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逸事:「三月不知肉味」

作者:鄭重

作者以幽默詼諧的誇張手法,塑造了令人難以想像的大魚形象,表達了自己嚴肅的生活原則。(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271
【字號】    
   標籤: tags: ,

音樂具有甚麼樣的魅力呢?《呂氏春秋.順說》中記載有這樣一則故事:

「管子得於魯,魯束縛而檻之——使役人載而送之齊。皆謳歌而引。管子恐魯之止而殺己也,欲速至齊,因謂役人曰:『我為汝唱,汝為我和。』其所唱,適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意思是:管子在魯國被逮捕,魯國派人要押送他回齊國。管子害怕魯國改變主意,而殺害自己,想快點回到齊國去。他用唱歌的辦法,終於使「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可見音樂的魅力和作用。

我國典籍中,這一類記載是很多的。如《列子》中記載:春秋戰國時,有個善於歌唱的韓娥,她有一次,東行去齊國,行至雍門這個地方時,斷了糧,便以賣唱乞食。據說她的歌聲十分哀惋動人,在她離去以後,竟「餘音繞樑,三日不絕」。

《列子》中,還載有「瓠巴鼓琴,而鳥舞魚躍」;「師曠為晉平公奏清角,一奏之,有白雲從西北起。再奏之,大風至而雨隨之。三奏之,裂帷幕,破俎豆,飛廓瓦。」又,秦國善歌者秦青,為薛譚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韓非子.十過》篇中,也講到師曠鼓琴:「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鶴二,道南方來,集於郎門之境。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音中宮商之聲,聲聞於天。」

這些記載說明音樂可以「通靈感物」、「萬物皆化」,使草木有情、魚鳥有知。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用極為誇張的說法,來渲染音樂的魅力和作用。

儒家經典中,也有講到音樂魅力的。如《論語》中,就有一則很著名的故事:孔子在齊國聽了韶樂,三個月嚐不出肉味,感歎說:「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三月不知肉味」,說明韶樂對孔子產生的影響力,使他達到了如醉如癡的程度。孔子是中國古代的哲人,他精通音樂,並且是一個音樂的行家。《論語.八佾》記載:孔子對魯太師說:「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也,繹如也,以成。」這是孔子以一個行家的口吻,對音樂美的描繪。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即是:起始時,眾音齊奏;展開後,協調著向前演進,音調純和;繼之,如風聚雲匯,達到高峰,主題突出,音調響亮;最後,收聲落調,餘音裊裊,情韻悠長,意味無窮。

「三月不知肉味」,並不是孔子有三個月窮困得沒有肉吃。而是講:他聽了美妙的音樂,三個月皆沉醉在音樂的享受之中,如醉如癡,品不出肉味來。@*#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萬陽喚醒他,出一上聯讓他對:「眼皮墜地,難觀孔子之書。」徐廣文對道:「呵欠連天,要做周公之夢。」對句工巧,兩人哈哈大笑,就這樣驅走了睡意,他們又繼續伏案攻讀。
  • 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 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 袁崇煥,明末大臣,屢有軍功,為人磊落方正。他撰此聯用以自警。
  • 還有人也以嵌名的形式撰寫一聯:「史筆留芳,雖未成功終可法;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承疇)。」
  • 楊士奇為明建文時人,曾任禮部侍郎、大學士等官。其子橫行鄉里,楊士奇得知其罪行,寫此聯加以告誡,然其子不知改悔,終於伏法。
  • 「任鐵任金」是喻硯之質地堅硬而耐磨,然而,定有可穿,是說韌勁的可貴、努力不懈是導向成功之路。
  • 李調元回說:要刻一枚水晶石私章,故意說自己姓張。老闆笑道:「敝店有個規矩,凡姓張的客人來刻章,就要對上一對。」說罷吟道:「弓長張,立早章,張公章子張用章。」
  • 徐廣義近望微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當即吟道:「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上聯)」李調元遙見遠峰白雪而答:「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下聯)」
  • 乾隆再將其下聯仔細吟哦思忖,覺得不僅對得工整,而且內涵深正有理,於是怒意頓消,連連點頭,接受教益。
  • 有個大鹽商,聽說鄭板橋的字畫名聲很大,堂屋裡要是掛上一副鄭板橋的親筆對聯,他也就能擠進「雅士」的行列了。於是,便向板橋求字。鄭板橋開口要一千兩銀子。
  • 曉嵐對出下聯:「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杜甫在〈曲江〉詩中說:「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以「古稀」代稱七十歲。下聯所言,正好也是一百四十一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