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件事凸顯中國經濟現狀 引發擔憂

人氣 5283

【大紀元2016年06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默迪綜合報導)近日海外媒體和國際研究機構相繼從不同方面表示了對中國經濟的擔憂。從金融機構的情況看,國有銀行盈利大幅下滑、累積大量壞賬;從實體經濟來看,製造業由於多年來缺乏有效發展,缺乏競爭力,導致相關產品銷售下降。

大陸國有銀行盈利下滑

英國《每日電訊報》6月29日報導,大陸國有銀行的盈利下滑了3.5%,壞賬也持續增加,凸顯中國經濟放緩。

大陸五大國有銀行的2015年年度報告顯示,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2015年的利潤增長均不足1%,交通銀行也僅增長1.03%。

達拉斯對沖基金公司海曼資本(Hayman Capital Management)創始人凱爾.巴斯(Kyle Bass)預計,中國銀行體系的虧損程度將超過美國銀行業在次貸危機期間的虧損規模。

另外,《紐約時報》今年2月份引述分析人士的估算,中國的不良信貸規模可能已經超過了5萬億美元。法國里昂證券(CLSA)在2015年10月份的報告中表示,中國銀行的壞賬率大約是官方數字的6倍,可能高達8.1%。

美國新興市場戰略公司總裁威廉.甘布爾(William Gamble)早在2010年就曾表示,中國銀行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收回壞帳,但這在中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經濟學家何清漣表示,銀行業的壞賬來源涉及幾大經濟領域,其中主要是房地產企業、大型國企,以及巨大的地方政府債務。

資料顯示,早在1980年代末期(江澤民執政時期),中共地方開始大範圍推行土地財政,即依賴賣地賺錢,同時建立融資平台向銀行借錢開發房地產;同時,1990年代江澤民主導的國有企業「改革」的結果是國企成為江派親信貪腐的工具,他們掌控國企後大量向銀行借貸。這些都直接導致大陸國有銀行不良貸款持續增加。

報告:大陸快消品銷售下降  業界擔憂

6月28日,管理諮詢公司貝恩(Bain& Company)和全球市場研究機構Kantar Worldpanel聯合發布報告顯示,中國日用必需品銷售有所減少。

有分析表示,大陸過去以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的發展模式已經不奏效,因此銷售下降則令人擔憂。

報告中認為其中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大陸工作的人口在減少,低收入的退休人口比例在增加;另外,大陸的製造業過去一直以生產低端產品為主,但是一些公司已經將生產轉移到東南亞等成本更低的地區。

報告表示,被調查的產品包括包裝食品、飲料、個人護理和家庭護理等行業的26個種類,占大陸快消品總銷量的80%。

以銷售量衡量,大陸去年針對城市消費者的快消品銷售同比下降了0.9%;以銷售額衡量,快消品銷售同比增長3.5%,增幅低於2014年的5.4%。

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今年3月份曾發表研究報告表示,近十年來大陸的勞動力成本上升,甚至超出台灣、日本、印度和墨西哥等國家,主要原因並非薪水情況,而在於中國製造業生產效率增速慢。

經濟學家吳敬璉今年曾表示,大陸過去的很多行業都不行了,過去很多年依賴房地產投資,大量資金流入樓市,導致實體經濟沒有在技術上得到有效發展。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黃生:26萬億,銀行業大危局
壞賬堆積 政府干預多 A股或再被MSCI拒絕
10萬存款一年虧537元 中共銀行破產模式開啟
李克強造勢 當局要建超級央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