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日關係(7)

【文史】向大唐學習佛法與鑒真六次東渡日本

作者:劉曉

鑒真第六次東渡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64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唐對日本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佛教也是其中之一。佛教最早是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而朝鮮的佛教來自中國。552年,百濟的聖明王向日本天王進獻佛像、經論、幡蓋,並上表勸信佛法,佛教正式傳入日本。不過,此前,由於日本、中國和朝鮮人之間的頻繁交往,日本的一些人很可能已接觸佛教。

百濟的佛像傳入日本以後,在朝廷貴族之間,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因為人們不知道佛像究竟為何物。後來擁護佛教的貴族取得了勝利,佛教在日本宮廷和一部分貴族之間取得了立足之地。

Umayado_Miko
聖徳太子像,選自菊池容齋的《前賢故實》。(公有領域)

 

593年,推古天王登基,聖德太子攝政。聖德太子自幼就十分聰慧,早年即受中國文化熏陶,且尊奉佛法。595年,高句麗的高僧慧慈來到日本,成為聖德太子的老師,他教導聖德太子:「大隋官制完整,國勢強盛,篤信並保護佛法。」此後,聖德太子在日本各地大力宏揚佛教。據《上宮聖德法王帝說》和《法隆寺伽藍緣起並流記資材帳》的記載,他先後建造了法隆寺、四天王寺、中宮寺等七大寺廟。

640px-Horyu-ji03s3200
日本法隆寺中門(663highland/維基百科)

 

聖德太子還派遣隋使和留學生,除了加強與中國的聯繫,還學習中國的制度、佛法等各個方面。隋朝的典章文物等也直接或間接地傳入日本,促進了日本飛鳥文化的形成。飛鳥文化的核心就是佛教。

向大唐學習佛法

唐朝皇帝雖然都崇尚道教,但除了廢佛的武宗之外,其他皇帝多為佛、道並重,因此佛教在唐代也十分興盛,佛教藝術更是達到了顛峰狀態。如唐玄宗時期,全國佛寺竟然有5358所,比道觀足足多了三倍,而在全盛時期,長安就有佛寺91座,百姓禮佛蔚然成風。而唐代佛教的發展,也對文學、藝術、建築等方面帶來非常大的影響。

從石窟藝術來說,魏齊以來,鑿崖造像建寺之風,至隋唐尤盛。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乃至四川各地,隋唐窟寺都很多,其中最著名、工程最大的,要數洛陽龍門武則天所建的奉先寺,其大佛造像相貌端嚴,表情溫雅,衣褶簡潔,菩薩像裝飾華麗細緻,堪稱傑作。此外,眾多寺廟內壁幾乎都飾以壁畫,皆為佛的修煉故事,既莊嚴神聖又繽紛絢麗,對佛教的發揚起了極大的作用。敦煌220窟是唐代壁畫中最為莊嚴精美的代表。

至於唐代佛寺建築,可以從現存的建於晚唐時期的五台山南禪寺和佛光寺一窺端倪,即唐代建築屋頂坡度平緩,出簷深遠,斗拱比例較大,柱子較粗壯,多用板門和直欞窗,反映出唐代建築風格特點:舒展樸實,莊重大方,氣魄宏偉,色調簡潔明快。這是在宋、元、明、清建築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640px-Wutai_Nanchan_Si_2013.08.28_13-43-47
五台山南禪寺大殿(Zhangzhugang/維基百科)

 

無疑,大唐佛教和佛教藝術的興盛,也讓日本的遣唐使感同身受。在日本的遣唐使中,就有前來專門學習佛法的僧人。如前文說到的僧人圓仁,他回國後用漢語文言文寫了《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詳細記述了他在唐朝揚州等寺廟中的見聞。

Cover_and_page_of_Ennin's_Diary_-_The_Record_of_a_Pilgrimage_to_China_in_Search_of_the_Law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公有領域)

 

據說,日本僧人很多都去過成都,其中有一位在日本很有名。他法號宗睿,唐懿宗時來到中國。到成都後,專門買了「西川印子」回去。西川印子,是對巴蜀印刷出版物的統稱。史書記載,他帶回去的書裡有兩部書,一部《唐韻》,一部《玉篇》,《唐韻》是音韻書,《玉篇》則是一部按漢字形體分部編排的字書。

710年,日本首都從飛鳥遷至奈良,史稱奈良時期。這一時期受大唐文化的影響,不僅文化出現了全面昌盛的情景,而且佛教極盛,成為日本的國教,天王基本都信仰佛教,有的還剃度出家;全國亦大興造寺、造像,堂皇的繪畫、華麗的裝飾藝術,今天仍見於奈良的寺院和正倉院寶物中。奈良還有著名的奈良七大寺,而寺廟中的儀式、佛寺的建築等也多受盛唐的影響。顯而易見,遣唐使、派往中國的留學僧在日本文化和佛教的繁榮方面,起了極大的作用。

彼時,從中國直接和間接傳到日本的佛教有六個門派,但從佛教正統傳承上來看,當年將佛教傳入日本的僧人中沒有具備受具足戒資格的高僧(佛教戒律可分為五戒、八戒、具足戒等幾個等級,具足戒就是佛教所有的戒律),因此日本佛教戒法不全。日本佛教界高僧遂向日本政府提出需從唐朝聘請傳戒高僧,並推薦榮睿、普照這兩位年輕的僧人去大唐聘請傳戒高僧。唐朝的鑒真和尚就是這期間受邀赴日傳戒法的。

鑒真和尚東渡日本

唐朝時,有不少中國和尚都去過日本,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鑒真和尚。生於唐垂拱四年(688年)的鑒真,14歲在揚州大雲寺出家,潛心研究佛教經典,同時對醫藥學也有深入的研究。

來自日本的僧人榮睿、普照到達揚州後,得知鑒真和尚是一位學識淵博且德高望重的高僧,便邀請他去日本傳授戒律。當時鑒真已經55歲,健康狀況欠佳,但毅然決心東渡傳法。諸多弟子深受感動,願意隨行。

前四次東渡都以失敗告終,第五次東渡時鑒真已經60歲了,但事與願違,船隻還是被風浪吹到了海南島。榮睿不幸患上重病,不治身亡。鑒真悲痛萬分,加上旅途的辛勞,使他眼病突發,雙目失明。公元753年,已經66歲高齡的鑒真,搭乘日本遣唐使的船隻,開始了第六次東渡,最終抵達了日本。

鑒真抵達日本的消息,引起了日本朝野的極大震動,並受到了熱烈的歡迎。抵達首都奈良後的鑒真,按照聖武太上王和孝謙女王的意願,負起了規範日本僧眾的責任。鑒真於是在東大寺中起壇,為聖武、光明王太后以及孝謙之下王族和僧侶約500人授戒。756年,鑒真被封為「大僧都」,統領日本所有僧尼,在日本建立了正規的戒律制度。

鑒真在日本生活了十年,不僅將佛法弘傳於日本,而且將大唐的文化也帶到了日本。在跟隨鑒真赴日的人員裡,有雕刻玉器的、有雕塑人像的、有鐫碑的、有鑄造的、有擅長繪畫和書法的、有精於建築的,並有許多懂得醫藥的。他們把當時最成熟的唐代文明全面地介紹到了日本,對日本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鑒真帶去的這些中國的文化藝術,經過日本的消化吸收,成為日本天平文化的組成部分。

除此而外,雙目失明的鑒真還利用鼻子的嗅覺、舌頭的味覺、手指的觸覺,將有關藥物的知識傳授給日本人,矯正了過去不少錯誤;同時對於藥物的收藏、炮製、使用與配伍等知識,也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日本人。他還治癒了光明王太后的疾病。據日本《皇國名醫傳》裡記載,鑒真東渡日本面授醫藥知識,才使日本人真正掌握辨認藥品之知識,從此日本醫道才算完備。14世紀以前,日本醫道把鑒真奉為醫藥始祖,直到德川時代,日本藥袋上還貼有鑒真的圖像。

640px-Toshodaiji_Nara_Nara_pref04s5s4290
日本唐招提寺金堂、講堂(左)與鼓樓(中)禮堂(右)(663highland/維基百科)

 

而奈良的唐招提寺,就是鑒真設計、隨行人員建造的佛寺。寺內的大堂建築,坐北朝南,闊七間,進深四間,三層斗拱式形制,屋頂是座單簷歇山頂式。這座建築異常牢固精美,在1597年日本大地震時依舊保持完好。唐招提寺金堂內的盧舍那大佛坐像、藥師如來立像、千手觀音菩薩像等,則是採取「幹漆法」(又稱夾紵法)塑造的,自此,此種雕塑藝術在日本被廣為推廣。

Ganjin_wajyo_portrait
鑒真和尚真像,日本最早的肖像雕刻,位於奈良唐招提寺。(公有領域)

 

763年6月21日,鑒真圓寂於唐招提寺,享年76歲。在其去世前一年,其弟子思托根據鑒真的形象,製成等身大小的幹漆夾貯坐像一尊,即是現存唐招提寺開山堂內的鑒真像。這是日本最早的以真實人物作為對象的塑像,也是日本美術史上的一件重寶。

鑒真在日本被稱為「盲聖」、「日本律宗太祖」、「日本醫學之祖」與「日本文化的恩人」等,日本人對其崇敬之情至今不衰,而其將大唐文化遠播日本的功績亦銘刻在歷史中。@#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諸葛亮北伐是三國時期蜀漢在228年至234年間發動的對曹魏的戰爭,前後共五次,未取得成功;曹魏也曾發動反擊,也沒成功。最後,蜀漢主帥、丞相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兌現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
  • 諸葛亮善於節制軍隊,他的軍隊是仁者之師。北伐過程中,蜀軍軍紀嚴明。陳壽《諸葛亮傳》記載:「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分兵屯田,為久住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 明朝雖然建立的是以漢族為主的全國統一的王朝,但中華多元一體思想在明朝繼續發展。明太祖朱元璋曾說「邇來胡漢一家,大明主宰」,因此明朝皇帝秉承著「華夷一家」、「華夷無間」的新觀念,而有著宏大胸襟的明成祖朱棣更是身體力行者,比如他在東北、西北、南方的開邊經營。
  • 諸葛亮是智慧化身,賢相楷模,被人們尊為聖、崇為神,一生文治武功,忠義彪炳,死後諡封「忠武侯」,這是古代作為臣子的最完美諡號。
  • 唐太宗非常讚賞諸葛亮為相之公平忠義。據《全唐文》卷十《太宗皇帝.諸葛亮高熲為相公直論》記載:「朕比見隋代遺老,咸稱高善為相者。遂觀其本傳,可謂公平正直,尤識治體。⋯⋯又漢魏以來,諸葛亮為丞相,亦甚平直。亮嘗表廢廖立、李嚴於南中。立聞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 』嚴聞亮卒,發病而死。故陳壽稱亮之為政:『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卿等豈可不企慕及之!」
  • 明成祖朱棣除了在東北設置奴兒干都司和衛所外,在西北、西南、南海諸島同樣秉承著「共享太平之福」的理念,設置衛所或指揮司,使明朝威德抵達這些地方,此時明朝的疆域面積達到頂峰。
  • 明成祖時期,亦積極開展與周邊其它國家的外交,並改變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的「海禁」政策。比如明成祖朱棣從1403年開始派使臣到安南、日本、暹羅(泰國)、高麗、爪哇、西域等國訪問,建立友好關係,而鄭和下西洋更是擴大了明朝在海外各國的影響,用《明史》的話來說就是「示中國富強」,用明成祖的話來說就是「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傳遞「共享太平之福」的美好理想,而這實現這一美好理想貫徹在其所有的對外交往中。
  • 學術界認為,漢武帝鹽鐵官營是英明的決定,不僅促使農民使用大型的犁用以取代耜之類落後的木器、石器,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能力;最重要的是鐵兵器產量激增,並最終取代銅兵器,中國文明的歷史從此揭開新一頁。
  • 鄭和下西洋的主要任務並非是史書上所載的為尋找建文帝,而是向世界宣揚明成祖的遠大理想。在鄭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時候,明成祖給了他一封敕書,帶給西洋各國番王和頭目。從這封敕書可以看出明成祖的天下觀和對世界的期望...
  • 天子為黎民之父。貞觀之時,天下萬民承太宗之福,富足安康,他們敬天信神,共享盛世。自古帝王子女鮮少能得父親直接照料。唐太宗一代雄主,亦為人父,於萬機之中,親自撫養了小女兒晉陽公主和第九子晉王李治——即後來的唐高宗。舐犢之情,於歷史吉光片羽之中,幸可窺見一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