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養生更重要的事 你知道嗎?

【大紀元2016年06月30日訊】人生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生死二事為大。一聲啼哭,呱呱落地,來的時候是留著眼淚,周圍的人卻是洋溢著歡樂,所以《周易·系辭傳》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而離開人世對周圍的人來說是悲傷的,但對生命本身來說,未嘗不是另一種意義的昇華。來的時候,生命是沒辦法選擇,而卻可以在要離開這個世界時,做好生前規劃,坦然而又尊嚴地離開,就如揮揮衣袖,不留下遺憾,給身後的世界留下美好的回憶。

在福樂紀念公園(forestlawn.com),愛仍然延續,福澤傳之久遠。
在福樂紀念公園(forestlawn.com),愛仍然延續,福澤傳之久遠。

孟子甚至把「送死」看得比生還重要,他在《離簍篇》中強調:「養生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送死」也就是「送終」,它的內涵十分豐富,而生前規劃就是其中的主要內容。華人非常重視身後的名聲,所謂萬古流芳、流芳百世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間,給子孫後人留下念想。因此人一生的所作所為都要非常謹慎,符合禮的要求。哪怕人生的最後旅程更要做好規劃,給人生、家庭一個完美的溫馨,更是給子孫留下福澤。

中國的民俗對待喪事是非常通達的,對於上了年紀自然離去的人,民間稱之為喜喪,所以又有紅白喜事的叫法,就是說生命的離去和到來只要是自然而然發生的,都不需要悲戚的。而且喪事也是要按照禮節來辦理,更重要的懷著虔誠恭敬的心,就可以善化人心,提升道德。

《論語·學而》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意思是說:如果對於去世者的喪禮能慎重地處理舉行,日久之後亦能定期舉行祭禮不斷追思的話,社會之風俗道德也一定可以漸漸篤厚起來的,可見喪葬如儀對民風的重要性。

記得小時候那時中國還有土葬,上了年紀的老人就會自己準備棺材,叫做「壽材」,老人們會自己親自挑選厚實的木材,看著木匠一步步打造成型,打底、上漆,然後找個地方好好存放起來,一點都沒有對死亡的畏懼,有的是視死如視生的坦然。

村裡的老人相互見面都會問「壽材」準備了嗎?甚至還會比較木材的好壞和厚薄。每年棺材都會重新上漆。老人們閒時都會去看看壽材,好像看到滿意的歸宿,同時還會把壽衣準備好,墓地選擇好。恰如等待歸航的人,只等寧靜起航。

這種提前為身後事準備的活動,在其它國家和地區也有類似的生前規劃為身後事準備。在日本稱之為「終活」。在早期日本,談論父母的死亡是個沉重的話題,但近年隨著「終活」變成流行語,人們終於可以坦然面對。

現在日本坊間出現許多關於「終活」的指導書籍,討論終活的S.O.P(標準操作程式)。坂岡洋子出版的《老前整理》一書,書中告訴如何準備好人生這場最後的旅行,做好生前契約而受到社會追捧而熱賣。「終活」不僅包括死後的葬儀準備,還包括臨終醫療考量如何保有最後的尊嚴,如何捨棄與分配自己的物品,生病住院及接受看護、 醫療方式,都是「終活」的一部分。

很多在臨終由於疾病可能已經不能表達自己的意識,那麼寫好終活筆記本就很重要,這樣兒女就很清楚相關的安排。內容包括葬儀和法事的準備,遺書的撰寫,分配財產,預購福地等。日本流行做臨終前的準備,除了「不給家人帶來困擾」的表面理由,也反映出日本老齡化社會與少子化的問題,迫使他們不得不正視終活的需求。

日本有一句俗語:「像鳥喝水,很輕巧地飛走。」意思是說做事要象鳥喝水一樣,腳會站在水裡,喝完水輕巧離開,不讓水變渾濁。這句話非常貼切地形容日本人對死亡的看法,希望善終,走時不要留下「爛攤子」麻煩別人,反映出大和民族的生命教育:「死亡就像櫻花謝了,但生命也有滿開時。」 也使日本的「終活」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而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充滿人文關懷的臺灣,其臨終關懷更具特色。根據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對40個國家「死亡品質」的評比,評估安寧政策、民眾對安寧接受度等指標,臺灣居第14名、是亞洲第一名。這個成績可謂來自不易。

臺灣能在安寧照顧得到這麼高的評價,據業界分析,最大優勢就是有健保給付, 目前健保給付包括癌末患者、漸凍人等10大類末期患者的安寧照顧,減輕患者的後顧之憂;同時臺灣安寧照顧非常注重心靈的需要,即是醫院結合不同的宗教師, 如神父、法師來協助靈性的照顧,幫助化解對死亡的恐懼。

美國一名臨終關懷專家認為:「人在臨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於肉體上的痛苦。」在面對生命的另一種形式,無論是本人或親人都應該豁達面對,積極面對,做好相關準備,給自己這一生一個完美的句號。

一個民族能夠有什麼樣的臨終安排或生前規劃,往往象徵著這個民族的文明程度。孔子認為喪禮乃禮之大者,「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見傳統文化對生死之際,非常敬謹從事,並要求合於「禮」的安排。生死之際,通俗的說也就是臨終關懷,而符合「禮」的要求乃是對親人臨終的一種關懷表示。「禮者,理也」,不僅要符合理智,還要符合情感之理,方為合情合理,也即合禮。

關注自己和身邊人的安寧關懷,不僅是簡單地安排後事等生前規劃,不給別人添麻煩;更涉及民風民俗的純化和人心對生命的感悟,獲得靈魂的寧靜,也就是所謂的「民德歸厚」。形體或歸為塵土,但留給後世的善行和德行卻傳之不朽,故古人稱先人為「先君子」,就是因為先人於己、於家、於國有生育開創的功德,所謂「立功、立言、立德」的三立,並在子孫年年的祭祀中恒恒存在。以此觀止,生前規劃不也重乎!◇

責任編輯:張進

相關新聞
2024紐約 Woodbury Commons「臺灣好食日」免費試吃
禿頭、白髮、頭髮稀疏的救星! 幫您瞬間恢復年輕風采
2024年 LA東方明珠廣場「臺灣好食日」免費試吃
維加斯區域中心 徵優秀項目合作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