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媽媽為兒報17個培訓班 3年後神童不再

人氣 6799

【大紀元2016年05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田文凈報導)3年前,一名武漢的家長曾花費12萬元人民幣為孩子報了17個培優班,但是最近她著急了,因為「神童」不在了,孩子厭學了。

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大陸的很多家長都會為孩子報名參加各種輔導班,使孩子們在不同的培訓班中奔波,但是效果真的能夠達到家長們所希望的嗎?

一時「搶跑」並不能一直「領跑」

據新華網31日報導,3年前,武漢的徐女士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先後為5歲的兒子Jerry報了17個培優班,其中包括英語、數學、聲樂、畫畫等,幾年累計花費了12萬元。

在幼兒園的時候Jerry表現的很好,曾在英語話劇表演中得獎,但是自從Jerry上了小學,事情卻沒有朝徐女士預計的方向發展。因為識字多、算術好,Jerry成績排前三名。但他會經常抱怨「上學沒意思」「學校老師在課上講的,不聽我也會」。

擔心Jerry因不認真聽講而落後,徐女士只好繼續給他報培優班,提前讓他學習小學課本知識。

去年夏天,徐女士被老師請到學校談話,被告知Jerry上課調皮不聽講,放學不寫作業,Jerry的成績滑到班上中游。如今,到了小學二年級的下學期。隨著學習任務不斷加重,Jerry的厭學情緒越來越明顯,成績也呈下滑趨勢。

想不通的徐女士表示,為了孩子上輔導班,家長們連周末都不休息,下雪天都沒有請過假。為何到頭「竹籃打水一場空」?而且據說Jerry班上的同學大部分都參加了培訓班,只不過報班數量不同而已。

「一時『搶跑』並不能一直『領跑』,過度培優提前透支了孩子的好奇心,換來精神上的倦怠,這是過度培優帶給我的教訓。」徐女士說。事實上,學校老師曾多次勸她停下培優,跟著班級的進度一步一個腳印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現在想來,我真應該早一點聽老師的話」。

大陸孩子普遍上輔導班

在大陸像徐女士這樣的家長並不在少數,武漢的李女士在接受陸媒採訪時透露,她的兩個女兒從進入小學以來,周末就沒有與家人一起在餐桌上悠閑地吃過飯。

「大女兒上小學六年級,每個雙休,她要上兩個英語班,其中一個是跟外教一對一的口語。此外,培優還有奧數、作文、跆拳道、花樣滑冰和鋼琴。小女兒因為才上一年級,只報了兩個英語班和一個舞蹈班。」

而這些輔導班的費用並不便宜,據說在武漢市武昌東湖大廈附近的一家作文培訓機構,上午10時和下午1時30分的培訓班全部爆滿,28節課的學費1700元。李女士透露,因為大女兒學鋼琴、花樣滑冰、英語口語、跆拳道都是一對一,僅一個孩子一年培訓開銷就近20萬元。

家長們投入這麼多的金錢,孩子這麼辛苦的奔波真的能達到大家所期望的效果嗎?

調查:上過輔導班的學生未必表現好

陸媒3月曾報導,上海市教委公布了第三期「小學一年級學生學習情況」專項調研報告,該報告結果顯示,沒有上過輔導班的學生在學習基礎、素養多個維度上的表現要好於上過輔導班的學生。

數據顯示,與參加過輔導班的孩子相比,沒參加過輔導班的孩子在生活自理、主動性、專註和堅持、身體健康、情緒和睡眠適應性上都表現更好,僅僅在知識適應性方面(如拼音、識字等)低於參加過輔導班的孩子。

「拔苗助長」是否可行?

有專家表示,教育的本質在於育人,讓兒童滿懷對世界的好奇,輕鬆快樂地出發,比用輔導班填滿他們的生活和童年更重要。「拔苗助長」可能會讓孩子傷在起跑線上。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曾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實際是在「催熟」孩子。教育孩子,同樣不應該「反季節」,不要太急,要強調「慢慢」兩字。家長應允許孩子犯錯,不可讓孩子過早失去快樂、自由的童年。

其實近幾年來,大陸兒童自殺事件頻增,中共官方曾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稱,中國每年大約有500名中小學生因不堪應試教育和繁重學業的壓力等原因自殺。

例如,2013年1月6日,廈門集美大學大一學生從17樓墜亡;1月18日,一名女大學生從北京薊門橋西過街天橋跳下身亡,警方從她口袋裡找到了5頁的遺書,女生在遺書中說自己壓力過大;2014年5月初,一名13歲江蘇男生則因未完成作業而上吊等等。#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1800人整宿熬夜排隊 只為考研報輔導班
考研輔導班黑幕曝光:爭奪市場就像黑社會搶地盤
考研輔導班黑幕之二﹕是個人就能當“名師”辦班
考研輔導班黑幕之三﹕不上不踏實 上了會后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