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民珍事:民足則君足 張文謙治財始於愛民

作者:默安

元朝的漢官張文謙使忽必烈認識到漢人的智慧和才能。(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85
【字號】    
   標籤: tags: , ,

蒙古族統治者入主中原以後,實行了落後的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它把全國境內的各個民族分為四等;蒙古人是第一等,是居於統治地位的民族。色目人是第二等。「目」在這裡有品類、類別的意思。「色目」就是各種類型,指的是漢族以外的各少數民族。漢人是第三等。但這裡「漢人」只是指北方和四川的漢人。南人是第四等。「南人」指的是南宋的遺民。蒙古人以外的等級順序就是被蒙古人征服的先後順序。

這種民族壓迫的政策體現在官制上,就是朝廷的重要官員,都由「北人」即蒙古人和色目人擔任,漢人和南人,在朝中做官的為數極少,絕大部分漢人和南人,只能做些小官、不重要的官。

但有一位元朝的漢官,也曾使忽必烈認識到漢人的智慧和才能。他就是張文謙。

張文謙是邢州沙河(在今河北省邢臺市南)的人。有人向忽必烈推薦他。忽必烈同他談過話後,對他的才能等等很滿意,讓他執掌王府書記。「王府」就是忽必烈的官府,因為那時他還沒有稱「汗」,還只是一位親王。忽必烈對張文謙越來越信任。

當時,蒙古人剛剛滅亡了金國,正在準備向南宋王朝發起進攻。而邢州(在今河北省邢臺市附近)正位於南下的要害之處。忽必烈把這裡的兩千戶漢人分給勳臣作為食邑。這些勳臣只知從這些食邑農戶身上搜括,年年派人去索取東西,而不管他們死活。有的人無奈,只好告到忽必烈的王府。忽必烈問張文謙等人:「如何處理才好?」

張文謙說,現在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而邢州的百姓是其中最困苦的。可以派人到那裡去治理一下,治理好了,作為其他地方的楷模,學習他們的經驗。這就等於各地都受到大王的恩賜。

忽必烈覺得張文謙的這個意見很好,果然選派了三位官吏到邢州去。他們在那裡,廢除危害百姓的舊習,懲治貪污和欺壓百姓的官吏。那些已經逃亡在外的人,聽說家鄉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紛紛回到家鄉。不到一個月那裡的戶口就增加了十倍。

從這件事中,忽必烈看出了漢族官吏的重要性。張文謙是第一個被忽必烈授以官職的漢族知識分子。

張文謙跟隨忽必烈,去討伐大理國(都城在今雲南省大理市)。大理國相高祥殺了蒙古人派去的信使,拒絕投降。忽必烈要屠城,就是要殺掉全城百姓。張文謙勸他說:「殺使者拒降的是高祥,而不是大理的百姓,請大王原諒了他們吧!」這樣,大理的百姓才逃脫了被屠殺的厄運。

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爭得汗位,張文謙被任為左丞。元代與中國其他朝代不同的是,它以右為貴,所以他的地位要比右丞略低一些。右丞和左丞是右、左丞相的助手,是正二品,在漢人當中,他的地位是相當高的。他幫助忽必烈樹立綱紀,講解利害,以安國便民為務。

平章政事王文統要求加稅以增加國家的收入。張文謙說:「百姓很長時間以來,就生活在困苦之中,又趕上天大旱,如果我們不減少稅賦,如何能夠滿足百姓對陛下的期望?」

王文統說:「陛下剛剛即位,國家的經費只能依靠賦稅。如果減少賦稅,怎能滿足陛下的需用?」

張文謙說:「百姓如果富足了,陛下怎麼會不足?等到年景好些的時候,百姓豐足了,再從百姓中索取也不晚嘛!」忽必烈同意張文謙的意見,減常稅十分之四,減酒稅十分之一。

他還參加了郭守敬修復唐來渠和漢延渠的工作,灌田十多萬頃。

至元七年(1270),張文謙被拜為大司農。根據他的建議,設立了勸農司,到各地巡行,鼓勵百姓發展農業生產。他還根據中國歷代王朝的慣例,建議設立籍田。這是特為皇帝設立的莊田,供皇帝親自耕種。雖然皇帝「親耕」只是形式,多數皇帝連形式也不要,但他畢竟表示了皇帝的重視。他還建議在祭祀活動中,增加祭祀先農和先蠶的活動,用以表示皇帝對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視和誠意。

丞相阿合馬曾要求把民間的鐵器都收上來,由官家鑄成農具,高價賣給農民,還有其他幾項危害百姓的建議。都在張文謙的極力反對之下而作罷。

張文謙還是個學問家,對多種方術和數學,都有研究。他家藏書幾萬卷。他還善於識別人才和推薦人才。郭守敬就是他推薦給忽必烈的。因此他的聲望很高。

(《元史·張文謙傳》《元史·河渠志》《續資治通鑒·元世祖紀》等)@#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代阿克敦,章佳氏,字仲和,滿州正藍旗人。他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考中進士,入朝為官,一直做到工部侍郎、刑部尚書、鑲白旗漢軍都統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
  • 傅山是明未的秀才,明朝滅亡以後,他便「改黃冠裝,衣朱衣,居土穴以養母」,隱居不出,自稱居士、道人。順治十一年(1654),他因河南一個案子牽連,被捕入獄,便開始絕食。一連九天,幾乎要死,被他的一個學生,用奇計救出。但傅山卻深以為憾,認為不如死了痛快。清朝開博學鴻詞科,實是要以此招攬人才,傅 山拒絕別人的推薦,不肯入京城應試。去徵召他的官員強迫他,以至於將他連床抬著走。到離京城二十里時,他死也不肯入京。別人無法,只好代他向朝廷稱老病。 他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表示他「不事二主」的民族氣節。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表現了一種十分可貴的精神。 傅山博通經史、諸子、佛道、醫藥等學問,也能詩文、書畫、金石,尤其以音韻學見長,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物,對後人很有影響。 傅山從小就是個神童,很小就開始讀十三經等經史典籍,後來其書法和繪畫又非常有名。傅山對待傅眉等幾個兒子,要求十分嚴格。他常常周遊四方,出遊時,總是叫兒子們,拉著他乘的車子行走。晚上到了旅舍中,他就點上燈,督促兒子讀經史等書籍。晚上誦讀過後,要求兒子們第二天早上,一定要能夠背出來。如果傅眉等背不出來,傅山便用杖責打他們,絲毫也不姑息。
  • 陳寔,字仲弓,東漢潁川許(今河南許昌)人。他為官以寬厚待人著稱,時人說:「他有善,則歸於別人;有過,則歸於自己。」他少時作縣吏時,有次地方上殺了人,同縣有位吏員,懷疑是陳寔所殺,將他抓起來加以刑訊,陳寔吃了不少苦頭, 好不容易才獲釋放。後來陳寔當了督郵,卻並沒有報復這位當年抓他、拷問他的吏員 ,而是請縣令許某禮遇他。遠近之人,聽說此事,均極為欽佩他的雅量。史書記載: 「他代人受過之事,甚多。」可見其性格之寬厚。
  • 盧懷慎,唐代滑州靈昌(今河南滑縣西南)人。他早年以進士及第,累官監察御史、吏部員外郎、禦史中丞等。在任時,見時政多弊,曾多次上書,請朝廷整頓吏治,任用人才,治理貪贓枉法等腐敗現象,惜多未被朝廷所採用。唐玄宗開元初年,他和姚崇同時為相。姚崇是唐朝著名宰相,盧懷慎自已覺得才能不如姚崇,於是事事推讓。當時人因他無甚政績,譏他為「伴食宰相」。不過他倒是很善於推薦人才,臨終之時,還上表推薦宋璟、李傑、李朝隱等人,後來他們均是當時廉政的傑出人物。
  • 自古以來,喜歡珠寶的人趨之若騖,用以炫耀他們的富有。然而,歷史上卻偏偏有人不重視這些虛名,把錢用在貯藏糧榖上,從而致巨富。
  • 韓延徽走的時候,太祖像失魂落魄了似的,連作夢都夢見韓延徽,所以韓延徽的歸來,使他非常興奮。他還賜給韓延徽一個名子叫匣列,在契丹語中,是歸來的意思。還封他為魯國公。太祖把他視為佐命的功臣。他助遼農墾,惠民播益,當時的百姓,都很感戴他!
  • 終其一生,宇文贇都算不上一個好皇帝。周武帝對兒子的一番苦心教育,可說是不但毫無成效,反而還養成了宇文贇文過飾非的惡劣品性。唉!教育子女,真是應該細緻週到一些為好,不可僅是威嚴責打而己。
  • 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有時也自稱東坡居士。他不但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學家,而且還是一位憂國憂民的「父母官」。為官期間,他總想造福於民,蘇堤就是他在這方面的一個傑作。
  • 陸納,字祖言,東晉時的吳郡(今江蘇蘇州)人。他繼承父教,嚴以律己。其父陸玩,在東晉朝為官多年,素有節操,清純雅量,不受時風薰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