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賞析:〈騶虞〉

作者:明珠

詩經賞析(小玉/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4356
【字號】    
   標籤: tags: , , ,

 

《詩經.國風.召南.騶虞》

彼茁者葭,壹發五豝,于嗟乎騶虞!

彼茁者蓬,壹發五豵,于嗟乎騶虞!

注釋:

1. 彼茁者葭,壹發五豝:彼,那,那些。茁,音濁;《康熙字典》:「【玉篇】草初生貌。【詩.召南】彼茁者葭。」在古詩文中也有用「茁茁」這個詞組的,都是形容草木初生的樣子。葭,音加;初生的蘆葦稱為「葭」。李時珍《本草綱目》:「《詩疏》云︰葦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蘆;長成曰葦。葦者,偉大也。蘆者,色盧黑也。葭者,嘉美也。」這是說古人將初生的蘆葦稱為「葭」,成長中的蘆葦稱為「蘆」,長成了的蘆葦稱「葦」。而「葭」又含「嘉美」的意思。因為春天是蘆葦初生的時節,所以「彼茁者葭」除了說明天子田獵的季節之外,「葭」字含有「嘉美」的意思,是為稱讚下一句的「壹發五豝」做鋪墊。「彼茁者葭」字面意思是「那些初生的是葭草」,孔穎達《毛詩正義》:「言彼茁茁然出而始生者,葭草也。」

壹發五豝,「壹」音義通「一」。壹發,意即射出一發箭矢。豝,音巴;母豬。《說文》:「豝,牝豕也。」因為這首詩是講天子田獵的事情,所以本詩中的「豝」和「豵」都是指野豬。先秦時期,天子或諸侯國君田獵時,有虞人(官名)驅趕野獸來讓天子射箭。孔穎達引古人注疏曰:「傳曰:驅禽之左右(驅趕野獸到天子的附近),以安待(等待)天子之射。」

這兩句大意是:在那些葭草初生的春季,(天子田獵時)對五隻野豬只射出一發箭矢。言外之意:天子仁慈,有好生之德,田獵時不忍心把所有野獸都殺了。孔穎達《毛詩正義》:「國君於此草生之時出田獵,壹發矢而射五豝。獸五豝唯壹發者,不忍盡殺。」

2. 于嗟乎騶虞:于嗟,古文中常見的讚歎詞。騶虞,傳說中的義獸;形如白虎,身上的斑紋是黑色的,尾巴長過身子,不踐踏青草,不吃生物,當國中出現至信之德的人時,才有可能應瑞而現。《毛傳》:「騶虞,義獸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則應之。」《毛詩正義》:「《周書.王會》、《草木疏》並同。又云:尾長於身,不履生草。」

這一句的大意是:多麼仁義的騶虞啊!用騶虞來稱讚天子「壹發五豝」的仁義行為。《毛詩正義》:「獸五豝唯壹發者,不忍盡殺。仁心如是,故于嗟乎歎之,歎國君仁心如騶虞。騶虞,義獸,不食生物,有仁心,國君亦有仁心,故比之。」

3. 彼茁者蓬,壹發五豵:蓬,音朋。《說文》:「蓬,蒿也。」青蒿的初生幼苗稱為「蓬」。李時珍《本草綱目》:「時珍曰︰青蒿,二月生苗,莖粗如指而肥軟,莖葉色並深青。」本詩二章的第一句仍然強調了天子田獵的時節是春天,蓬蒿初生的時候。另外《康熙字典》在注解中特別說明了「蓬」這種植物的一個特點:「【詩.召南】彼茁者蓬。【荀子.勸學篇】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禮.內則註】蓬,御亂之草。」這是說蓬蒿即使出生於亂草中,它也是直的,不會東倒西歪。並以此借喻天子「壹發五豵」的行為是正直的。

豵,音宗;小豬,確切地說應該是剛成年的野豬。《說文》:「豵,生六月豚。一曰一歲豵。」《毛傳》:「一歲曰豵。」野豬的壽命在10-15年之間,一歲的豬為剛長成。古代由朝廷正式組織的田獵活動中,不允許獵殺動物幼崽及奪取禽卵[1]。還不能跑不能飛的禽獸均算是幼崽。

這兩句大意是:在那些蓬草(青蒿)初生的春季,(天子田獵時)對五隻剛成年的野豬只射出一發箭矢。

賞析:筆者相信有很多讀者看了前面的注釋之後,會有這樣的疑問,既然是講天子有仁義,有好生之德,那為甚麼還要田獵呢?

在中國古代,特別是先秦時期,人口數量還很少,大部分的土地都沒有開發,耕地面積也很少。山野中聚集了大量的禽獸,禽獸破壞耕地、衝擊屋舍及傷人吃人事件時有發生。人是萬物之靈,動物是為人的生存而造就的。當一些動物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時,那這些動物就該殺。我們都聽說過武松打虎的故事,大家也都認可這是見義勇為的好事情。這件事情可以說明一個問題,即使是到了明朝(《水滸傳》是明朝的人寫的),古人的觀念還是這樣的,當動物威脅到人的生存環境時,那麼殺死就殺死了。

因此,《禮記.王制》中有以下規定:天子及諸侯國君,只要國內沒有重大事情發生,每年必須舉行三次田獵,第一,田獵之後的收穫,有部分可以為祭祀的供品;第二,可以成為招待賓客的食品;第三,可以豐富天子及諸侯國君的膳食品種。在沒有戰爭和凶喪的情況下也不田獵,那就叫做不敬。田獵時不依禮而行隨意捕殺,那就是作踐上天所造就的生物。田獵的規矩是:天子打獵時不能四面合圍,諸侯打獵不圍殺成群的野獸。射殺野獸之後,天子要放下指揮的大旗,諸侯要放下指揮的小旗。大夫射殺野獸後,就應命令協助驅趕野獸的副車停止驅趕。大夫的副車停止驅趕之後,百姓開始田獵(依照原文翻譯)[2]。

而這三次田獵一般都選在農閒的時候。孔穎達在注疏中還說明了田獵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一歲三時(每年三次分不同季節的)田獵。獵在田中,又為田除害,故稱田也。」文中的「田」是指野外,「為田除害」其實是為民除害,因為先秦時期人們祭祀及吃的蔬菜都是去野外採摘的,如果野外的禽獸不定期做一些清理的話,人們去野外幹活就會有危險,「田獵」即指野外打獵。

〈騶虞〉是與《易經.比卦》第五爻對應的一首詩,它不僅說明了天子田獵時所應該遵從的規矩(禮儀),舉例說明了〈比卦〉第五爻的內涵。它還是一首預言詩,說了一個天機。筆者先講〈騶虞〉這首詩字面上的意思,然後在結語部分講那個預言及天機。

《易經.比卦》第五爻的爻辭:「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3]」周朝時期,天子舉行田獵活動時,必須採用「三驅(三面驅趕野獸)」的規矩。現代學者普遍理解為,天子在田獵的時候,令人三面驅趕野獸,殺了三面的野獸,而放過自己前面逃跑的野獸,並認為這就是「網開一面」的意思。這樣理解對嗎?

下面我們結合〈騶虞〉的賞析來理解《易經》的這個爻辭。

彼茁者葭,壹發五豝,于嗟乎騶虞!在那些葭草初生的春季,(天子田獵時)對五隻成年的野豬只射出一發箭矢。多麼仁義的騶虞啊!

「王用三驅」(《易經》)或「天子不合圍」(《禮記》),這是天子田獵時規定的做法;那麼「三驅」的具體做法是如何?為甚麼出現了五隻野豬才射出一箭呢?這一箭又是射向哪一個方位呢?「五」除了與《易經.比卦》的第五爻對應之外,還有甚麼內涵呢?

古人在十三經注疏中說出了其中的祕密。三國時期的經學大師王弼在《易經》注釋中云:「夫三驅之禮,禽逆來趣己則捨之,背己而走則射之,愛於來而惡於去也。」孔穎達《易經正義》曰:「為三面著人驅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於後皆有驅之。『愛於來而惡於去』者,來則捨之,是愛於來也;去則射之,是惡於去也。」(文中的「趣」是「左右」的意思)

簡而言之,如果此時以天子為中心,天子面朝北,天子的左右為西向和東向,背後為南。三面讓人(虞人官)驅趕野獸,也就是從左右(西東方向)和背後南方,這三個方向將野獸向天子所在的中心驅趕,留下北方無人驅趕。西、東、南這三個方向的野獸因為被人驅趕,所以只能向天子這個中心靠攏。而北方的野獸有兩個去向,一個是向天子這個方向跑來,一個是背向天子往北逃去。天子的這一箭是射向往北逃去的那隻野獸。因此王弼云:「背己而走則射之」;不管是西東南三個方向被驅趕過來的野獸還是從北方自己跑過來的野獸,都表示來歸附於天子,這些野獸均放過不殺。只射那隻背離天子往北而逃的野獸。因此孔穎達曰:「來則捨之,是愛於來也;去則射之,是惡於去也。」

這就是「王用三驅」及「網開一面」的字面意思正解。而且,通過筆者前面的講解,我們也能知道「壹發五豝」的意思了,也就是從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向天子跑過來的四隻野豬全部放過(有三隻野豬是被驅趕過來的,一隻是自己從北方朝天子跑過來的);「壹發」是射向背離天子向北而逃的那隻野豬。

那麼,「王用三驅,失前禽」中的「失前禽」是甚麼意思呢?這是說,本來準備向北而逃的野獸,發現其它三面的野獸被驅趕到天子的木輅車[4]附近後都沒事,結果也都掉頭向天子這個方向跑過來,天子的前方無背向而逃的野獸,無可射的野獸,故為「失前禽」。王弼云:「故其所施,常『失前禽』也。」田獵的過程,其實是馴化野獸的過程,野獸被驅趕到天子的專車旁,發現天子仁慈地看著牠們,沒有絲毫的殺氣,牠們也會以不同的方式向天子示好。其實禽獸均可馴化,看用甚麼方法而已。天子田獵的最高境界不是殺了多少野獸,而是「失前禽」,一隻野獸都沒殺,全部接受馴化後放歸自然,經馴化過後的野獸,不會再主動攻擊去野外幹活的老百姓。《史記.五帝本紀》:「(黃帝)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馴化)鳥獸蟲蛾。」依禮田獵,是上古聖王傳下來的馴化野獸的方法之一。

孔穎達疏曰:「此假田獵之道,以喻『顯比』之事。」孔穎達的意思是說,用田獵所必須遵從的禮儀來比喻(顯比)天子的施政方略,仁慈與威嚴同在,以「三驅」借喻道德教化和刑罰制度,不需要征伐(失前禽),就能讓四方諸侯紛紛來歸附,天下的百姓也不需要對天子及朝廷有戒備之心(邑人不誡),所以天下太平(吉)。

我們重新讀一下《易經.比卦》:「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我想各位讀者已經能夠理解這一爻辭的字面意思。

讓我們再重新讀一下〈騶虞〉第一章的詩句:「彼茁者葭,壹發五豝,于嗟乎騶虞!」言外之意:天子有如騶虞那般仁義的特性,在春季田獵時,五隻野豬,只對背向自己而逃的那隻射了一箭。孔穎達疏曰:「五,以其『顯比』,親者(歸附天子者)伐所不加也;叛者(背向而逃意即背叛),必欲征伐也(射出一箭)。」

如果天子在田獵時殺了三面的野獸而放走一面野獸,那不僅是失禮,也不配「于嗟乎騶虞」的稱讚了。

彼茁者蓬,壹發五豵,于嗟乎騶虞!在那些蓬草(蓬蒿)初生的春季,(天子田獵時)對五隻剛成年的野豬(豵)只射出一發箭矢。多麼仁義的騶虞啊!

這幾句詩還有一個言外之意是,禽獸不接受馴化,即使剛成年,也要射殺,不然留其在野外,將來有可能會攻擊去野外幹活的民眾。

結語:據筆者考證,〈騶虞〉這首詩在周武王伐紂之後就有了。《禮記.樂記》記載,周武王滅紂後有很多舉措,其中一件事情就是解散軍隊,向天下的諸侯表示不再動用干戈。「散軍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騶虞〉。」這是講周武王滅紂後即解散軍隊,並在王都郊外的大學舉行郊射禮,天子射擊時按〈騶虞〉樂曲的鼓點節拍發箭矢,諸侯國君則依〈狸首〉的節拍射箭。(《禮記.射義》:「其節:天子以〈騶虞〉為節;諸侯以〈狸首〉為節。」)也就是〈騶虞〉為天子在郊射禮射箭時演奏的專用樂曲。

由於《史記.周本紀》記載了周文王被紂王囚禁於羑里時,將《易》之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的事情[5]。筆者個人淺見,〈騶虞〉這首詩及樂曲有可能是周文王獲釋回國後親自創作,而且親自指導樂師排練過,並給其身邊的親人(周武王等)講解了此詩的內涵。不然很難解釋周武王為甚麼滅紂後就在王都大學舉行郊射禮,並以天子的身分親自來演繹〈騶虞〉這首詩歌的內涵。武王伐紂,是周武王展現其威嚴的一面;而演繹〈騶虞〉,是想告之天下諸侯,只要天下諸侯能夠歸附周朝,不管是以甚麼原因歸附的,那麼詩歌中所說的「壹發五豝」之事就不會發生。而只會出現「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的社會現象。

筆者在文章的前面說過〈騶虞〉與《易經.比卦》第五爻的爻辭相對應,它又是一首預言詩,預言了一個天機,因為是天機,所以筆者不敢說得太明白:

在末法末劫時期,人類的道德品質已經普遍下滑,有的甚至連禽獸都不如了。禽獸還能接受馴化,而有一些人,幹著傷天害理的事情卻不聽勸說、不肯收斂。在這個時期,創世主將下世傳法救度世人,創世主將四面的大門都敞開,只要是認可創世主所傳的這個法好的世人都能得救度;而背離這個法而去的、反對這個法的人將被歷史淘汰。有很多世人是因為創世主的弟子講真相才知道這個法是好的,並因此而得救度。所以說神「網開一面」,了解真相是世人得救的希望!

由於本詩二章,首句都隱喻了春天這個季節;它預示了在某年的春天,此事將成為定局,人類的大淘汰亦將開始。特別是中國大陸民眾,由於深受中共邪黨謊言的毒害,對了解真相有障礙;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中國大陸的民眾,無論老少,只要是加入過中共邪黨組織的,都要趕快三退(退黨團隊)才能在大淘汰來臨的時候保命;只要能保命下來,將來還有了解真相及認可真相的機會。

[附註1] 《周禮.地官司徒》:「跡人(官名)掌邦田之地政,為之厲禁而守之(指在田獵場所設置屏障並守衛)。凡田獵者受令焉,禁麛卵者(禁殺幼崽及奪取禽卵),與其毒矢射者(禁止使用有毒的箭矢射獵)。」 《禮記.曲禮下》:「國君春田不圍澤,大夫不掩群(圍殺成群的野獸),士不取麛(音迷,本文指禽獸的幼崽)卵。」

[附註2] 《禮記.王制》: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一為乾豆,二為賓客,三為充君之庖。無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禮,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群。天子殺則下大綏,諸侯殺則下小綏,大夫殺則止佐車。佐車止,則百姓田獵。

[附註3] 「五」為九數的中央,以中正為特點,顯比於其它。顯比者,字面意思為明顯或顯著的對比,通過對比而令其好的一面更加彰顯。

[附註4]天子之車共五種,出席不同的典禮時乘坐,其中木輅(木路)車為田獵及封蕃國時專用;車上有一面大麾(大旗),天子田獵時射殺了野獸,或「失前禽」時,天子即示意車上的侍衛落下大麾。詳見《周禮.春官.巾車》

[附註5]《史記.周本紀第四》:「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關雎不亂偶而居且勤勞,用以教化人,要求傾慕中的男女和結婚後的夫妻必須感情專一、勤勞……
  • 通過學習《詩經》也能大致的了解一些中醫的知識。因為過去讀書人不是每個都能在朝為官,即使不能為朝廷出力的,在鄉中也能根據所學的知識,服務於民眾,行善積德。
  • 本詩用「比」來起「興」,「采采卷耳」象徵著天下百姓;而卷耳的嫩葉象徵賢人或賢臣……
  • 這神奇的詩篇,可說是一首預言詩。告訴人們當社會出現某種現象時,該如何應對…
  • 〈樛木〉詩中講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人不能有嫉妒心。那麼君子或淑女應該怎麼做才能去掉嫉妒心呢?
  • 古人常用螽斯比喻多子多福,或比喻此人因不妒嫉而多子多福。也可單用「螽斯」或「螽斯羽」來比喻寬容不妒嫉的品德。
  • 一位女子的婦德很好時,才能操持好家庭中的事情,才能庇蔭一家人,這就是「宜其家人」…
  • 〈兔罝〉也是一首神奇的詩篇,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意思完全不一樣,剛好一正一反。正的一面是講太平盛世時期出現的社會現象;反的一面是講暴政時期出現的社會現象。
  • 古人認為,人類的生存環境是上天賜予的,所以古人要穿上最好的衣服,用最好的食物來祭祀天地神明。《詩經》中有很多這一類的詩篇…
  •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這是反復的誦唱著追求美好的事物要合乎道德和禮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