿等官員舉行勸農禮,並第一個下地幹活。天子不親耕籍田,等於是不供奉上天(宗廟粢盛須由天子親耕籍田產出才算數),不承認君權天授。西周的衰敗亦由於此。(天子的籍田不可能自己一個人幹活,但從春耕開始到秋收,天子必須起主導作用。)

司馬遷這樣寫的用意非常明顯:周宣王這邊不親耕籍田於「千畝」,那邊在「千畝」就打敗仗,這是上天對他的警告,可惜周宣王沒有從中吸取教訓。

[附註4]《左傳.桓公三年》:「凡公女嫁於敵國(相同等級的諸侯國),(諸侯國君的)姊妹則上卿送之,以禮於先君;公子(國君的女兒)則下卿送之。於大國,雖公子亦上卿送之。於天子,則諸卿皆行,公不自送。於小國,則上大夫送之。」本文中的「公」是指「諸侯國君」。

[附註5]《烈女傳.賢明傳》:周宣姜后者,齊侯之女也。賢而有德,事非禮不言,行非禮不動。宣王嘗早臥晏起,后夫人不出房。姜后脫簪珥,待罪於永巷,使其傅母通言於王曰:「妾不才,妾之淫心見矣,至使君王失禮而晏朝,以見君王樂色而忘德也。夫苟樂色,必好奢窮欲,亂之所興也。原亂之興,從婢子起。敢請婢子之罪。」王曰:「寡人不德,實自生過,非夫人之罪也。」遂復姜后而勤於政事。早朝晏退,卒成中興之名。君子謂,姜后善於威儀而有德行。夫禮,后夫人御於君,以燭進。至於君所,滅燭,適房中,脫朝服,衣褻服,然後進御於君。雞鳴,樂師擊鼓以告旦,后夫人鳴佩而去。詩曰:「威儀抑抑,德音秩秩。」又曰:「隰桑有阿,其葉有幽,既見君子,德音孔膠。」夫婦人以色親,以德固。姜氏之德行可謂孔膠也。

頌曰:嘉茲姜后,厥德孔賢,由禮動作,匡配周宣,引過推讓,宣王悟焉,夙夜崇道,為中興君。@*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關雎不亂偶而居且勤勞,用以教化人,要求傾慕中的男女和結婚後的夫妻必須感情專一、勤勞……
  • 通過學習《詩經》也能大致的了解一些中醫的知識。因為過去讀書人不是每個都能在朝為官,即使不能為朝廷出力的,在鄉中也能根據所學的知識,服務於民眾,行善積德。
  • 本詩用「比」來起「興」,「采采卷耳」象徵著天下百姓;而卷耳的嫩葉象徵賢人或賢臣……
  • 這神奇的詩篇,可說是一首預言詩。告訴人們當社會出現某種現象時,該如何應對…
  • 〈樛木〉詩中講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人不能有嫉妒心。那麼君子或淑女應該怎麼做才能去掉嫉妒心呢?
  • 古人常用螽斯比喻多子多福,或比喻此人因不妒嫉而多子多福。也可單用「螽斯」或「螽斯羽」來比喻寬容不妒嫉的品德。
  • 一位女子的婦德很好時,才能操持好家庭中的事情,才能庇蔭一家人,這就是「宜其家人」…
  • 〈兔罝〉也是一首神奇的詩篇,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意思完全不一樣,剛好一正一反。正的一面是講太平盛世時期出現的社會現象;反的一面是講暴政時期出現的社會現象。
  • 古人認為,人類的生存環境是上天賜予的,所以古人要穿上最好的衣服,用最好的食物來祭祀天地神明。《詩經》中有很多這一類的詩篇…
  •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這是反復的誦唱著追求美好的事物要合乎道德和禮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